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徐树铮乃安徽萧县官桥镇醴泉村生人\资料图片
一九一八年十一月,年仅三十九岁的徐树铮被授予中华民国陆军上将军军衔。他是我们家乡安徽萧县出的第一个也是至今唯一一个上将军。
徐树铮是安徽萧县官桥镇醴泉村人。离我们老家几十里路,离徐州更近,官桥镇的老乡说,他们前脚迈进徐州,后脚还踩着萧县。按照民国初年名人的称谓,尊姓加上祖籍,袁世凯称“袁项城”,段祺瑞称“段合肥”,徐树铮被称为“徐徐州”,萧县没有沾上光,人们都以为徐上将乃徐州人士也。其实徐树铮家的祖坟都在萧县,都埋在醴泉村外,他被杀后,尸体也千里迢迢的从河北廊坊运回来,安葬在祖坟茔地里。沿用一句萧县的老话说:“徐徐州”生是萧县的人,死亦是萧县的鬼。
只说一件徐树铮年幼苦练书写之事。当时徐州天冷,徐树铮年幼手嫩,为练好字要绾起衣袖高悬手中笔,以致提笔的右手被冻裂流血红肿,其母怜之,多次让他“歇手”,后来其父看其手冻得又红又肿,手背布满裂缝,也同意他不再练笔,而徐树铮却不屈不挠,冬练三九,夏练三伏,一如既往,始终如一。十三岁当秀才时,远近就有求字者,逢年过节,登门求对联喜字的络绎不绝。徐树铮苦练的这手好字,果然日后有了大用,没有这手好字,他便无缘结识段祺瑞,更无从登中国政坛之门。
一九〇一年,徐树铮二十二岁,饱读诗书,带着写给袁世凯一纸万言书,《国事抚条陈》,只身从徐州直奔山东济南,等待袁世凯接见。徐树铮那时真有李鸿章之气:“丈夫只手把吴鈎,意气高于百尺楼。一万年来谁著史?三千里外欲封侯。”那年李鸿章也刚满二十岁。
徐树铮果然厉害,袁世凯读万言书后,甚感惊讶,很多看法竟和己不谋而合。他隐约感到上书的年轻人不可小视,将来可能会有大用。但因为他当时正值服丧期间,不便见外客,便让山东省道台朱忠奇代他会见徐树铮。朱道台何许人也?自以为天下之名士,视天下绝无英雄,除了巡抚袁世凯,他何曾正眼大瞧过眼前这个毛头后生?颐指气使,盛气凌人,话难投机,端茶送客。徐树铮和袁世凯失之交臂。
徐树铮当年十分自信,自信此行必得袁世凯赏识,便只身投靠。此时被冷逐出街,已然囊中羞涩,无以生活,无奈之际,当街摆摊卖字,多亏了他少年的勤学苦练。
人生的拐点竟在瞬间。此时恰逢时任山东省武卫右军炮队统带兼随营武备学堂总办的段祺瑞途经,看到当街有那么多人求字,不禁驻足细看,但见徐树铮虽然近寒冬而仅御夹袍,但器宇轩昂,铮铮有神,观其字,竟然苍劲有力,笔笔到位,果然有神。
段祺瑞是民国初期文化修养颇高的军阀,他冷观徐树铮笔下龙蛇,挥毫自如。段祺瑞认为其有才,可能能为我所用,故以礼相待,请到舍下,共述国之大计,竟然不谋而合,两人相见恨晚,得以知己。自此,段、徐结为同盟,段为徐主,徐为段用。一九〇五年,段祺瑞又出资送徐树铮去日本士官学校深造。五年学成后归国,那年徐树铮三十一岁,正值风华正茂,展示才华时节。徐树铮为报段祺瑞知遇之恩,忠心耿耿,殚思极虑,全心全意为段服务。以他的聪明才智,以他的博学才华,以他的学成识就,以他的观察分析,使段逢难必克,逢战必胜,成为段祺瑞的智囊、灵魂,被誉为北洋军中的“小诸葛”“小扇子”。段祺瑞对他言听计从,宠信备至,无所不依,在段祺瑞当国时期,段政府的大政方针,甚至“阴谋诡计”概由徐出。历史证明,段用徐如车有辕,徐投段如鱼入水。也正因为段之信任重用,徐之有才有谋有魄力,才导致一人之下,嚣张无所顾忌,跋扈无所不为,最终被杀。
徐树铮有才,史上有记,不是时人吹的。
一九一一年十月十日,武昌起义,辛亥革命爆发,形势错综复杂,风云多变。此时,以段祺瑞为首的北洋四十二名前线指挥官突然发出通电,吁请满清皇帝退位,实行共和政体。他们是满清王朝垂死挣扎的最后本钱,前线精锐军队的反正,使清帝不得不发表退位诏,数千年的封建帝制在中国宣告结束,而那篇清帝的退位诏书,就是徐树铮代草拟的。那绝非一般文人政客能拿得下来的。
徐树铮国学底子打得不错,下过苦功夫,平时讲起话来,之乎者也,引经据典,信手拈来,琅琅上口,提笔引文,立马可待。这和当时的许多北洋军阀截然不同。最典型的像直系军阀曹锟,人称“曹三傻子”,他自己也直言不讳,言之“扁担倒了也认不得是个一字”。徐树铮留下诗词二百多首,有的写得相当不错,确有水准。他在收复外蒙古后在库伦曾写下一首《念奴娇.笳》写得忧国忧民,真情实感又浩然正气,一气呵成,堪称佳作:
“砉然长啸,带边气,孤奏荒茫无拍。坐起徘徊,声过处,愁数南冠晨夕。夜月吹寒,疏风破晓,断梦休重觅,雄鸡摇动,此时天下将白。
遥想中夜哀歌,唾壶敲缺,剩怨填胸臆。空外流音,才睡浓,胡遽乌乌惊逼。商妇琵琶,阳陶觱篥,万感真横集。琱戈推枕,问君今日何日?”(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