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 四类考 的提问模式 及答题热词

一、提问模式 及答题热词

作用类试题

【提问模式】

1.考查某个情节在文中的作用。如

小说第一段写林冲刚到牢营,就有犯人介绍牢营的情况,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小说后半部分引用了报纸上的一段报道,作者这样写对情节安排有哪些作用?

有时候命题人不是直接问某个情节的作用,而是问安排某个情节的好处或者意图,其实质,仍然是考查情节的作用。如:

小说开头第一段就描写马裤先生的衣着言行,这样写的意图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作品是怎样叙述渡夫的故事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两个乘客为什么沉默?小说为什么首尾均有这一细节?请结合全文分析。

2.考查某种环境描写的作用。如

小说两次写到“一阵冷飕飕的风”,有什么作用?

小说一开始就写乘凉会上“南腔北调”,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分析小说画线部分的景物描写对情节发展的作用。

小说中的卢森堡公园苗圃在情节发展中有重要作用,这种作用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小说中有多处景物描写,请分析其功能。

3.考查某种物品、某个人或者某件事在文中的作用。如

牛在小说中有什么样的作用?请简要分析。

“影子”对小说的艺术表现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小说以“鞋”为中心叙事写人,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小说有明暗两条线索,分别是什么?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小说较为夸张地连续使用“几万”“几百万”之类的词语描述百亩园的历史,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小说以“电话”为枢纽连接人物、安排情节,这样处理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我”在小说中的主要作用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小说以“渴”为中心谋篇布局,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说明。

【答题模式】

作用类试题往往可以从丰富内容、篇章结构、刻画人物、表现主题、读者感受几个方面入手答题。

【典例分析】

“我”在小说中的主要作用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分析】 解答本题,首先要分清小说的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我”是次要人物。其次要了解小说中次要人物的作用大致有以下几种:作为叙述者,使作品更具真实感;作为衬托者,衬托主要人物;作为见证者,是贯穿全文的线索;作为参与者,推动情节发展;作为揭示者,更好地表现主题。最后要联系文中的具体内容,分析“我”是如何衬托主要人物、推动情节发展、使作品更具真实感的。

【答案】①讲述故事:小说故事是由“我”叙述出来的,真实可信。②推进情节:“我”是事件的参与者,由于“我”的提议,情节得以发展变化。③衬托人物:小说主人公王有福的性格,由于“我”的存在而更加鲜明。

【答题热词】

交代(烘托)环境(身份、时代背景) 渲染气氛 象征暗示

制造悬念 展开(概括、铺垫、转换、加速、集中)情节 照应下文(埋下伏笔) 故事波澜

读者兴趣(想象空间)

丰富主题(人物形象、内涵)

(二)性格类试题

【提问模式】

1.单纯考查人物性格特点。如

小说中的鲍勃具有什么样的性格?请简要分析。

“外省郎”彭先生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

马裤先生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

作品中的渡夫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

小说在刻画马兰花这个形象时,突出了她的哪些性格特征?请简要分析。

小说中的女主人公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

小说中的王有福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

2.在考查人物形象中兼及人物性格特点。如

差拨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作者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刻画这个人物?请简要分析。

小说中的玛兰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

小说主人公马里诺这一形象有哪些特点?请简要分析。

小说中的“骑手”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

小说中守明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她有什么样的心态?请简要分析。

东家老范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小说中说赵一曼“身上弥漫着拔俗的文人气质和职业军人的冷峻”,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二乖的天真可爱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概括。

请简要分析表姐这一人物形象。

【答题模式】

性格类试题往往可以从生活习惯、处事心态、自我追求、待人接物、对待大是大非问题的观点和立场几个方面入手答题。

【典例分析】

东家老范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分析】答案必须紧扣文本,对文本中老范的行为进行总结提炼。如老范设立私塾,但是允许别家孩子来随听;老范关心老汪,却不打听老汪的隐情;老范并不辞退老汪,也容忍老汪媳妇偷庄稼。透过老范的这些行为,一个为人大方、友善,做事有分寸、识大体、能包容的人物形象跃然纸上。

