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近现代文化发展概述---文艺复兴(1)


从本期开始,我将以法国为舞台中心,跟大家交流分享这个地区近现代文化发展的有趣故事。通过系统地介绍、学习,能够发现这块儿六边形的土地,更像欧洲、特别是西欧的货运中转站,途径此地的所有“文明”被打包装箱,在此按戳盖印,有一种窥一斑而见全豹之感;同时这里也像一部榨汁机,汲取欧洲众家之所长,榨出最拧巴、最纠结的文明,你喝下了这一口,也就不怕再尝试其他的了。如果你对此一无所知,那么也许你会因此爱上她;如果你喜欢法国文化,请一定要跟着我一起走进她;如果你是这方面的专家,也请看看我的观点,指出我的不足,让我距离真相更进一步。
一点点历史
任何文化都是随着历史的发展和更迭产生奇妙的化学变化,如果把历史比喻为一块热腾腾的披萨,当用手把它分开成每一小块时,冒着香气,柔软拉丝状的芝士,其实就是文化。文化依附于历史存在,与历史相比,她的撕裂是缓慢的,渐变的。所以我们看到的是,在欧洲每一个地区,每一个国家用文化或者艺术定义的时期是错裂的。而在所谓的文艺复兴时期,这种撕裂感更加的明显。
- 老生常谈,啥是文艺复兴?
关于他的解释真的已经很多了。毫不夸张的说,他真的就像一阵地中海的季风,由南向北吹遍了整个欧洲大陆,温暖了所有人的心灵。所有的欧洲人都从那一刻起在起跑线蓄势待发,随着文艺复兴这一声枪响,向着各自的文明世界跑去。如果文艺复兴是一场舞会的话,没有什么地方比在这里更适合社交,更适合相互了解彼此。你只需要斟一杯红酒,走进舞会的大厅,因为,他们都在这里,而那一刻,他们的眼神中都充满了对交流的渴望。
通俗来讲,这场后人所定义的“复兴”更多是人们为了摆脱宗教的束缚,在有限的生命中突破自我的愿景。这个时期出现了很多“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艺术家,精通多种语言,善于用古希腊哲学理论研究问题。从历史上看,公元496年,克洛维(Clovis)在兰斯(Reims)皈依基督教并被加冕为法兰克国王,由此西欧的大陆上,宗教和政权就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了。此后的千余年,宗教的伦理始终统治着人类的思想。而这道枷锁由于拜占庭帝国的衰落,被四分五裂却各自安好的亚平宁半岛所打破了。14世纪至15世纪,文艺复兴首先在意大利(实际上是意大利土地上各种小邦国,小国家,并不是统一的)疯狂发展,绘画、建筑、诗歌、戏剧等方面异常活跃繁荣。
上面的图是我简单画的文艺复兴“网络传播图”,左边的三台服务器分别是:希腊文明、罗马文明和宗教的形成,他们直接为右边的箭头提供文化数据和输出。四个箭头,按照时间顺序从左到右分别是:意大利地区(红色)、西班牙及尼德兰地区(蓝色)、法国及德国地区(绿色)和英国及其他地区(黄色),他们代表网络的最后一公里,即文艺复兴形成的终端。而中间部分就是被宗教牢牢把持的中世纪,它如同广域网一样,连接了古代与近现代的艺术文明,它具有一定参考价值,但并不那么流光溢彩。下面的三幅绘画作品都是文艺复兴时期较为出名的作品,可以看到,他们的灵感分别来自于古代三台服务器上。
《维纳斯的诞生》(La Naissance de Vénus )
意大利画家波提切利于1485年创作 现收藏于乌菲兹美术馆
该画作灵感来自于希腊神话,展示的是爱神维纳斯出生于贝壳中,风神将其吹到西西里岛的岸边,春神为她制作衣裳的场景
《三巨头统治下的屠杀》(Les massacres de triumvirat)
法国画家安托万卡隆于1566年创作 现收藏于卢浮宫
画家用古罗马三巨头马克安东尼(公元前83-公元前30年)、盖乌斯屋大维(公元前63-14年)和雷必达(公元前88-公元前12年)统治下的屠杀,暗喻当时的宗教战争(三亨利之战)。这幅画全景的展示了罗马城内的网红打卡圣地,也算是良心作品了)
《最后的晚餐》(La Cène)
意大利艺术家达芬奇于1498年创作 湿壁画位于圣玛利亚修道院
画作灵感来自于基督教圣经新约,耶稣赴死前同十二使徒同进晚餐
- 法国的文艺复兴节点
1.过渡(公元1495至1530年) 意大利的文艺复兴在这之前已经不知不觉进行了近200年。随着大航海时代和活字印刷术的在15世纪后半叶的兴起,科学、文化的传播已势不可挡。查理八世于1495年在法国掀起了一场文化运动,大批的意大利移民来到了法国定居,他们很多是中产阶级的知识分子,因此文艺复兴浪潮也很快席卷了法国。而贵族和皇室对哥特式风格的喜爱并没有完全消减,它同文艺复兴的艺术风格进行了融合,就好像一个凶狠的老头娶了一位温柔的妻子一样,比如梅朗城堡和布卢瓦城堡。
