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崇祯十七年是一个闰年,这一年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其中对后世影响最大的变化,就是清朝八旗军队从山海关入关,在中原建立了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大一统王朝。

清朝入关后,为了巩固统治,削弱反对势力,树立威权,采取了许多措施。其中很重要的一个措施就是颁布“剃发易服”法令,命令中中原各地军民人等一律剃发,改从旗人服饰发型,否则军法从事,这就是俗称“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政策。

不过,在执行“剃发易服”法令的同时,清朝也根据中原文化传统、风俗习惯的不同和各地的实际情况,采取了某些变通的措施,即民间俗称的“十从十不从”。所谓的“从”,是严格执行“剃发易服”的法令;所谓的“不从”,是依旧按照汉人传统办事。

“十从十不从”有哪些具体内容呢?它们分别是男从女不从、生从死不从、阳从阴不从、官从隶不从、老从少不从、儒从而释道不从、娼从而优伶不从、仕宦从婚姻不从、国号从官号不从、役税从文字语言不。

男从女不从,是说男子必须剃发易服,剃头梳辫子,穿旗人的服装;女子则可以梳原来的发髻,穿长裤、短袄、短褂等汉人服饰。汉人女子有裹小脚的习俗,俗称“三寸金莲”,也保持了下来,后来旗人女子纷纷效仿这种习俗。

生从死不从:一个汉人在活着的时候,必须穿旗人的服装;但是,当他死后,就可以穿汉人的衣服入殓,官府不会追究责任。

阳从阴不从:这一点与“生从死不从”类似,意思是一个人在阳间接受清廷管制,剃发易服。当他死后,就要接受阴间的管理。因此,超度、祭礼、出殡等祭祀活动,都采用汉人原有的佛道教习俗制度进行。

官从隶不从:汉人当了清廷的官员,吃皇粮办公事,必须穿清朝官服,这一点很好理解。但是普通隶役属于编制外人员,人数太多,难以统一,依旧保持着明朝“红黑帽”打扮,身穿长青袍,头戴高红毡帽,手持大竹板。就连刽子手的装束,上身穿黑边宽袖红马褂,下身系两片下甲,也是标准的明朝隶役服装。

老从少不从:成年人(包括老人),都要执行“剃发易服”法令。小孩子年龄小,百无禁忌,不需要这么做。不过,一旦他们成年后,就依然要“剃发易服”,毫不含糊。

儒从而释道不从:这里的“儒”,指的是读书人,即儒家子弟。所有的读书人都要剃头梳辫子,穿旗人的服装。但是,包括释家(佛教)、道家在内的出家人,是可以不用遵守“剃发易服”的法令。

娼从而优伶不从:许多特殊行业的人,都要按照“剃发易服”法令,身穿旗人的衣服,不能违反。倒是唱戏的演员不用遵守“剃发易服”的法令。这也是考虑到实际情况作出的规定。毕竟唱戏的演员要扮演前朝的故事,如果用现在的服装去扮演前朝的故事,是会闹笑话的。所以,清廷干脆豁免唱戏的演员,允许他们根据舞台实际情况穿衣服。

仕宦从婚姻不从:这是指官吏的管理,按照清朝典制来执行,参加前面的“官从隶不从”。在民间的婚姻礼仪上,可以保持汉人旧制。比如,汉人女子在结婚时,会穿着“凤冠霞帔”。她们头戴凤冠,身穿霞帔,脚踏红绣鞋,满身喜庆,就像周星驰喜剧电影《大话西游》里的紫霞仙子一样。所以,清朝近300年期间,结婚时穿“凤冠霞帔”的习俗都保持下来。晚清吴趼人在《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里说:“择了吉日迎娶,一般的鼓乐彩舆,凤冠霞帔,花烛拜堂,成了好事。”

国号从官号不从:清朝入关后,建立了大一统王朝,国号由“大明”改为了“大清”。这一点不能含糊,任何人都不能使用明朝的“国号”。可是,清朝在官员的架构等方面都沿用了明朝的制度,如六部九卿、九品十八级等,这一点省却了许多麻烦。

役税从文字语言不从:清朝在差役税捐等制度安排上,采用满人的制度。我们知道,满人和汉人都有自己的语言,清廷允许各自使用自己的语言文字:满人用满语,汉人用汉语。到后来,由于汉语优势过于明显,许多旗人都学会了汉语。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百度百科立场。 举报
  • 本文经授权发布,未经许可,请勿转载。如有需要,请联系[email protected]
  • 举报不良信息 | 投诉侵权信息 | 申请删除词条 | 意见反馈 | 贴吧讨论

    ©2023 Baidu 使用百度前必读 | 百科协议 | 隐私政策 | 百度百科合作平台 | 京ICP证030173号

    京公网安备1100000200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