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电影《等待戈多》?

关注者
1
被浏览
6,193

2 个回答

《等待戈多》这部戏剧主要讲述了两个流浪汉男主人公爱斯特拉冈和弗拉季米尔,每天都在重复的地点等待着一个叫做戈多的人来的故事。

生活中我们大部分人,都是在机械与重复中单调的活着,我们好似被命运安排好了轨迹,学习、考试、升学、毕业、工作、娶妻、抚养子女、退休。其实仔细一想,我们的生活多是无聊且乏味的。可是我们冥冥中好似在等待着什么,等待着好运的降临,等待着生活出现让我们得以消遣的事情,惊喜的事情。就像戏剧中弗拉季米尔一直说的,我们不能,因为我们在等待戈多。

这篇剧作的作者是塞缪尔贝克特,出生在一战之前,又在人生的黄金年龄的时候经历了二战,所以可以说他的前半生都是在战争中度过的,正是因为这样特殊的经历才让他的作品充满了荒诞与对美好未来的渴望。这本著作,是贝克特的巅峰之作,具有代表意义,曾获诺贝尔文学奖。该戏剧一经上演就轰动了整个法国,连续演出三百场。

理解这部作品就需要站在作者的角度,以作者的视角来欣赏这部戏剧。作品发表于1952年,刚刚经历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洗礼。在贝克特的眼中看到的是满目疮痍,和战争带来的巨大伤痛。每个人都似乎对可怕的战争产生了应激反应,没有理想、也不敢有理想,因为生存随时面临着威胁,每个人都很恐慌,贝克特深深的体会到人类个体的渺小。每个人都似乎苟且偷生的活着,没有希望。这个时候,人们渴望有人能够解救他们,可以是救世主,也可以是给人民带来幸福的,修复心灵疮痍的统治者,让生活能够重新焕发生机,从无聊与荒诞的世界中解脱出来。所以贝克特创作出这部戏剧,表达了底层人民,受到战争冲击最大的人民的一种心愿。

戏剧刚一开始就是爱在那里脱靴子,弗在那里自顾自的回忆年轻的时候,没有背景铺垫,没有任何人物介绍,故事的开端什么都没有,好像两个人从一开始就在那里,现在的场景只是在漫长的无聊日子当中的一次节选,所以也就没有必要特意的说明,因为每天都是这样重复的等待。弗这个时候说了一句,“希望迟迟不来,苦死了等的人”。这句话可以看出,弗和爱是在等待某种希望。弗又说,“真是叫人宽心和寒心”,寒心这里可以理解,可是为什么是宽心呢?是否是他们对他们所盼望的东西,也怀有某种未知的恐惧感呢?或者说他们害怕改变呢?

接下来交代了弗和爱手里的动作,就是一个在费力的脱靴子,查看靴子里面有什么;另一个就在不停地摘下帽子,向里面摸索,抖抖,再重新戴上。我觉得作者在前后两幕总是提到这样的动作,它可能是某种隐喻,比如,我们可以把它看做是,当时那个时代的人们打发时间的一种无聊的方式,或者是能够满足基本生活的谋生手段。

后来弗又与爱说我们要不忏悔一下,这个时候爱说了一句话,“忏悔什么?我们的出世?”然后弗就大笑,接着又改为微笑。首先我觉得当时那个时代的人很难真的放肆的去大笑,因为他们活在了一个巨大的时代阴影里面,巨大的悲伤笼罩在每一个人的头上,所以虽然他们会突然被一时的快乐冲淡,忘掉那个大的悲伤,可是马上又会被现实拉回来。

