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search on the Question of Self in the Integration of Phenomenology and Analytic Philosophy
作者简介
:李忠伟,华侨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教授。厦门 361021
原发信息
:《中国社会科学》第201812期
内容提要
:一种融合现象学和分析哲学中相关思想资源和方法的自我研究体现在,根据现象自我进路,意识体验必然蕴含意识主体的存在,这种意识主体就是现象自我。在该进路下,出现了关于自我的三种理论:自我是转瞬即逝的体验自身;自我是产生意识之能力;自我是虚拟的现象重心。这三种理论都难以处理意识体验在时间中之统一性问题。凭借欧陆现象学的思想资源,辅以分析哲学中的相关理论,回到意识体验的领域,并以时间意识为切入口,来对意识体验自身进行反思与分析,可以得到本原现象自我理论:“绝对意识之流”蕴含作为本原自我的现象自我的存在;绝对意识和本原自我均无时间性,却是使时间意识得以可能的先验条件。本原自我概念不仅是融贯的,而且能真正地解释意识体验具有的统一性以及主体性等特性。
关键词
:自我/意识/现象自我/本原自我
标题注释:本文为《中国社会科学》编辑部主办的第二届中国社会科学青年哲学论坛的参会论文、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胡塞尔文集》中译”(12&ZD124)阶段性成果。
所谓“自我”存在吗?自我的本质是什么?笛卡尔认为自我作为思维实体是必然存在的;但休谟却认为通过经验和理性,都不能确定自我存在。即便自我存在,又是何种存在,如何认知?有人认为自我是生物—物理事物,或是社会构建物,又或是叙事性构建物,等等。关于自我的研究已经形成宏大的跨学科领域,涉及哲学、心理学、认知科学、神经科学、社会学等学科。自我研究复兴的原因是多重的。认知科学尝试反思笛卡尔式的、极端身心分离的关系;后结构主义则试图消解传统形而上学的自我概念;心理学和精神病理学则试图研究自我意识的起源、合理性,以及当自我意识受到干扰时,当如何治疗的问题。在文化交融与冲突并存的时代了,要理解自我、他人和社会的关系,以及自我所处文化与多元文化的关联,也要求对自我的一致性和构成进行研究。①
本文不能处理自我问题的方方面面,而是想聚焦在关于自我的核心概念之上。近年来,基于对内在的、第一人称意识体验的反思,发展出“关于自我的现象进路”,丹顿(B.Dainton)将其称为“基于体验的自我研究进路”。②该进路不仅在哲学,还在认知科学、心理病理学领域(特别是人格分裂研究)中受到重视。根据“现象进路”,体验或者意识自身必然蕴含体验性自我存在,因为任何体验都预设主体性的体验者。这样的“自我”被称为“现象自我”(Phenomenal Self)。这种自我概念只设定了它是意识体验的主体,并不涉及实体性(包括物质实体和心灵实体)、社会交互性、叙事性等因素,故而又被称为“极简自我”、“单薄主体”。因为任何真正自我或主体必然有体验维度,而体验又必然有体验者,即现象自我。或可以将“自我”理解为亚里士多德意义上的同名异义词,承认自我有多重含义。然而,其最为核心的含义,仍然是作为意识主体的自我。只有作为意识主体,人才拥有心灵生活,理解他人的心灵,从而进入情感、沟通和社会关系。
在自我研究领域,现象进路不仅是当代分析哲学,特别是心灵哲学中的新进展,还与现象学传统的理论不谋而合。采取该进路的理论家,一般兼具分析哲学和现象学背景,善用双方资源来进行哲学思考。而本文也意欲进行理论融通,推进对自我的哲学理解。在进入主题之前,或有必要回应认为这种融通路径绝无可能的顾虑。即便语言哲学和物理主义的研究路向在心灵哲学中仍然占据主流地位,这却绝不意味着,分析哲学,包括心灵哲学中仅有语言哲学路径或物理主义路径。作为方法论倾向,分析哲学在关于具体主题的实际观点上,既可以是物理主义的,也可以是非物理主义的——哪怕很多分析哲学家实际上倾向于物理主义立场。事实上,也有越来越多的分析哲学家和心灵哲学家发现其他传统思想资源的相关性。匹茨堡学派的塞拉斯(W.Sellars)、麦克道威尔(J.McDowell)和布兰顿(R.Brandom)就重视德国观念论的资源。而有些分析哲学家,则发现包括现象学,特别是胡塞尔现象学在意识与意向性等问题上的重要性。当代许多具有现象学,特别是胡塞尔现象学背景的哲学家,如扎哈维(D.Zahavi)、贝诺瓦(J.Benoist)等人则致力于从分析哲学和现象学两个传统吸取思想和方法论资源,来研究共同关心的主题。虽然分析哲学和现象学有理论分殊,但也无必要将分殊固化为一条天堑。分析哲学特别是心灵哲学,和现象学的沟通与交融的可能性存在于它们的源头。
一、意识体验与现象自我
尽管现象进路下出现的自我理论不同,但都分享一个核心观念:任何意识体验的体验性和意识性都有主体性维度,故而意识自身就蕴含体验性的或现象自我的存在。我们先阐明现象意识概念,再从此概念出发考察关于现象自我的主要论证,然后阐明现象自我的一些核心特征,以确立现象自我概念的可信度。