【答案】①自家设私塾而允许别家孩子随听,是个大方的人;②关注老汪的“乱走”,并尽力开导安慰,是个友善的人;③不追问老汪的隐情,是个有分寸的人;④不因银瓶而辞退老汪,是个识大体的人。

【答题热词】

老实本分 质朴善良 乐观开朗 幽默风趣 重情守信

热心助人 坚忍不拔 刚强不屈 善解人意 关心他人

有责任感 技艺精湛 执着隐忍 不拘小节 固执己见

爱慕虚荣 自高自大 刚愎自用 颐指气使 目中无人

胆小怕事 自私自利 斤斤计较 趋炎附势 见风使舵 行事鲁莽

(三)技巧类试题

【提问模式】

1.考查谋篇布局和情节安排。如

小说两次写到“一阵冷飕飕的风”,有什么作用?

小说后半部分引用了报纸上的一段报道,作者这样写对情节安排有哪些作用?

小说一开始就写乘凉会上“南腔北调”,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影子”对小说的艺术表现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小说前半部分侧重写马里诺的影子表演,后半部分侧重写马里诺的现实生活。作者这样安排有什么用意?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小说有明暗两条线索,分别是什么?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小说以“电话”为枢纽连接人物、安排情节,这样处理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小说以“渴”为中心谋篇布局,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说明。

有时从文本的标题、开头或结尾甚至后记的角度命题,实际上仍是考查小说的谋篇布局或情节结构,如:

小说第一段写林冲刚到牢营,就有犯人介绍牢营的情况,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这篇小说以《保护人》为题,有主题思想、人物塑造、情节结构等多方面的考虑,请选择一个方面,结合全文,陈述你的观点并作分析。

作品为什么以渡夫的任情高歌为结尾?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文末“后记”是独立于小说外的写作说明,还是属于小说的有机组成部分?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

小说写的只是战争中的一个小故事,却用了《战争》这样一个大题目,你认为这样处理合适吗?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观点。

小说以一个没有谜底的“美好的谜”结尾,这样处理有怎样的艺术效果?请结合作品进行分析。

小说中历史与现实交织穿插,这种叙述方式有哪些好处?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理水》是鲁迅小说集《故事新编》中的一篇,请从“故事”与“新编”的角度简析本文的基本特征。

2.考查人物刻画的手法或技巧。如

差拨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作者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刻画这个人物?请简要分析。

小说开头第一段就描写马裤先生的衣着言行,这样写的意图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小说中的主要人物是骑手,但几乎一半篇幅是在写峡谷。作者为什么这样处理?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鲁迅说:“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请谈谈本文是如何具体塑造这样的“中国的脊梁”的。

请以老舞蹈师形象为例,谈谈小说塑造人物形象时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

3.考查相关描写手法或技巧。如

从修辞手法的角度,对文中画线句子的景物描写进行赏析。

小说较为夸张地连续使用“几万”“几百万”之类的词语描述百亩园的历史,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小说运用多种手法以取得语言的幽默效果,请从文中举出三处手法不同的例子,并简要分析。

4.考查叙述方式或叙事视角。如

作品是怎样叙述渡夫的故事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分析本文叙述上的特征。

【答题模式】

技巧类试题往往可以从叙事写人手法、情节结构安排、谋篇布局、环境描写手法、语言艺术等几个方面入手答题。

【典例分析】

小说前半部分侧重写马里诺的影子表演,后半部分侧重写马里诺的现实生活。作者这样安排有什么用意?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分析】本题要求考生对小说情节和艺术表现手法进行分析,涉及前后两个场景,这两个场景的内容和情节形成了较为鲜明的对比,因此,探讨对比艺术,是回答本题的关键。在做对比分析时,应把握好对比的角度。首先是两个场景的对比,其次是环境气氛的对比,再次是马里诺在不同场合的情态对比,还有人们对马里诺的不同态度对比以及马里诺在艺术中和现实中的对比,分别表现了这一艺术手法在人物刻画、主题表达等方面的作用。