然后弗又接着说第二个故事,就是《福音书》当中有两个贼和耶稣同时被钉死在十字架上,一个贼得救,另一个贼死去,到了地狱。但是这个故事是四个写福音的使徒中的其中一个使徒,说的故事版本,另外三个使徒没有交代有贼被救这一段。那为什么每个人都相信有贼得救了的话,而不相信其他三个使徒的话呢?我觉的这里作者还是在说希望,就是在绝境当中,在巨大的失落当中,哪怕有一点希望,有一点能够寄托人们美好愿望的事情,大家都情愿去选择相信,相信每一个人在耶稣那里都会得到宽恕与救赎,哪怕他是一个贼这样的身份。

接下来文中出现了第一次爱和弗的经典对白,爱说:“咱们走吧”,弗说:咱们不能。爱说:咱们在等待戈多。这里,作者交代了他们两个来到这里的原因,就是他们要等待的一个叫戈多的人。可是他们记不得到底他们等待的地点,是不是和戈多约定的地点,也不知道是哪个周六戈多会来。总之就是要这样漫无目的的等待下去,戈多有可能会来,也可能永远都不会来。但是他们情愿相信戈多会来。

接下来爱就开始睡觉,我觉得爱这个人属于那种乐天派的性格,神经比较粗的,虽然总是被打,然后看到好的景色会感叹,看见地图里面的死海,就幻想着去那里去和弗去玩。我们看得出爱这个人记忆力较差,有可能这是一种人类的本能,就是会选择性忘记一些让自己悲伤、痛苦的事情,其实这是我们人类的一种自我保护机制。弗看爱睡觉,因为他怕孤独,所以就把爱叫醒。

两人又开始觉得无聊,爱幻想着离开,幻想会在路上遇到很多美好的事情,可是弗不肯,他觉得应该在这里继续等待,他其实也不想让爱离开自己,因为弗会感到孤独。

戏剧接下来一段有意思的剧情,就是他们两个开始觉得无聊,就想我们在这课树上上吊怎么样,听说死了之后,底下会长出曼陀罗花。所以两个人就商量着上吊,爱就让弗先上,因为弗重,如果弗成功了,那么爱也就能成功,否则如果爱先上吊死去,但是弗因为重,把树枝压断没死成的话,弗一个人在这个世界上会孤独。你有没有看出来,他们其实对死是没有惧怕的,只是害怕孤独,或者换句话说是他们害怕孤独胜过死亡。那么他们之所以没有选择死,可能怕他们死亡之后会分开,担心像《福音书》里记述的那样,只有一个贼被上帝救了,另一个永远沉沦在地狱里。

结果他们因为害怕孤独,就还是选择待在那里,等待戈多。可是戈多即使来了,他们又能明确要求戈多替他们做什么呢?他们两人也说不清。

爱这个时候向弗提出了,我们自己的立场是什么呢?我们的权利是什么呢?只有知道自己的立场和权利,那样才能明确要求戈多替他们做一些什么事情。弗听了爱关于立场的问题,就让他趴在地上,听了他关于个人权利的问题,弗再次忍不住大笑。我想这里作者要表达的就是,人民、尤其是底层人民,在战争当中本身就没有立场的,统治者或者说发动战争的那些人,根本不在乎这些底层人民的立场,他们是被放在最下面的,让人践踏,不被人考虑的。至于说个人的权利,更是如此。弗说:“我们已经放弃了权利。”为什么?是他们主动自愿放弃自己的权利的吗?我觉得更可能是一种被迫的交换,用一个人的基本权利,去换取生存下来的机会。

马上他们又被生存的现实打断了这种思想,爱饿了,弗因为把最后一个胡萝卜给了爱吃,爱吃着胡萝卜觉得味道很好,感到很满足。然后他们又把重新获得立场和权利的希望,寄托在了戈多身上,所以选择继续等待戈多。

