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和制汉语VS中文译词:国力之争
作者简介
:
萧西之水,当下就读于所著名高校。少年即喜爱文史,精于古文创作及史、日本战国史等。创作功底比较扎实。欣赏历史写作采用幽默和小说笔法,不喜欢以脸谱化的手法描写历史人物;追求通俗易懂和大众喜闻乐见的写作手法,着力于还历史人物以真实,还历史事件以原貌,以真实的历史打动人心。
和制汉语对现代汉语有影响,早就不是什么新闻了。早在1915年,留日学生彭文祖就专门写过《盲人瞎马之新名词》,总结日语对汉语的影响,近年网上又流传着各种
「
汉语中的日语借词
」
表单。虽然具体到某个词汇是不是「借词」仍需商榷,但近代日语对现代汉语有着莫大影响,却是无可争议的事实。
但也须注意,近代西方语言在日本本土化的早期案例,还真有汉语的影子。从翻译角度而言,近代中国人所译新词,不一定就比日语词要差。论知识分子的开明程度,日本人也并非比中国人高到哪里去。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那个时代的汉语译词大部分没能存留至今呢?
翻译到底哪家强?
以前看过一个日本节目,提到近代中国虽然也在同时期翻译过西方词汇,形成“华制新汉语”,但经常会挖空心思、从古籍之中寻找晦涩词汇,导致普通老百姓看不懂。相反日本学者从生活中出发,尽量用一般词语翻译,于是翻译更能得到普通人的认同。
节目中举出数组例子。最典型的莫过于“德律风”与“电话”,“天演”与“进化”。的确,“德律风”虽有音译也有寓意,却终究有些让人不知所云。“天演”更是让一般人摸不着头脑,非得读了些古书才能明白。
但这两个例子只是挑了几个不太好的,却忽略了“巧克力”“三明治”这类使用广泛的音译词汇,也不顾“公司”“股票”这些不错的意译词汇,更忽略了“卡”“雷达”“声呐”“图腾”这类音形并举的“神译”。
不对啊,像汉语将“physics”翻译成“格致学”,不就显得特别食古不化吗?这可不如“物理学”读着顺。
需要注意,虽然在现代人看来,华制新汉语不如和制汉语来的舒服,但这是由于和制汉语已经融入当今中国人的日常生活,在不少领域占据统治地位,听起来自然会更顺耳。但如果把时间倒退回19世纪60年代,以当时中国知识界的用语习惯来审视,却会有另一番发现。
说回“格致学”。其实始作俑者并不在清末,而在明末。明末学者徐光启大量翻译西方科技著作,其中就将西方物理学翻译为“格致学”。
所谓“格致”,其实是取儒学“格物致知”之意,寻求理解万事万物以增长知识。“格物致知”上千年来在知识界一直流行,流行度比今日的“民主自由”有过之而无不及。取“physics”为“格致学”,咱们固然难以理解,但当时的人绝对是一看就懂。
类似的词汇还有很多。比如“logic”译为“名学”,是因为先秦诸子之“名家”就是研究的逻辑学。“class”译为“流品”,是因为这两个字在当时就象征“阶级”;“dictator”译为“司命”,更是因为词语来源于古罗马独裁官,职责正是掌握(司)老百姓的生命。除此以外,华制新汉语中大量出现“公”“天”“种”这些词根,在当时民众的眼中正是“一般”“自然”“民族”的代名词,如今中国人虽然不易理解,但对当时的知识分子来说,这些可算是最通俗的翻译了。
日本译词或许有很多不错的案例,但有些翻译也需商榷。比如日本早期将“chemistry”根据拉丁文语音译为“舍密学”,就让人有些不知所云,直到中国取“变化之科学”的“化学”一词传入,这门学问才算更加明晰。
不仅如此,以“经济”翻译“economy”,缩小了本来的“经世济民”之义。以“社会”翻译“society”,扩大了本来的“土地神祭祀会”之义。无论哪一个都与原义有别,中国知识分子一眼看去都难以理解,时人曾拟以“资生学”代替“经济学”,以“群学”代替“社会学”,都是希望这些概念能够更精准、更为当时的中国人所理解。
很明显,中日两国在西方语言的翻译上各有优点,也各有适用范围。况且语言本身是一种习惯,不管多不合理,只要大家都接受,也就无所谓。比如“德律风”在近代中国就被结结实实地用了很久,“天演”也在后来变成了“演化”,并没有从汉语中完全消失。那为什么中国人会改变自己的词汇习惯,而要照搬日本人的词汇习惯呢?
