冼星海像。
新華社發

冼星海2009年當選“100位為新中國成立作出突出貢獻的英雄模范人物”。

冼星海,原籍廣州,1905年生於澳門一個貧苦船工家庭,出生前父親已去世。7歲時,他與母親僑居馬來西亞謀生,在新加坡養正學校上學,其間參加該校管弦樂隊的活動。1918年回國后,入嶺南大學附中學習小提琴。后入北京大學音樂傳習所、國立藝專音樂系學習。1928年,冼星海進入上海國立音專學習小提琴和鋼琴,發表了著名的音樂短論《普遍的音樂》。

1929年,冼星海赴巴黎勤工儉學,1931年考入巴黎音樂學院。留法期間,冼星海創作了《風》《游子吟》《d小調小提琴奏鳴曲》等10余首作品。

1935年回國后,冼星海投身抗日救亡運動,創作了大量具有戰斗性和感染力的群眾歌曲,並為進步影片《壯志凌雲》《青年進行曲》,話劇《復活》《大雷雨》等譜寫音樂。

1938年,冼星海前往延安擔任魯迅藝術學院音樂系主任,創作了不朽名作《黃河大合唱》。1939年4月13日,《黃河大合唱》在延安陝北公學禮堂公演。5月11日,在慶祝延安魯迅藝術學院成立一周年晚會上,毛澤東等中央領導觀看了由冼星海指揮演出的《黃河大合唱》后,連聲稱贊。周恩來從重慶回到延安看過演出后,於7月8日題詞:“為抗戰發出怒吼,為大眾譜出呼聲!”

在延安期間,他還創作了《生產大合唱》《九一八大合唱》等大型作品,以及《三八婦女節歌》《打倒汪精衛》等大量歌曲。1939年6月,冼星海光榮地加入了中國共產黨。

1940年5月,冼星海去蘇聯為大型紀錄片《延安與八路軍》配樂,后因戰爭、交通阻隔而羈留。其間,他創作了交響曲《民族解放》《神聖之戰》,管弦樂組曲《滿江紅》,管弦樂《中國狂想曲》以及小提琴曲《郭治爾—比戴》等。由於長期勞累和營養不良,他肺病加重,1945年於莫斯科病逝。延安各界為他舉行了追悼會。毛澤東親筆題詞:“為人民的音樂家冼星海同志致哀。”


《 人民日報 》( 2021年05月24日 04 版)
(責編:白宇、趙欣悅)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客戶端下載
  • 手機人民網
  • 領導留言板
  • 服務郵箱: kf@people.cn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10-65363263    舉報郵箱: jubao@people.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証10120170001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証B1-20060139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証(廣媒)字第172號 |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資格証書(京)-非經營性-2016-0098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証0104065 |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証 京網文[2020]5494-1075號 |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証(京)字121號 | 京ICP証000006號 | 京公網安備11000002000008號

    人 民 網 版 權 所 有 ,未 經 書 面 授 權 禁 止 使 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