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在飞速发展,人与机器的争论一直没有停止过。在众多争论中,最多的莫过于对机器人能否取代医生。我们目前的医疗设备 的确越来越高级,充斥着我们的生活。不过,未来我们的医疗行业,机器人又会在其中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呢!
近期,一则三年前使用达芬奇手术机器人的致命医疗事故举行听证,再次把达芬奇手术机器人推到风口浪尖。2015年2月,
英国首例机器人心瓣修复手术
进行。原本是一场最尖端医疗AI技术的展示,没想到却成了一场
鲜血四溅的惨案。
“达芬奇”机器人手术系统临床使用资料图
机器人把病人的心脏“放错位置”,还戳穿大动脉血溅摄像头;
机械臂“乱动”打到医生的手;
因为机器人主机发出的声音过于嘈杂,医生之间的交流全靠“吼”,现场乱成一团……
最终,接受手术的患者在术后一周去世,英国首例机器人心瓣修复手术以失败告终。
主刀医生纳伊尔出席听证会时,承认自己在使用操作医用机器人上经验不足,曾
错过两次机器人手术培训课程
。在手术期间出现失误,本应在现场的2位医用机器人专家也离开了手术室,求助无门。也
没有告知患者
,作为首位接受机器人修复二尖瓣手术的患者,
手术存在较高风险
,采用传统手术方法存活率会更高。
就像这个鲜血四溅的惨案那样,还有那么一部揭露医疗领域深度黑暗的纪录片...
长达一个半小时的医疗纪录片《尖端医疗的真相》
里说到,在达芬奇手术机器人还存在着很多漏洞时,却被广泛推广用于子宫切除术,这是在美国很常见也很频繁的一种妇科手术。
纪录片:《尖端医疗的真相》
而纪录片中的五位女性都在
接受达芬奇机器人手术后出现了严重的阴道断端
。有的女性甚至自己的肠子从阴道中“掉”了出来。
子宫切除术:因主刀医师操作失误,导致术后患者肠道从阴道口漏出。
原因:操作人员培训不到位。
在机器人的操作下,阴道断端裂开的概率,高出普通手术的三到九倍,那些内脏正是通过断端流了出来。对这些受害者而言,达芬奇成为了噩梦。而在这种种血淋淋的案例背后,是3000亿美金的医疗器械市场。
说到这里一定很好奇“达芬奇”是什么吧?
这些医疗事故中的那台机器人型号为“达芬奇”,是美国加州公司Intuitive Surgical的产品。可以说,“达芬奇”已经在外科机器人市场中占据着垄断地位,是“外科机器人界的”波士顿动力。
达芬奇手术机器人
它代表着当今手术机器人最高水平,它有三个关键核心技术:可自由运动的手臂腕部EndoWrist、3D高清影像技术、主控台的人机交互设计。
就是这样一台先进的手术系统,却也发生了不少事故。据《上海科技报》报道称,上海健康医学院医疗器械学院张培茗副教授曾在今年4月表示,“达芬奇”机器人并非十全十美,手术机器人有一些非常显著的缺点,比如
没有触觉反馈,
医生无法感知;
机器人替代医生会增加患者的紧张感
;医护人员
需要更多专业的培训
等等。
缺乏培训及临床经验
作为一个非常复杂的大型机器,要真正将“达芬奇”搬上手术台,为获得FDA入市批准,公司当时声称必须要经过九周以上的培训,但上市后,公司就大量缩减了培训要求,实际只让医生花半天时间熟悉基本操作,回答几个无关痛痒的单选题,就允许自行操作机器了。
与此同时,很多外科医生
仅仅练兵十几次之后,就荷枪实弹地上战场
了,比如就像上文中提到的这出手术事故的主刀医生Sukumaran Nair。但一名医生却回忆说,自己是在经过二三百场手术后才真正适应了达芬奇。这就意味着,很多不该使用机器人的医生正在使用机器人进行手术。医生不具备充足的培训就操作机器人,这大大增加了并发症或者损伤的概率。
前景不明、仍存在着未被暴露的高风险
达芬奇机器人的厂商一直声称这类器械运用上的精准性和安全性。在合理利用的前提下,在某些手术中机器人确实能有所帮助;但在更多情况下,使用机器人对病人来说却并没有益处,反而会增加手术的时间和风险。数据调查表明,妇科手术中,微创手术后会发生感染及其他并发症的概率远远高于传统手术。
