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之都 日耳曼尼亚 (Welthauptstadt Germania)是 阿道夫·希特勒 为德国首都 柏林 重建工程所起的名称,这是对预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获胜后,对未来德国的部分想象。“ 第三帝国 的首席建筑师” 阿尔伯特·斯佩尔 ,制定了城市重建规划的很多部分,但是只有很少一部分规划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得以实现。
之所以选择“世界之都”这个称号,是因为认为柏林的建筑在当时太过守旧,有必要使柏林达到伦敦、巴黎等都城的水准,并且胜过它们。
有些项目完成了,例如建立一个巨大的东西向城市轴,其中包括拓宽夏洛滕堡路(今天的 六月十七大街 ),将胜利纪念柱安放在路中央,远离原来所在的 德国国会大厦 。但是其他项目由于战争爆发而不得不搁置,例如人民大厅(大圆顶)。但是,位于计划建筑区的大量旧建筑在战前就被拆除,最终规划落空。
据报道,1939年二战爆发后, 阿道夫·希特勒 在欧洲战场所向披靡,被胜利冲昏头脑的他打算在征服世界后将当时的德国首都柏林建设成“世界之都”,并将后者命名为“日耳曼尼亚”。这个野心勃勃的计划是由希特勒御用建筑师阿尔伯特·施佩尔设计的。 然而,二战结束,“日耳曼尼亚”计划只是半成品。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由于盟军的空袭和 苏联红军 的进攻,柏林市遭到毁灭性的打击。1943年11月22日, 英国皇家空军 派出764架 轰炸机 ,展开了大规模轰炸柏林的“ 柏林战役 ”,炸毁了东起 蒂尔加滕 和夏洛滕堡、西至 斯潘道 和西门子施佩尔塔特的整片区域。1943年11月至1944年2月期间,盟军对柏林发起了13次大规模空袭,其中9次出动飞机在500架以上,市区及郊区的150多座电气、军火、通讯设备和轴承工厂被摧毁,1万多人被炸死,150万人无家可归。柏林市区90%的建筑被摧毁。1945年4月,苏联红军调集2.2万门大炮以及 白俄罗斯方面军 的10个集团军,对柏林发起总攻,并最终将红旗插上了 勃兰登堡门 和国会大厦,希特勒自杀身亡。5月8日,纳粹德国正式投降。5月23日,施佩尔被捕。一年之后,施佩尔在纽伦堡法庭接受了审判。希特勒打造“世界之都”的妄想也随着第三帝国的土崩瓦解而成为泡影。
“日耳曼尼亚”是希特勒炫耀第三帝国的一个尝试,尽管“日耳曼尼亚狂想”在岁月的洗涤中已成为过眼云烟,但当我们再一次重温这段历史画卷时,仍然能看到希特勒的野心与狂妄。 希特勒与施佩尔
整个日耳曼尼亚计划是由希特勒御用建筑师 阿尔伯特·施佩尔 设计的,计划中的“日耳曼尼亚”的南北交通干线叫做“光辉大街”。这条大街长8公里、宽120米。大街两旁将建有剧院、商店以及纳粹德国所有各部的办公大楼,包括一座新的参谋总部大楼、一座陆军元帅纪念堂、一座新的国会大厦。
大街中央将建造一座新的德国“凯旋门”,高度是 法国凯旋门 的两倍,达100米。也许是巴黎的 协和广场 激发了希特勒和施佩尔的灵感,他们打算在“光辉大街”的中部修建一个能容纳百万观众的阿道夫·希特勒广场。此外,希特勒和施佩尔还设计了一座庞大的铜质圆顶大厦作为大会堂。该建筑以 罗马万神殿 为模型,高达400多米,能容纳15万人,建成后将成为世界上最大的会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