梅朗城堡(le Château de Meillant)的狮子塔(la Tour de Lion)
典型的路易十二风格建筑,查理二世昂布瓦斯(Charles II d'Amboise)于1510年改造
梅朗城堡于中世纪建成,路易十二期间进行了大型改造,在外观上明显看到法国文艺复兴的装修风格,鹅卵状、半拱圆的装饰与哥特式的尖形塔尖形成融合和反差。
法国国王弗朗索瓦一世(François 1er)在1526年成立了枫丹白露学院(l'école de fontainebleau ),吸收了大批的弗兰德斯、尼德兰和意大利的艺术家,他们利用自身的艺术元素,去创造文艺复兴时代属于法国自身的品牌。1530年,该学院在弗伦蒂诺 · 罗索(Fiorentino Rosso)和弗兰西斯科·普列马提乔(Francesco Primaticcio)的领导下,形成了一套具有法国艺术的特色风格,特别是内部装饰学影响了整个欧洲。
2. 全盛(公元1515至1559年) 百年英法战争(公元1337-1453年)刚结束,法国又将目光 落到了米兰公国归属权上,随即又卷入了意大利战争(公元1494-1559年),所以根本无暇估计文化的发展。好在这个时期出现了一位较为清醒的国王,这就是弗朗索瓦一世。在母亲的影响下,他成为了一位文艺青年,在他统治期间,热衷于收集意大利、西班牙以及尼德兰地区艺术品,并鼓励图书翻译和出版。他于1515年即位,通常把这一年定义为法国文艺复兴全盛的起点,而1516年他在战争中像抢夺宝物一样,将达芬奇从意大利带回了法国;这一年英国人托马斯摩尔用拉丁语写成的《乌托邦》(l'Utopia)迅速在法国流行开来(这本书的灵感来自于希腊哲学家柏拉图的《理想国》,他完全摆脱了宗教的束缚去阐述人与社会的价值体系,但英国人并不感冒)。而1559年,随着法国国王亨利二世的意外死亡,法国内部陷入了混乱之中,他们草草与西班牙和英国签订了停战协定,而后的三十多年,由于内战和宗教冲突,那种积极的,改变世界的愿景逐渐被死亡和未知的迷茫所替代,具有和谐、乐观主义色彩的人文主义情调逐渐在法兰西的土地上消失了。
3.变化 (公元1560至1617年) 其实在这个时期,文艺复兴受整个欧洲宗教改革的影响,已经出现了撕裂。在动乱中,艺术家们四处奔波躲藏,常年的战争让他们对生死有了新的思考,他们不再对生活盲目乐观,他们开始怀疑自己是否还能有轮回(关于这时期宗教影响我将在巴洛克阶段重点分享)。而枫丹白露学院就像欧洲文艺复兴后期的一面旗帜,一直在坚持思考和创作。为了对抗宗教改革带来的冲击,特别是死亡、恐惧的悲观情绪,他们的艺术风格逐渐变化成了一种“矫饰主义”(maniérisme)风格,这个学院就像GUCCI或CHANEL一样,一直试图引领这个时代的艺术风向,可始终事与愿违。虽然亨利四世和他的媳妇儿--路易十三的摄政王玛丽·德·美第奇(Marie de Médicis)挣扎地将它推向了17世纪(作为美第奇家族的一员,她是有私心的), 可最终还是改变不了被时代所淘汰的命运,随着玛丽皇后的失势,学院于1617年被撤销,文艺复兴的辉煌也终于封箱于枫丹白露皇宫里面。
所谓矫饰主义,其实就是艺术上的用力过猛,它的美感相对于文艺复兴和巴洛克时期艺术作品都要弱一些,下面的这幅绘画创作就比较鲜明。
浴中的黛安 · 德 · 波迪耶(Diane de Poitiers au bain)
法国画家弗朗索瓦·克鲁埃(Francois Clouet)于1571年创作 现收藏于华盛顿国家美术馆
这幅画作描绘的是亨利二世的情人,波迪耶沐浴的场景。从画上看确实不仅融合了文艺复兴时期的透视(帘布后有窗,窗后有景)和精描(红色帘布的褶皱)画法,还特别注重色彩的明暗对比,但是波迪耶过于皙白的皮肤与身后暗处的反差过于强烈,而且画作中整个红色的基调又使画面显得单调、重复。近景的水果也有些失真,反而远处的侍女构造的十分清楚。
还有的画作,色彩种类使用繁多,人物的动态显得特别抽象、失真,这些都是矫饰主义的艺术特点,这种特点在其他领域,比如建筑、装饰中也较为突出。好吧,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让我们看一下缇香的这幅作品吧。
乌尔比诺的维纳斯(Vénus d'Urbino )
意大利艺术家缇香(Titien)于1538年创作 现收藏于乌菲兹美术馆
这是缇香第一幅女性裸体画作,时年已50岁。创作灵感来自乔尔乔内的《熟睡的维纳斯》