美国食品药品监管局2015年数据显示,
自2000年至2013年间,在达芬奇机器人手术中致死的患者已达144人。
究其原因,包括“机器人短路走火”、“零件掉入人体体内”等。
值得注意的是,小编查询国家食药监局发现,上述问题仍未完全解决,仅在
今年8月份,达芬奇机器人相关产品被2次主动召回
,原因分别为存在手术期间断电风险、涉及在中国销售的数量8台,零件掉落体内的风险、涉及在中国销售的973个产品。
“达芬奇”背后是外资厂商暴力垄断市场
与很多高附加值进口商品一样,达芬奇机器人的技术、产品与服务被国外制造厂商垄断,Intuitive Surgical公司还强势得收购了他们的竞争对手,现在在市场上处于“独孤求败”状态。它的
高附加值意味着价格暴利
,国内医疗机构只能在产业利益链中居于从属地位。
一台达芬奇机器人
在美国售价1000万人民币
,而到达国内则直接“翻番”,
国内单机售价高达2000万人民币
,开机成本达到每次3万人民币,医生资质培训费需要2万美元,每年还需要花费高昂的机器维护费用。例如,“达芬奇”机器人的机械臂是一种
高值耗材
,使用时是临时安装到机器人上面,每条机械臂使用10次后便不能继续使用必须更换,机械臂的价格大概
每条10万人民币
。而这些费用最后都是由需要用机器人进行手术的患者来买单,要做一台“达芬奇”机器人手术的价格
比普通传统手术要贵3万左右
。机器人手术暂时还没有纳入医保,需要患者全部自费,这也部分影响到价格敏感患者的选择。
达芬奇现有优势
虽然现在达芬奇手术机器人系统,这个医疗机器人的领域还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但不可忽视的是产品本身具有的一些优势,相比传统开放手术和普通腔镜手术,达芬奇机器人手术更精准、更精细,切口更小,痛苦更小。
1、可以进入人体内部,
手术视野放大了20倍
,为主刀医生呈现患者体腔内三维立体高清影像
2、突破了人手局限,机器人有
7个可旋转540°的手术器械
3、达芬奇机器人手术切口小、
创口仅为几个在1厘米左右
戳孔,创伤小、出血少、恢复快,大大缩短术后住院时间
4、机器人有
实时监控系统
较大程度地保证了手术的安全,提高了安全性
多种先进医疗技术
▼下面小编给大家举个例子,更直观地了解这个不一样的“达芬奇”。
“达芬奇”在不明显损害葡萄本身的情况下,将它的皮剥下来。还能把剥下来的皮再一片片的缝上去。
千纸鹤算是比较考验细节的叠纸作品,但是达芬奇机器人根本不虚,机械臂按压折叠,轻松折出想要的形状。
现今医疗领域的手术机器人
随着机器人在现代医学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其功能与地位的讨论也逐渐兴起。
其实自引入中国以来仅用
70多台
的装机量就能完成总数为
十万例
的手术,在进博会签订的
超1亿美元
订单,这都说明了国内医疗机器人市场蕴含着巨大的潜力,医疗领域已成为各大厂商的必争之地。
有不少人认为医疗机器人将会取代医生,影响到医务人员的就业。其实机器人在医学里的主要作用是辅助工具——而不是取代医生,它们只是增强了医生的能力。机器人技术可以提高手术可能性,但在其中总需要有一个人来监督。
“达芬奇”机器人手术系统临床使用真实场景
也许在将来,像这样的医疗手术机器人在外科手术和其他医疗程序中会越来越常见,机器人技术也不断获得升级、优化。可能在某些领域,医疗机器人将“取代”一些医务人员,可是在总体上来说,机器人的定位主要还是作为人类的助手来协助完成工作。在中国,面对外资厂商垄断手术机器人市场的状况,对国产手术机器人的呼声不绝于耳,可谓是期待满满了!
无人化农业4.0时代,机器人竟然还能这么用?
免责声明:本文部分资料或图片来自源于网络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