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所有人都好学的语法存在吗?——辅助语操作标准(3)语法篇-名词与形容词
“学语法”大概是很多学生头疼的地方,他们会觉得语法是种又枯燥又难学的东西:第三人称单数什么鬼啦?主谓一致是啥能吃吗?凭什么foot的复数不能是foots?那noodle的复数怎么又不能是needle呢?!我[哔—]你们英国佬那么多不规则动词的变化不觉得麻烦吗?!……
显然,一门辅助语所必须承载的期待就是——语法一定要又规则又简单!
然而说起来轻巧,等你认真进入这个坑之后会发现迷雾重重,找不着路。沃拉普克语和世界语在语法完全规则化方面做了表率,这一点我也曾经赞扬过。但这两门语言都保留了格变化,比如世界语中的宾语必须在名词词尾后方再加上-n招致广泛的批评。世界语者会说,宾格保证了语序的自由,让表达能够变得灵活起来,而区分主宾格在相当多的语言中都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这纯粹是习惯的差异,习惯了就好!(言下之意就是……你们不喜欢宾格是你们naive,这不是世界语的缺陷!具体啥感觉读者自己体会吧)
这便陷入到基本层面上的争论——屈折语、黏着语、分析语这几种语法类型哪种更“好”?或者把屈折语和黏着语合称为“综合语”,那到底是综合语“好”还是分析语“好”?
要说谁更“好”,那确实是个众口难调的问题。然而要说谁更简单,那大概还是容易有共识的。从记忆和使用的角度来说,显然其难度呈这样的分布:分析语<黏着语<屈折语。像形态变化较丰富的世界语也主要采用黏着的方式来表达语法范畴,就可以发现屈折这种手段是公认偏难的。
从格罗沙语开始,许多辅助语以及toki pona都走上了分析化或者是分析语的道路,并且往往会声称“分析语是最简单的语法类型”,由此不难看出大家的态度。
但是打造一门分析语同样会遭遇困境,其一是减少必须表达的语法范畴很可能让欧洲人等屈折语母语者不适应,会觉得:你怎么能够不把时态表达出来!你怎么能够不区分真实的表达和虚拟的表达!其二是有可能使得句子变长,比如说本来过去时可以用单音节的ate来表达说话之前的时间的“吃”现在却得使用双音节的eated,这很可能进一步招来喜欢综合语的人的反对。
当然语法并不是只有形态变化这一项,句法同样非常重要却常常被制作者忽视。下面我们就具体来考察一下语法该怎么设计。
首先我们还是从词法开始说。一门语言通常至少都要有以下的词类:名词、形容词、动词、副词、代词、数词、介词、连词,当然最好还加上语气词。其中名词、形容词、动词是欧洲语言中存在屈折变化的大词类,我们可以称为“三大实词”。
欧洲屈折语言在词法方面实际上都有相似的语法范畴,我们先从名词开始说。一个名词一般最多可以有性、数、格三种范畴。
性通常是阴阳性,有的可能还有中性,性是每个名词所特有的,在罗曼语当中,阴阳性用在有生名词上可以跟自然性别对应,比如niño是男孩而niña是女孩;但是对于非有生名词来说阴阳性就完全只是名词“类别”的作用了,不然没人知道为什么法语里的table(台)是阴性而livre(书)是阳性。
数指的是单数和复数,个别语言还有双数,数是名词范畴当中最有用的一个,因为可以比较简洁地表达出是一个东西还是多个东西,当我们听见a book就知道是一本书,而听见books就知道肯定不止一本。
格用来表示一个名词在这个句子中的作用,通常有主、宾、属、与、夺这几种,意义分别是:主格表示名词是句子的主语、动词的主体,宾格表示名词是动词的宾语或客体,属格表示事物的所有者(相当于of,比如my就是of me的意思),与格表示间接宾语或相关受益者(相当于I gave a book to him中的to him),夺格或离格在欧洲语言当中意义和作用繁多,其中有一种作用就是作为介词宾语,比如look at me中的me不用宾格而得夺格放在介词at的后面(这里只是提供想象……实际上英语没有夺格,代词介词宾语跟动词宾语一样用宾格的,而名词显然完全没变化了)。所以实际上除了主宾格外,其他的格都相当于介词词组(像日语的宾格其实也能视作を的介词词组),罗曼语和英语往往都分析化了,而介词of和to就承担重要的作用。
而形容词在不少语言当中需要跟名词在形态上保持一致,比如说两个漂亮的女人在法语中是deux femmes belles,名词femme(女人)是阴性名词,此处用了复数,因此修饰femme的形容词“美丽的”需要用阴性形式belle(阳性是beau)并且加上复数尾巴-s。除了要跟名词一致而可能拥有性、数、格的范畴之外,形容词还有一个自己独有的范畴:级,也就是我们熟知的比较级和最高级,比如“好”在意大利语中是buono,而“更好”是meglio、“最好”是migliore。当然,现代语言大多数的形容词都不采用屈折变化了,而是像英语一样借助more和most来表达。
了解了以上的这些之后,我们大概也有概念了,知道辅助语可以怎么去设计名词和形容词的词法。首先形容词的级完全借助副词来表达,比如plu(更)放在形容词前方,如果我们的“好”是ben的话,那么“更好的”就是plu ben。其次形容词不再跟名词保持一致,就像英语那样(英语说red boxes而非reds boxes)。