原因,恐怕在于知识传播渠道。
本土自营与逆向输出
语言是信息的载体,更是知识的载体。谈到词汇传播,就必须先谈知识的传播渠道。
东亚最早进行洋文“本土化”的,还真是中国。1863年美国传教士丁韪良从中国古典巨著《韩非子》中寻找灵感,将《万国公法》汉语化。美国之所以叫“美利坚合众国”,也是《万国公法》将联邦国翻译为“合众国”所致。
《万国公法》很快传入日本,幕末志士坂本龙马就曾依据《万国公法》发起过诉讼,让纪州藩大赔了一笔钱。要知道,纪州藩是幕末“御三藩”之一,与当时幕府将军的血统最近。让他们赔钱,这在幕府200多年历史上闻所未闻。《万国公法》对腐朽的幕府来说无疑是一种冲击,也为日本倒幕志士打入了一剂强心针,书中的“人民”“政治”“选举”“责任”也当然成为日语标配。
很明显,日本人之所以使用这些词汇,一开始绝不是因为这些词汇好,而是因为这些词汇有用:能帮助理解新知识、掌握新技能。最重要的是,能办事。
不仅日本人是这个态度,人类大抵都是这个态度:有用的知识,一定要多吸收,多使用。身为知识的添头,语言也会在不经意间走入学习者内心,成为描述知识的工具。
中国虽然是东亚最早翻译《万国公法》的国家,却在引进西方学问上并不积极,整个洋务运动期间虽有技术变革,却很少有思想性著作引进,这就导致这一时期中国翻译家集体哑火,华制新汉语自然鲜有创新。
相反,日本在明治维新以后大举引入西方著作:思想家西周大量引入哲学著作,并第一次将“philosophy”定为“希哲学”,创译“客观”“主观”这类哲学词语;中江兆民为打破藩阀独裁,将卢梭《社会契约论》翻译为《民约译解》,“自由”“民权”经他之手推广开来,间接推动了日本的“自由民权运动”;福泽谕吉在明治维新之后投身于教育事业,对盗版图书侵权之行为甚为不满,特地阐释了“copyright”这一“出版特权”,简称“版权”。
和制汉语不仅覆盖了哲学、文学等领域,更在法律上大有创建。随着1889年《大日本帝国宪法》
颁布,1890年议会开设,日本正式走入了立宪国家的行列,“第三者”“善意取得”“竞业禁止”“公序良俗”等法律术语逐渐确立,也为中国最早的法学者提供了“法言法语”的基础。
甲午战争之后,“天朝上国”最终梦醒,中国开明人士大体分为两途:一方面直接从西方引进书籍,寻求改变中国,近代翻译家之“表本土自营与逆向输出木”严复开始大举翻译西方书籍;另一方面,也有不少人觉得日本与中国更加相通,仿效日本更容易成功,便大举前往日本留学,将日本消化过的西方知识带回中国。
按理说,引进西方知识肯定是原汁原味最好。怎奈中日两种语言共享汉字这个重要媒介,日本距离中国又近,留学日本比留学西方各国要容易得多,各项西方知识反而更多地通过日本走入了中国知识界。比如汉语版《共产党宣言》就是从日语版转译而来,《资本论》的第一版中文翻译也参考了日语版翻译。
不难发现,从维新变法到辛亥革命,中国革新人士几乎人人都有日本“背景”:维新变法时,日本元老伊藤博文来到中国助阵;变法失败后,梁启超逃难日本,度过了十余年时光;孙中山1895年就来到日本,甚至与日本女子结婚生女;1905年华兴会、兴中会、光复会三大革命团体的结合会议,也正是在日本政治团体黑龙会的东京总部召开。甚至后来的国民党领导人蒋介石、抗战巨奸汪精卫,都有过留日经历。
就连“革命党”一词也是来源于日本。孙中山来到日本之后,猛然发现日本人将自己组建的团体称为“支那人革命党”,突然想起《易经》有“汤武革命”一语。“革命”一词最早是指“改朝换代”,较之“起义”“光复”更有点顺天应人的意味。孙中山非常高兴,便发言称:“吾党以后即称革命党可也。”
没办法,既然日本知识更有用,更能帮助中国向前进,相应的日语词汇也就逐渐渗透进汉语,替代了原有的汉语译词,也为新的汉语译词设下了壁垒。即便严复不懈致力于反对和制汉语,不停新创华制新汉语,也无法抵挡已成体系的和制汉语。到了晚年,严复也逐渐废弃自己所创译词,改用和制汉语。
除去标准的和制汉语之外,日本在近代也丰富了“和语”(大和言叶)体系。这类词汇虽然也写作汉字,却不用汉字发音,严格意义上虽然算不得和制汉语,却也随着日本国力腾飞而传入中国,诸如“手续”“场合”“取消”“取缔”这类词汇也成了如今汉语的标配。
语言与文明
“语言是拥有陆军与海军的方言。”语言学家马克思·维恩莱希如是说。
说句题外话。在语言学中,语言与方言如何分类一向是个麻烦事。比如北京话与上海话,几乎无法互通,语言学上也独立为“普通话”与“吴语”,但观念中仍被看作一类语言。相反西班牙语与葡萄牙语,有些地方完全互通,却仍旧是两种语言。
为什么如此奇怪?因为主流语言学家只看“语言是否互通”这个标准,而不看语言背后存在什么。语言是思想的载体,更是文化、军力乃至地区综合实力的载体,若没有这些为背景,语言很难扩张。
回到正题。其实近代和制汉语的诞生,是一代代日本人思想与文化的载体,也是近代日本国力腾飞的真实写照。近代早期,日本尚在蹒跚学步,不少中文译词走入日语,为日本文化发展奠定基础。到了明治维新时期,日本人自己创立新词,与国力一同成长。再到甲午战争之后,日本全面超越中国,语言上也开始逆向渗透。渗透多了,和制汉语自然就有意无意“重塑”了现代汉语。
当然,这种“重塑”并不丢人,鲁迅有言“拿来主义”。语言体系成熟,拿来用就好了,何必在乎是谁创立。与其在语言本身上争,不妨将目光放到未来发展,通过各行各业的发展推广汉语词汇。
更何况,“华制新汉语”也并不是一点东西也没留下。比如“company”早在魏源《海国图志》中就被译为“公司”,却没有被“会社”所替代。“stock”也一直被称为“股票”,“株”则仍旧只停留在日语范围内。
— 摘自 苏静 《知日·和制汉语》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