【答案】①小说以马里诺影子表演的玄妙神秘与他在现实生活中的平淡无奇相对比,赋予故事情节以戏剧性,有助于吸引读者阅读;②小说以前半部分影子表演的热闹有趣与后半部分马里诺现实生活的凄凉孤独相对比,有助于增强小说的悲剧感;③小说以饭店内观众对马里诺的冷漠与家人对马里诺的关心相对比,有助于表现世态的冷暖炎凉;④小说以马里诺在观众面前谈笑风生与在家里的茫然失神相对比,有助于深入刻画他性格的复杂性;⑤小说以影子的虚幻与现实生活的真实相对比,有助于增强作品反映现实的力度;⑥小说通过对马里诺在饭店和家里活动状态的对比,表达了作者对底层人民的同情和对社会的批判。

【答题热词】

第一人称:叙述简洁、增强真实感

第二人称:表达直接、亲切

倒叙:结构紧凑、情节集中

插叙:使情节完整、使形象丰满

正面或直接描写:使形象生动传神

侧面描写:衬托或烘托形象、设置悬念、做铺垫、先抑后扬、照应、伏笔、对比、映衬、曲折、跌宕起伏、出人意料、意料之外、情理之中、令人回味

环境描写:渲染气氛、交代背景、烘托人物形象、暗示主题

语言:幽默风趣、庄重、委婉、含蓄、质朴、泼辣

比喻、比拟:生动传神

夸张:强调

排比:加强气势

(四)观点类试题

【提问模式】

1.提供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 要求选择作答。如

小说描写了警察吉米和通缉犯鲍勃“二十年以后”赴约的故事,在“情与法”的冲突中,两个人都面临艰难的抉择。有人说鲍勃值得同情,有人说他罪有应得;有人说吉米忠于职守,有人说他背叛了友谊。你的看法呢?请就你认同的一种观点加以探究。

小说的题目是《血的故事》,但主要内容是围绕血型而展开的,如果以“血型的故事”为题,你认为是否合适?请谈谈你的观点和具体理由。

有人认为,小说中的“我”也有人性弱点,你同意这种观点吗?谈谈你的具体理由。

文末“后记”是独立于小说外的写作说明,还是属于小说的有机组成部分?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

小说写的只是战争中的一个小故事,却用了《战争》这样一个大题目,你认为这样处理合适吗?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观点。

是否状告酒店,“我”与王有福的态度不同。你更认同谁的态度?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观点。

2.就某一语言、人物、问题或现象直接陈述观点。如

小说中将“校园渐向公园靠拢”作为人物活动的背景,请结合这一背景,谈谈这篇小说给你带来什么启示。

这篇小说以《保护人》为题,有主题思想、人物塑造、情节结构等多方面的考虑,请选择一个方面,结合全文,陈述你的观点并作分析。

老汪对《论语》中“有朋自远方来”一句的独特理解,其实源于自身人际关系的体验,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小说以《锄》为标题,有什么寓意?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我不是锄地,我是过瘾”这句话,既是理解六安爷的关键,也是理解小说主旨的关键,请结合全文进行分析。

小说叙述了小哥儿俩的日常故事,请探究作者在其中所寄寓的情感态度。

小说刻画了两个人物,作者以“表妹”为题,表达了哪些思想感情?

【答题模式】

观点类试题往往可以从是否符合小说艺术本身的特点、是否符合为人处世的普世原则、是否符合社会发展规律、是否符合特殊领域的特殊标准等几个方面入手答题。

【典例分析】

是否状告酒店,“我”与王有福的态度不同。你更认同谁的态度?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观点。

【分析】本题涉及作品所表现出来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题干提供了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我”是要王有福状告酒店,王有福是不同意状告酒店。解答这类有点开放性的题目,考生需要对作品进行深层的阅读和思考,作答时要反映出正确的价值观和审美取向,鲜明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并能恰当选取文中的材料支撑自己的观点。认同“我”的态度,就要从酒店有过失的角度,从不同层面找出告状的理由;认同王有福的态度,就要从王有福作为一个具有行为能力的成年人,撞上玻璃,自己有一定责任的角度,找到不告状的理由,用以支撑自己的观点。