一声喊声,立马把爱和弗两人吓得躲了起来。接下来,我们看到波卓和幸运儿的上场。

波卓因为在对幸运儿——他的奴隶,叫喊,就看爱和弗赶忙的躲起来,这让我想到我见到曾经的流浪猫、流浪狗,它们因为遭受到主人的毒打和抛弃之后,它们对待人类会有一种惧怕,所以当它们看见有人向它们走近的时候,会赶忙远远的躲开,因为人类对它们的伤害,深深地刻在它们的脑海里。在这里,弗和爱似乎也形成了这种条件反射一样的东西,我想这是战争对人民的伤害,深深地刻在他们的脑海里,让他们寒蝉若素,每个人都在一种惶恐当中度过。

看到是波卓,爱和弗表现的很谦卑,还管波卓叫老爷,这里发生很有趣的一幕就是,波卓趾高气昂的向爱和弗介绍了自己,觉得两人理应认得自己,可是两个人的印象里没有能够特别抬高对方身份人去提,后来两人假装思考了半天,说认识一个叫戈卓的,他母亲脸上长满了瘊子。

接下来,爱和弗看到幸运儿事无巨细的服侍着波卓,弗和爱都有点看不下去,可是波卓觉得自己对幸运儿很好,留下他当奴隶是一种恩赐。然后弗和爱看着幸运儿手里一直拿着篮子、行李、凳子等一大堆东西,就问他为什么不放下。波卓告诉他们,幸运儿是为了表现好,让波卓留下他,如果幸运儿被卖到市场的话,不一定下一个会遇到什么样的奴隶主,可能比波卓对他更恶劣,幸运儿又没有结束自己生命的勇气。这里让我想到了一部小说名字叫《宠儿》和这个幸运儿这个名字很像,里面讲的大概也是一个奴隶怀孕了,然后她不想让她的女儿继续做奴隶,就从奴隶主那里逃了出来,可是等到奴隶主要抓她回去的时候,这个妈妈就亲手杀死了还在襁褓中的孩子。这里无论是幸运儿还是弗和爱,他们都是虽然现在生活状况都很差,但是相较于改变的未知来说,还是老老实实维持现状比较安全。

接下来弗和爱可怜幸运儿,爱想拿着手帕替幸运儿拭泪,可是幸运儿却狠狠的踢了爱。读到这里有的人可能会诧异,觉得这个幸运儿怎么这么坏,不识好人心,其实他可能怕如果接受了爱的拭泪,波卓就会觉得他不够忠心,或者察觉到他心里的委屈,最后恐怕会有不好的下场。然后接下来我们看到幸运儿捡起手帕递给波卓,也是表达忠诚的意思。

接着波卓说了一番话,他说这是幸运儿曾经教给他的,波卓说:“世界上的眼泪有固定的量,有一个人哭,就有一个人不哭。笑也一样。因此我们不必说我们这一代的坏话,它并不比它的前几代更不快乐。我们也不必说它的好话,我们根本不必说起它。”从这句话,我们可以看出在波卓和幸运儿的世界里,他们觉得世界好像是一个生与死的博弈,每个人都在其中,胜者生存,败者淘汰。人的快乐都是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的,我相信在当时那个时代有这种想法的人应该不在少数,在巨大的社会动荡当中,就会激发出人类本性当中的恶来,这样的人习惯弱肉强食,显然在波卓和幸运儿之间,波卓是胜利者,而幸运儿是失败者。

作者在这里对波卓的一系列的细节描写相当到位,完美的刻画了波卓小气、自大、虚伪、低俗的形象。后来波卓为了在二人面前炫耀,又命令幸运儿跳舞,只是一个极其简单的动作,幸运儿把这个动作叫网舞,从字面上理解可能就是,幸运儿觉得自己就像一只被网住的困兽,任何挣扎都是无用的。

