一、黎利暴毙

1453年黎仁宗才正式亲政,但这一年他也仅仅十二岁而已,朝中大事的实际控制权仍掌握在其母宣慈太后手中。

11年前的7月,大越国东京河内的天热得让人烦躁,此刻的王宫之内有人冷汗涔涔,朝中重臣郑可、阮炽、黎受等人正同皇后阮氏英正商议着大事。

那是一件决定国家未来的大事。

几天前,太宗皇帝黎利在前往嘉定县阅兵的途中暴毙,消息传回京师,皇后阮氏英立即召郑可等人入宫商讨对策,如何让政权平稳过渡。

▲黎太宗黎利画像

二、阮氏英垂帘听政

此时的太子黎邦基年仅一岁,而此前被废的太子黎宜民一直心有不甘。稍有处理不慎,刀兵起,战祸生,对刚刚建立十多年的黎朝来说是致命的打击。

郑可当机立断,他认位事不宜迟,要让太子立刻登基,由阮氏英垂帘听政,不给别有用心之徒一点可乘之机。

仓促之间,就要举行皇帝即位大典,年仅一岁的黎邦基被套上龙袍,他懵懂无知,只能用双手更加用力的抓住此时已被称为宣慈太后的母亲的衣襟,于是朝中大事就如同小皇帝的饮食起居一样,被宣慈太后牢牢把握在手中。

黎邦基即位之初,南边的占城王贲该是个大患。

他认为此时黎朝太宗新死,幼主继位,国内形式混乱,便趁机不断出兵入侵黎朝南部的化州一带。黎朝边境军士与占城军队多次交战,但始终没有彻底将占城王贲该的侵略野心彻底击垮。

宣慈太后对占城王的所作所为全都看在眼里,1446年,黎朝内部的政治局面逐渐稳定,朝中大事均由重臣郑可与宣慈太后二人商议而定。

▲宣慈皇太后剧照

三、郑可被宣慈太后杀害

宣慈太后派出黎受等人带领朝中精兵前往征讨,直捣占城王都,活捉贲该,将其押回东京,宣慈太后当面斥责贲该扰边境,杀百姓的种种罪行,随后将其处死,另立麻珂贵来为占城王。

讨平占城后,宣慈太后对自己的执政能力越发的自信,不再愿意听从郑可的一些建议,二人的矛盾越来越深。作为朝中的勋旧重臣,郑可是朝中的中流砥柱,在拥立黎仁宗的过程中功劳最大,是群臣之首。

在他的心中,认为宣慈太后不过是一介女流,其垂帘听政只不过是为了确保皇帝顺利继位而已,具体政事的决策权还是应该由自己把握。因此他在对黎仁宗的培养方式,以及其他问题的处理上经常与宣慈太后相左。

起初太后还愿意尊重他的意见,但是随着太后的权力欲逐渐膨胀,与郑可势同水火。

1451年,有人向太后进谗言,称郑可在宴会中公然宣称自己才是黎朝之主,一切政令皆出自自己府中,太后与皇帝不过是摆设。太后听闻之后大怒,命人立刻将郑可与他的长子抓了起来,斩首示众。

郑可被杀之后,朝中群臣对太后这种听信谗言,诛杀重臣的行为逐渐产生怨言,进而发展成对太后垂帘听政的不满。希望黎仁宗亲政的呼声越来越高,宣慈太后自知杀郑可一事确有不妥,于是决定做出一种姿态,以平息群臣的怒火。

▲当代越南人所画黎仁宗画像

四、南北分裂

在1453年,黎仁宗12岁这一年,宣慈太后对外宣称,太宗11岁那年就已经继位为帝,主理朝政,如今皇帝已年满12岁,理应还政于他,结束自己的垂帘听政。

然而黎仁宗只不过是形式上的亲政而已,宣慈太后仍然把持着朝政,她以黎仁宗的名义发布诏令,追谥郑可,并赐官田于其他勋贵旧臣的子孙,1455年她又为文武百官依品级增加俸禄,以此来笼络人心,这一系列的政策施行下来,群臣暂时稳住了。

但是有一个人却不愿接受这种现实,他就是谅山王黎宜民。

随着时间的不断推移,他对于自己被废太子位一事越发不满,眼看着朝中大权被宣慈太后把控的日益稳固,他心中的怨气就愈发浓郁,终于爆发。

1459年,他伙同黎德宁、范屯等对太后不满的大臣,趁夜色翻墙入宫,杀死了黎仁宗与宣慈太后,随即自立为帝,但他仅仅在位八个月就被人推翻,随后黎圣宗继位。

而这个君主带来短暂的黎朝繁盛之后,越南将迎来一次南北大分裂。

▲黎宜民墓地

黎仁宗时期是越南历史上典型的后宫干政时期,根本上是皇权代理人归属问题,女性作为皇权代理人,作为母亲符合儒家伦理,但是作为女性又与儒家伦理相悖,而阮氏英在实际操作中的不慎,则直接引发灾祸。

【参考资料】《越南史略》《大南实录》《东南亚通史》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