【答案】

观点一:认同王有福的态度。①王有福受伤与酒店管理有关,但他是有行为能力的成年人,应负一定责任;②王有福害怕赔偿溜走,逃避责任在先,索赔理由不够正当充分;③王有福害怕被骗而拒绝索赔,在当时情况下,未尝不是理性的选择。

观点二:认同“我”的态度。①酒店失误导致王有福受伤,要求赔偿正当合理;②王有福放弃赔偿是担心被骗,说明他缺乏法律意识,更应进行法律启蒙;③“王有福式”的宽容是对不良行为的纵容,有害无益。

【答题热词】

好(不好) 是(不是) 合适(不合适) 同意(不同意) 值得同情(不值得同情)

说明 揭示 表达 彰显 暗示 告诉人们 启示我们

二、模拟训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孩 儿 面

梁晓声

那天晚上,我在友人家做客。友人乃中年书法家,墨迹很是值钱,其父生前也是一位极有分量的书法家。正聊着,忽闻敲门声,声称要找“汪铭老先生”,归还一样东西。友人妻开了门,让进一位20多岁的青年。看其衣着气质,山里人无疑。

友人问青年从何处来。

答曰从大兴安岭林区来。

问归还什么。

青年犹豫不语。

于是友人将青年引入另一房间,指墙上其父遗像说:“我是你要找的人的儿子。而且他只有我这么一个儿子。”

青年沉吟半晌,默默地从肩上取下布袋,放于桌上。又默默地从袋中取出布包,一层、两层、三层,展开三层包裹,现出一块砚来,光润莹洁,精湛浑朴。好一块古色古香的文房之宝!

友人不禁“呀”了一声,急问:“此砚是怎么落在你手中的?”

青年说:“为了归还,十几年间我专程到北京四五次,寻找它的主人寻找得好苦!今天总算寻找到了,我也从此了却一桩心事……不过我现在好渴……”友人立即吩咐其妻:“快沏茶来!”赶紧让于沙发,待为嘉宾。

青年饮了几口,讲出下面一段事:22年前,大兴安岭某农场的一个伐木队里,来了一个人,一个神色沉郁、50多岁的劳改分子。

当天,伐木队长向自己手下的30多名伐木工人打招呼:“我看此人,衣物很少,书却挺多,不卑不亢,满脸正气,这年月,蒙受不白之冤的好人不少。咱们谁也不许为难他。”

后来发生的一件事,证明伐木队长的判断不错。一头熊,闯入伐木队长家的房子。炕上正睡着一个未满周岁的孩子。那孩子不是别人,正是归还古砚的青年。熊,就卧在孩子身旁,将嘴巴伏在两只前掌上打盹……

几个小伙子,攥着利斧,要闯入屋里;有人从窗口偷偷伸进去猎枪……他们被那接受改造的人一一拦住了。

他说:“熊在这种时候,一般不伤人。最稳妥的办法,是有人进屋里去,将孩子抱出来……”

他以他所主张的方式救出了那个孩子……他在伐木工们的心目中成了传奇人物。伐木队长公然和他交上了朋友,毫无避讳地和他称兄道弟,还经常请他到家里去喝酒……

一天,他伐木时,碰上了“吊死鬼”——一棵已经伐断的树,被另一棵树半空“扯”住。他碰上了两棵断树被同一棵树半空“扯”住的险情。

他打准了第三棵的倒势,开动了电锯。

森林里突然刮起一股风。那风起得好疾,好猛。他刚听一声大喊:“闪开!”——抬头看时,两棵断树被刮得脱了依持,凌空向他压顶砸下来。他还没来得及做出反应,就被人推出一丈多远,跌倒在雪窝里……参天大树轰然倒下,压着的是伐木队长……

半月后,他离开了大森林。谁也不晓得他将被弄到哪里去,等待他的是凶是吉。

他没有忘记向伐木队长的妻子告别。

他对她说:“你们母子以后的生活肯定会很艰难。我处于这般田地,无法报答你丈夫的救命之恩,也无力周济你们母子。只有这块古砚,是传家之宝,姑且收下吧。有机会变卖掉。可维持三年五载的衣食。”