波卓又命令幸运儿思想,当幸运儿开始思想的时候,另外三人出现了奇怪的反应,波卓从一开始的厌烦到痛苦、到激动、最后跳起来使劲拉绳子。弗和爱从聚精会神到开始抗议,再凝神谛听、最后大声抗议。最后三人都扑到了幸运儿的身上,幸运儿挣扎着喊着他的讲词。为什么作者要安排这一段戏剧,恐怕幸运儿的演讲当中的一些内容,触及到了他们每个人都不愿面对的东西,这些话从一个奴隶,一个比任何人社会地位都低微的人口中说出,他一定深深的刺痛了在场的人,尤其对在场社会地位最高的波卓刺激的最厉害,说明幸运儿的话具有一定的揭露性、批判性、他说的是所有人都内心知道,却不愿承认的内容。

最后波卓和幸运儿走了,一个不知名的小孩上场。

小孩子出现了,他表示不认识弗和爱,但是弗却认出了他,小孩告诉他们,戈多今天不来了,明天一定来。这里还有个细节,就是弗问小孩,“他替戈多干什么工作,戈多待他怎么样,揍不揍他“,小孩回答说”我帮戈多先生放山羊,不揍我,但是戈多揍我放绵羊的弟弟”。为什么会是这样,同样都是工作,只不过一个是放山羊,一个是放绵羊的差别,就弟弟挨打,哥哥不挨打,看到这里我们会说作者的剧情设计相当的荒诞,可是我们现实生活中,我们也会常常遇到这种荒诞的情况,明明我们没有做错事,可是不公平的待遇总是会降临在我们头上。

然后弗又问那个孩子你快活不快活,孩子说不知道。我想在那个经历过战争重创时代下的人民,都不知道自己是否快活,有什么值得快活的呢?是庆幸自己在战争中活了下来吗?还是应该悲伤从我们世界里永远离开的亲人们呢?

戏剧第一幕到了结尾,爱把靴子放在了舞台边沿,这个靴子好像是起到了一个拍电影打板的功能,预示着新的一天还是和昨天一样,从靴子开始。

戏剧第二幕开始,弗在唱歌,爱听见弗唱歌很生气,觉得弗没有自己反而更高兴,觉得自己是不被需要的。

接下来弗和爱又是在不断的说着一些不着边际的话,这样无聊又无意义的事情他们持续了五十年了,又拿出昨天剩下的萝卜吃,期间不断的提醒着他们在等待戈多。

这个时候,波卓和幸运儿又出现了,波卓眼睛瞎了,幸运儿也变成了哑巴,他们两个想趁机从波卓身上捞到好处,可是又担心幸运儿在旁边会报复。然后弗说了一句话,意思就是当我们遇到机会的时候,只会交叉双臂衡量得失,而老虎会一下子跳过去援助它们的同类,不然就会溜进丛林。作为人类却要反复思考衡量得失,结果什么也没能做成,在大混乱里,只有一样东西清楚,就是等待戈多的到来。其实说的就是在战争之下的人们,已经经历过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人们,却没有阻止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发生,很大的原因就在于我们每个人都是自私的,都在权衡利弊,心中大概回想:“哎,我为什么要干吃力不讨好的事情。”结果每个人都是这么想,有时候我在想,如果在人们经历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尝到战争带来的巨大的苦痛之后,广大的人民开始痛定思痛,团结一致去发对战争,那么第二次世界大战会不会就不会发生?可能我的想法有些理想化了,因为人终究是人,拥有了超高的智商,懂得权衡利弊,可是恰恰也是因为这种超高的智商,放任了这种惨剧一次次的发生,古往今来一直如此,最后我们只能寄希望于等待戈多一样的人物能够把我们从中解脱出来。

弗又说在等待的时光里时间很慢,只能去消磨,可是慢慢的会成为习惯,习惯于做无意义的事情,最后在地狱似的没完没了的夜里迷失了方向。这句话简直就是我们现代人的真实写照,现在智能手机的普及,很大程度上缓解了人们的空虚和无聊,可是人们一旦沉浸其中,就会慢慢养成习惯,所以现在人们有手机焦虑症,有一段时间找不到手机就会变得焦虑不安。可是我想说,用手机来消磨时间,其实背后是一个更大的空虚和无聊,人们最终会在没完没了的夜里迷失方向。