- 法国文艺复兴的内核
有一个词组,研究法国文化的人们总会提及,那就是:le prestige culturel,即“文化魅力”。如果我们去查一下prestige的词义,你会发现它的解释为“让人尊敬、崇拜和追随的事物”。在当今中国,所提倡的文化自信其实也是这个内涵。那么在15世纪末的法国,统治阶级逐渐发现,宗教的信仰并不能完全让自己的土地统一起来,自己也没有办法控制住局面。
但他们必须要找一副骨架,去撑起自己的文化。他们想到了9世纪的加洛林王朝,那时候查理曼大帝(Charlemagne)也同样在欧洲发起了文艺复兴,许多遗迹和文物依然留存于法国的各个地区。那是他们自己的文化魅力啊!于是乎,他们巧妙地把周边先进的文化作为自己的外衣,去努力寻求繁荣自身文化的方法,去让人民对国家拥有认同感。那么除了去大量的模仿、融合、学习和创作所谓的艺术品就够了吗?当然不是。
Une langue est liée à une, ou à des cultures; une culture,quant à elle, est en rapport avec la ou les langues qui sont utilisées.--------Edward Spir
语言依附于文化,而文化也总是与使用的语言相关联------爱德华 萨皮尔
尽管12世纪在卡佩王朝的统治下,法语广泛使用于上层社会,但是她依然作为一种方言存在。直到1539年,佛朗索瓦一世颁布了维莱科特雷法令(L'ordonnance de Villers-Cotterêts)法语变成了皇室的母语和国家的官方语言,所有条约都将按照法语规范书写。这一举措很快让法国人真正的摆脱了拉丁语长达1500多年的束缚。
而在文化领域,七星诗社(la Pléiade)对于法语的发展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两位创始人杜贝莱(Joachim du Bellay )和龙沙(Ronsard)在法语诗歌的创作和拉丁文翻译上的影响一直延续到了19世纪。而杜贝莱的《保卫和发扬法兰西语言》(Défense et illustration de la langue française)一书,更是为法国文艺复兴奠定了基调。
Mais qui voudrait dire que la grecque et romaine eussent toujours été en l'excellence qu'on les a vues du temps d'Homère et de Démosthène, de Virgile et de Cicéron ? et si ces auteurs eussent jugé que jamais, pour quelque diligence et culture qu'on y eût pu faire, elles n'eussent su produire plus grand fruit, se fussent-ils tant efforcés de les mettre au point où nous les voyons maintenant ? Ainsi puis-je dire de notre langue, qui commence encore à fleurir sans fructifier, ou plutôt, comme une plante et vergette, n'a point encore fleuri, tant s'en faut qu'elle ait apporté tout le fruit qu'elle pourrait bien produire.
但是谁敢说希腊和罗马的语言会一直优秀下去,就像人们在荷马和狄摩西尼、维吉尔和西塞罗时代所见到的那样?如果这些作者知道他们对于文化的耕耘和创造并不会结出巨大的果实和对现世深远的影响,难道他们就会因此不再倾尽全力吗?因此我可以这样去说,我们的语言刚刚开始萌芽,还没结出果实,或者说她就像一株植物和小荆条,还并未绽放,远远还不到她繁荣兴旺、挂满累累硕果的时候。
节选自《保卫和发扬法兰西语言》第一卷第三章“为什么法语没有希腊和罗马语那么绚丽”
文艺复兴的下一部分,我将从文学、诗歌、绘画、建筑和音乐等方面逐一走进法国的文艺复兴,领略法兰西的文化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