他双手捧砚,挚诚相赠。她感激涕零,却坚拒不受。

最后,他叹息一声,说:“就算我将它寄托于你们吧。若是哪一天,我的处境略有转变,就让孩子带这块砚去找我。我会把他当成自己的亲生儿子一样!……”友人及其妻听至这里,不禁四目涕视,我看得出,他们内心里都活动着些微妙的想法。

友人嗫嚅地说:“可是,可是我父亲……我刚才告诉过你的,他已经去世了……”青年说:“我母亲也去世了。母亲去世前,再三叮嘱我——将来一定要找到这块砚的主人。当年讲好是寄托于我们的,我们就一定要守信用,一定要物归原主。我千里迢迢又来到北京,只是为了归还这块砚。除此没有别的目的。”友人夫妇,顿时肃然。

青年又说:“允许我再看一眼老先生吗?”

友人愧曰:“当然当然。”

于是青年第二次至遗像前,三鞠躬后,拱手作别。

友人问:“你可知此砚现在值多少钱?”青年回答:“3年前曾有人出两万元高价求买。虽家境贫寒,但毕竟是信托之物,不欲换钱。”友人感慨地说:“这是一块安徽歙县出品的古砚。曾是宫廷之物,归于我家祖上,已传七八代之久。抚之如柔肤,叩之似金声。素享‘孩儿面’之美誉。苏东坡曾赞‘孩儿面——涩不留笔,滑不拒墨’。可不是区区两万元就能买卖之物啊!”

遂向其妻暗使眼色,其妻领悟,转身取一信封相赠,言内有五千元,聊谢归还诚意……青年坚拒不受。

友人说:“请稍候。我为你写一条幅,可愿收下?”

青年微笑,说这是很高兴收下的。

于是友人铺展纸幅,便用那“孩儿面”细细研墨。研罢,悬笔在手,似一时不知该写什么,侧目求援视我……我沉吟有顷,想出四句话:世人皆图币,君子古心来。孩儿面依旧,朴拙放异彩!

友人随声落笔,果然龙飞蛇舞,墨迹不凡!

我望着那青年,心中暗思——好一段古砚情!好一块“孩儿面”!好一位品性古朴的青年!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青年来京归还古砚,将古砚包裹得里三层外三层,藏在布袋里,足见青年的小心谨慎和对古砚的无比珍视,因为他清楚这是一块非常值钱的古砚。

B.小说中“我”不仅是故事的讲述者,也是故事的参与者。“我”在讲述故事的同时,又适时地对“青年”流露出钦佩之情。

C.汪铭老先生当年冒险从熊口下抱出孩子,可以看出他不但见识不凡,而且勇气可嘉,此举让他成了伐木队长的朋友。

D.小说注重对人物的语言和心理描写,当听到父亲要将青年当成亲生儿子一样时,友人与妻对视,嗫嚅而言,害怕青年此来会成为自己的负担。

【解析】 “因为他清楚这是一块非常值钱的古砚”错,这表现了青年重承诺。

【答案】 A

2.小说以《孩儿面》为题,有哪些作用?请简要分析。

【答案】 ①小说是以古砚“孩儿面”为线索,集中、紧凑地展开故事情节的。②通过归还古砚,突出人物形象,既表现出青年古朴美好的品格,也刻画出友人的内心世界。③以《孩儿面》为题,引出一段感人至深的古砚情,有利于表达主题,突出人情之美。

3.小说主要写青年来京归还古砚,但几乎一半篇幅是在写青年讲述的一段往事。作者为什么这样处理?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 ①从故事情节看,这段往事是对古砚来历的必要交代,这才有了小说归还古砚的故事,而且使得情节有了波澜。②从艺术表现看,这是小说的插叙部分,不仅补充了人物和事件,使内容丰富充实,而且使小说结构更加曲折有致。③从人物塑造看,这表现出上一辈人的勇敢、聪慧、朴实、奉献、友爱的精神品格。④从思想内涵看,这段古砚情蕴含着作者对苦难环境中人与人之间朴实友爱精神的赞叹之情,丰富了小说的内涵,突出了小说人情美的主题。

声明:如文章转载涉及版权,请联系小编 ,我们尽快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