波卓在离开之前说了一句话,“他们让新的生命诞生在坟墓上,光明只闪现了一刹那,跟着又是黑夜”。弗又说:“别人受痛苦的时候,我是不是在睡觉?我现在是不是在睡觉?醒来之后还是在重复昨天的事,双脚跨在坟墓上难产。掘墓人慢腾腾地把箱子放进洞穴,我们有时间变老。空气里充满了我们的喊声。可是习惯最容易叫人的感觉麻木。这会儿照样也有人在瞧着我,也有人在这样谈到我:“他在睡觉,他什么也不知道,让他继续睡吧。”看到这里我想到了鲁迅先生在《呐喊自序》当中提到的,当中国人被绑住要被砍头,周围是一群精神麻木的中国人的时候情景。我想战争会让国民精神变得麻木,像波卓说的,人一出生就决定了死亡,光明只是一刹那,接着又是黑夜,在黑夜当中就会有像弗这样的人,他们习惯了睡觉,当别人受痛苦的时候,他们在睡觉,当他们醒来的时候,其实也还是做着与睡觉同样无意义的事情,越是这样的情况,就越需要出现像鲁迅、像贝克特这样大声疾呼的人,去唤醒麻木的灵魂。

最后在结尾小孩又出现了,又告诉他们戈多不会来了。爱提议不理会戈多,弗说那样他会惩罚咱们,一切全都死啦。可是接下来两人又想上吊,结果绳子还断了,两人要走了,因为黑夜已经降临,可是他们还是站着不动。

《等待戈多》这部戏剧,需要我们既要从爱和弗无聊和无意义的对话中,找到作者想要表达思想的句子,又要拉开距离从整体去看这部戏剧。这部剧给我的整体感觉是荒诞和无聊的,可是里面有作者的思想在里面。弗和爱无意义的对话,就是作者对当时那个时代人民精神的一种呈现,其实这也是戏剧的艺术表现形式,作者目的是通过还原出当时人们的一种生活和精神状态,来让观众切身的去体会其中所要表达的观点。这一点贝特克无疑是做到了,而且做的相当到位,所以这无疑是一部伟大的作品。

同时这部戏剧,具有超越时间的力量,在我们现如今生活的这个时代,虽然我们没有战争带来的巨大压力,可是人们追求名利的欲望,不断快节奏的生活,生存的压力成为了我们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巨大压力,在这种压力下很多人,尤其是一些年轻人几近崩溃,抑郁症、狂躁症这些以前从没听说过的心理疾病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可以说网络和智能手机的普及成为了当代人情绪发泄和转移注意力的主要方式,我们身上背负着巨大的压力,在网络的世界里我们也在习惯,最后慢慢也变得麻木,所以等待戈多对我们当代人的意义也是振聋发聩的,他指出我们要做出改变,要抓住机会,不要寄希望于虚无缥缈的未来。

时间在一部分人的印象中,可以大体分为三段,自己所处的当下被认为是基点,而美好的则是明天,过去难以忘怀的是昨天。因此,总有人期待未来,期待明天快些来,也常常怀念过去,怀念那些美好的时段。但并没有很多人正视现在,正视自己所处的,所拥有的,所经历的今天。当然,也有人对于昨天非常赞同,因此,也常会努力地将今天变为昨天,为的是将昨天延续。因为明天总是捉摸不定的东西。



怀念意味着等待昨天的延续,而前进意味着明天。不管这两种心态如何变通,总有人对于今天视而不见。于是,无数的今天或从明天变为昨天,唯独少了今天,人们也不会对今天太过于留恋,因为今天要么不会发生,要么只是期待。而今天本质上并没有太多的话可以说。但只要今天变成明天或者是昨天,那么今天的意义就不一样了。