现象进路遵循现象性意识概念。这一意识概念蕴含心灵哲学和现象学融合的可能性。心灵哲学主流本来试图在客观主义、物理主义、功能主义的思路下来解释意识、心灵、意向性以及自我等现象“在自然界中的位置”。后来出现的现象性意识概念,则能促进对这一倾向的反思。此概念的提出,较早可以追溯到内格尔(T.Nagel)。他认为,意识状态展现特定的主观特征。③尽管有些分析哲学家也试图探讨现象性意识的“物质基础”,但现象性意识本身,则仅仅是根据自身所展现的内在意识特征而被定义的。扎哈维、克里格尔都认同,心灵哲学中的现象性意识概念接近现象学传统,特别是胡塞尔和布伦塔诺的意识概念。胡塞尔认为,现象学悬置纯化出无需再进行抽离或悬搁的“纯粹意识”的领域。纯粹意识被抽离了形而上学和经验—科学等实在性设定。其“自有本性”就是纯粹意识内在的现象特性,也即其向主体显现出来的特性,该特性完全且排它地决定意识的存在和本性。可以论证,纯粹意识也即是某种现象意识。不过,对纯粹意识的研究并不限于单纯的意识体验本身。因为,现象性意识也有纯粹的“意识相关物”,即作为现象的意识对象;而且,现象性意识还蕴含着作为纯粹意识主体的现象性自我。
采取现象进路的其他理论家,如丹顿、扎哈维等人均从现象性意识概念出发。问题是,意识体验或现象性意识蕴含的(现象)自我也存在吗?在此,笔者将论述从意识体验出发对现象自我存在的四种主要论证。
其一,通过概念分析论证,体验或意识概念本身蕴含体验者或意识主体的存在。斯特劳森认同弗雷格的论题:“感受离开感受者是不可能的。”④(或者说,“体验离开体验主体是不可能的。”)斯特劳森认为,该论题必然为真,不是语法幻觉的产物。“体验不可能无体验主体,因为体验必然是为某人或某物的—— 一个体验者或经验主体。体验必然涉及体验性的何所似,而何所似必然是对某人或某物的何所似。”⑤
其二,通过思想实验洞见不变的本质。就意识而言,意识与现象自我必然联系。“通过在思想中分离那些在实践上无法分离的特征,可以合理地期望区分重要的和不重要的,或者区分本质性的和单纯偶然的东西。”⑥这样的思想试验试图确立,意识不能须臾离开现象自我。
其三,通过现象学反思揭示。关于对绿苹果的感知与对黄柠檬的回忆的反思,扎哈维描述道:“意向性的类型和对象都发生了变化。然而这种变化没给体验之流留下不变的东西吗?……对我们拥有的任何体验,我们每个人都可以说:无论拥有该体验对我来说何所似,它总是对我(for me)拥有该体验的何所似。尽管经历很多不同体验,最终还是有体验性的东西是同样的,即其第一人称特性。”⑦对各种体验的想象变更或胡塞尔所说的本质变更,可以揭示主体性是不变的本质要素。
其四,通过最佳说明推演间接证明。假设意识体验具有某种特性,而只有现象自我能最好地予以解释,就可以间接地证明现象自我存在。在这样的论证模式下,通常找到的需要说明的特征是:(1)意识的主体性;(2)意识体验的统一性,即意识体验之间那种感觉起来亲密无缝的连续性。意识的主体性在较为单纯的意义上指意识的那种独特的质性特征。所谓“主观体验视角”能说明这种特征,而其他要素则不能很好地加以说明。现象自我作为意识体验的内在维度,也能解释意识的统一性。
以上四种论证进路虽然面临各种挑战,然而综合起来能较好地应对各种对自我存在的怀疑。
现象自我有一些核心特征。(1)与意识体验之不可分离性:现象自我是与体验可以区分但不可分离的内在方面。(2)极简性:其含义是两个命题的合取:意识体验的存在对现象自我是充分必要的;现象自我的存在,对某物而言,是它有真正自我的充分必要,也即最低但足够的条件。如斯特劳森所说,这种意义上的自我“不需要可由拥有那个自我的人语言表述,也不需要任何关于体验主体的最终实在本性——无论是物质主义、唯心主义、二元论等——的立场”。⑧(3)基础性/核心性:现象自我对于其他类型的自我(叙事自我、功能自我、社会自我、实体自我)的存在必要但不充分。换言之,现象自我作为单薄自我对所谓“厚自我”(thick self)或“完整自我”而言是必须的。斯特劳森说:“将人类这种生物体称为‘经验主体’之所以是合适的,完全是基于如下事实,即那种生物体的存在涉及极简主体的存在。”⑨扎哈维也认为,只有在拥有体验性自我之基础上,社会自我和叙事自我才是可能的。⑩同理,好比机器人,它在比喻的意义上具有“自我”功能,它会“自我”辨识、保存并与他人(物)进行互动,但却没有意识和主体自我感受。这就说明它没有真正的自我。(4)前反思性的反身性(reflexivity):意识体验发生时,现象主体也同时(前反思地)体验到是自身拥有这些体验。反思性的自我意识是较高级的意识活动,即便人类不总是有这种意识体验。然而只要他们拥有体验,总是会涉及现象自我。意识体验内在地就包含非反思性的对自我的意识。分析哲学家戈德曼(Alvin Goldman)说:“在思考x的过程中,已经存在某人在思考x的潜在觉知。这里没有反思的需要……然而,对x的思维过程却自带非反思性的自我觉知。”(11)
当然,除这些特性,现象自我可能还有其他特点,此处只是进行核心却是扼要的刻画。如要有更深理解,还需要追问的是,现象自我的本性、本质是什么?唯有如此,才能更好理解现象自我的存在及上述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