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綿城市」是現代雨水管理模式,有助解決排水問題、充分利用土地資源並促進可持續發展。為應對氣候變化,渠務署鼓勵新發展項目採用「海綿城市」的理念,以滲、滯、蓄、淨、用、排為原則,更有效疏導和回用雨水,加強城市應對洪水的能力。為落實理念,渠務署會活化水體、建設蓄洪湖,以及在城市建設中加入綠化天台、多孔路面和其他可持續排水設施等。
海綿城市:適應氣候變化
香港地處熱帶風暴的常規路徑,是亞太區內降雨量最高的城市之一,每年平均降雨量達到2,400毫米。基於這個氣候環境,香港過往經常發生大規模的水浸。渠務署自1989年成立以來,一直致力防治洪患,利用「防洪三招」,即截流、蓄洪、疏浚的方法,有效減低暴雨及洪水對本港的影響,令水浸黑點由1995年的90個減少至2017年的7個。
但隨着全球氣候變化加劇,引致海平面加速上升、極端暴雨及風暴潮增加,香港需要作出更多新嘗試,以便有效應對未來的防洪挑戰。配合香港的可持續發展及應對氣候變化,渠務署除參與政府跨部門小組,聯手應對氣候變化的影響,及檢討各區的雨水排放整體計劃外,近年亦開始參照「海綿城市」理念,以順應自然、彈性適應的方法,在渠務設施加入綠化天台、多孔透水路面,以促進滲透,減少地面徑流;規劃河畔公園及蓄洪湖等具蓄洪功能的休閒設施,以減低流量,達到蓄洪和滯洪的效果;採用雨水收集及回用系統,以增強城市的水循環效應,提高城市的耐洪能力。
什麼是海綿城市?
海綿城市是指城市像海綿一樣,於適應環境變化、應對自然災害等方面具有良好「彈性」。雨天時能夠吸水、蓄水、滲水、淨水,需要時將蓄存的水「釋放」並加以利用,提升城市生態系統功能和減少城市洪患的發生。
海綿城市是現代雨水管理模式,讓城市在下雨時收集雨水,並在有需要的時候把蓄存的雨水釋放並加以利用。此概念主張減少城市開發,通過自然排走雨水,而避免進行大規模的人工渠道改善工程。
下列項目體現「海綿城市」概念融入設計的成果:
地下蓄洪計劃
蓄洪計劃的原理是暫時將暴雨期間的雨水儲存於地下蓄洪池,從而紓緩下游雨水排放系統的壓力。當下游雨水排放系統的雨水退去後,蓄洪池內的雨水便會被抽走,騰出空間以準備下次暴雨。現時香港有3個地下蓄洪池,分別位於大坑東、上環及跑馬地。
今年落成啓用的跑馬地地下蓄洪池便是實現「海綿城市」概念的例子。蓄洪池總容量達60,000立方米,建造在跑馬地遊樂場的下方,蓄存大雨洪峰期間的雨水。這工程概念不但實現減少城市開發、土地共用的概念,同時也避免了進行大規模的下游渠務改善工程。此計劃更是本港首個結合智能水閘和數據採集與監控系統的防洪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