今天给大家推荐的电影叫《等待戈多》,这是一部比较清晰可见,但同时又晦涩难懂的故事。两个流浪汉在一处废墟上等待一个叫做戈多的人,他们固执地认为只要是戈多能来到这里,他俩的命运就会发生变化,眼前的一切困窘就会烟消云散,美好的生活就会到来,然而他们却一次次的失望,在一次次的失望中,仍旧是继续等待,并坚信戈多一定会到来。



本片是一部小成本电影,却多有些话剧腔,本片的场景非常单一,但台词却异常丰富。整个两个多小时的时间内唯一的变化就是不多的演员之间轮番上场以及白天黑夜的转换,然而这种转换是建立在台词的递进过程中的。而演员们的表演也在反反复复地讲述一件事情,戈多什么时候到来,戈多的到来意味着美好的明天,他的爽约意味着继续等待。



大量的台词在对于故事的递进起着关键作用的同时,我们也能看到本片所阐述的核心点,守旧还是说要努力的前进去往别的地方。显然,片中的两个主角的意图很明显,那就是守旧,守旧可以带来安全感,而去往他乡或者寻找任何一个可以改变的机遇的行为则是充满着不确定性。人正是因为惧怕这样的不确定性,往往让自己困囿于一个地方不能自拔,最终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碌碌无为。



这种画地为牢的碌碌无为并不是说人生必定要成就怎样的事业,而是说自己的人生能不能打破常规去做更多的事情。等待俨然一种非常循规蹈矩的行为,这种行为可以给自己带来更多的安全感,而某种意义上并不存在的戈多带给两位主角的并不存在的安全感,它就如同一种莫名其妙的束缚着他俩前进的绳索,这种绳索无形之中束缚了他们,并且让他们养成了一种习惯,等待和守旧是安全的,包括这种安全带来的眼前的困境,然而只要是眼前的一切都能被潜在的希望所改变,那么守旧的意义还是存在的。



这就是他们两个坚持等待戈多的原因所在,戈多或许是一个永远不能到来的未来,但未来或者说明天是有意义的,是可以期待的,他们期待着这种有意义,就能让困苦的今天得以成为过去。然而影片的后半部分却对于之前的一切进行了否定,戈多的到来或许仅仅是对于昨天的怀念不能释怀。谁也没有见过戈多,谁也不知道戈多与自己是否相识,是否能真正地解救自己,然而却没有人怀疑戈多。

沉溺于过往的人,同样不具备把握明天的动力,因为过往足够辉煌,辉煌到足以让人们不思进取的期待昨天逆行。然而当今天渐渐地变为了昨天之后,昨日的辉煌可以增加很多具有说服性的证据。今天沉浸在昨天的辉煌中逐渐成为昨天,既然成为了昨天,就被赋予了辉煌的意义,因此,昨天影响下的今天应该继续被赋予辉煌的意义。最后,戈多便被一直等待着,即使他从未到来。



有时候,人们执念于某一件事情的主要原因就是这件事情带来的希望性。绝对的肯定或者是绝对的否定之下,一定不会有人认为等待戈多是一件有意义的事情,然而最可恨的就是那细如秋毫的希望,这种希望是最折磨人的东西。你放弃吧,但这分明还有一丝缓和余地,你努力的抓住吧,然而这一丝丝的希望却没有任何的可以下手的时机。于是,仅仅靠着一丝丝的希望便足以毁掉一个正常人的生活。这种希望的能力就如同戈多带给这两位予以坚持的意义一样。

有或者没有,同样让人振奋,然而真正让人振奋的则是介于两者之间的迟疑,这种迟疑并没有太多的意义,但却足以耗费一个人毕生的精力。时间不会重来,但对于时间的态度则是能反复的。不能勇敢地从旧时光中走出来,转而去迎接新的未来的人,自然不会真正的拥有过去,他们只能是将明天变为现在,将现在变为过去以此自我安慰。行动俞清楚,思想俞模糊,戈多在或者不在都不能成为束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