而在名词方面,性范畴首先可以全部丢掉了,当然如果你的词尾没有别的作用的话,罗曼语的-o尾和-a尾可以留下,完全当作是拼写差异而不是语法差异,比如stela(星星)、cielo(天空)都只是“名词”而不是阴性名词和阳性名词。
但是阴阳性有一个遗留的问题,那就是有生名词是否保留阴阳性对立,这样一来性别可以清晰表达,二来减少词根、减少学习量,像我们可以设定nino是男孩而nina是女孩,同理,filo是儿子而fila是女儿、tio是叔叔tia是阿姨。然而这带来一个问题那就是不分男女的情况怎么办,有男有女的复数怎么办?比如说,老李有一个小孩,但是你不知是男孩还是女孩,你该说filo还是fila?而老王家有5个孩子,有男有女,你是说filos还是filas?(假设我们的复数用-s来表达)
我的建议是可以增加“中性”词尾,比如-e,这样file可以表达不知男女的单数情况、files可以表达有男有女的复数情况。又或者无论-o尾还是-a尾的名词(可能还会存在-e尾名词),复数统统用-i尾来表达,比如fili;而单数的不知男女的情况可以强行给fili加个单数冠词:un fili,表示一个不知是男是女的孩子。
而如果这门语言的词尾有表示词性的作用的话,那么-o表示男性、-a表示女性就不适用了,统统都得用-o来表达,比如nino仅仅表达“小孩”,本身就不分男女。但是还是会有表达是男是女的需求,那么就再得额外增加表达,比如加上个表达male或female的单词来修饰nino,又或者插入后缀,像女性后缀-in-,变成ninino就可以表达“女孩”。问题是欧洲语言没有天然的男性后缀,如果想要比较平等地表示男女的话很可能需要生造一个男性后缀来,比如伊多语的-ul-。最不可取的办法是世界语那样,词根词本身表达男性,而表达女性需要增加后缀,比如knabo是男孩而knabino才是女孩,导致世界语长期以来被批评为性别歧视(柴门霍夫时期的欧洲人可能本来是认可男尊女卑的,而且在许多自然语言里也有体现)。而表达有男有女的复数还不得不增加一个前缀ge-形成geknaboj(孩子们)而不能直接用knaboj(这是“男孩们”而不是“孩子们”)。这种做法显然不如新造一个男性后缀来得妥当,体现了男女平等。当然要注意,很多词汇是可以使用不同的词根来表达男女的,比如用frato(来自frater)来表达“兄弟”而sora(来自soror)来表达“姊妹”,最好避免弄成fratulo和fratino,毕竟从来源上来讲也实际上存在性别歧视(frater本身完全是个表达男性的词)并且会让罗曼人感到不适。
小结一下,对于有生名词的阴阳性的处理,推荐如下办法:
1、词尾不表达词性的语言,可以用-o表达男性、-a表达女性,另外增加中性词尾(无论是-e还是-i或别的什么)来表达不分男女或有男有女的情况
2、词尾表达词性的语言,则词根词本身不分男女,表达男女需要另外增加女性后缀和男性后缀
而应当避免的是:
1)不能只有女性后缀而没有男性后缀导致男女有别,有性别歧视之嫌
2)词源分男女的词(比如上面所说的frater和soror),别拿其中的男性词根来构造女性名词,最好两个词都引入,否则仍然有性别歧视之嫌
名词的性范畴处理好之后我们来考察数范畴,一般来说这个问题比较简单,像英语和罗曼语大多以-s来表达复数,我们也采取同样的方式即可,比如stelas(多个星星)、arbos(多棵树)、familias(多个家庭),如果存在辅音结尾的名词可以用-es来构造复数。另一种情况是,如果名词必须以-o、-a或者-o、-a、-e结尾,可以用-i来屈折表达复数,比如libro → libri(书)。如果词尾表达词性,比如名词全部以-o结尾,那么也同样可以选取附加-s(成为-os,如libros)或屈折的方式(比如-i)来构成复数。我个人更推荐使用-s而不是屈折的方式,因为黏着式的词缀更容易做到想说就说,而不必先思考一下是-o尾还是-i尾。
当然也有中国人说了,汉语里的名词并不分单数和复数,使用起来也没啥问题啊?但是请注意,像汉语和日语这样没有复数的语言,却有着另一个更可怕的系统——量词。不同的事物还要用不同的量词来表达,一头牛、一匹马、一只鸡,就不能说成是一只马、一匹牛、一头鸡,对于学汉语的歪果仁来说真心头疼。当然,不用词尾来表达复数而完全分析化的话也是可以的,比如专门加一个助词,比如se(口胡的,从汉语的“些”字而来),这样se libro就可以代替libros的表达了。问题是欧洲语言当中并没有直接有这样作用的词,最接近的大概是法语的des(因为法语的很多尾辅音不发音,所以-s在口语中是没有用的,名词前面的限定词、冠词就承担了表达复数的职责)。但是,还要注意,使用专门的助词会让表达变得啰嗦,因为-s是不占音节的,这种不加大学习难度的同时又更简洁经济的语法设定,完全符合我前几篇文章所说的帕累托改善。因此最终我还是更推荐使用-s。
最后关于格范畴,显然除了主宾格之外都可以用介词来代替表达了。用介词的好处也是不必先思考如何变形,更容易做到想说就说,那么属格就可以用介词de(相当于英语of)的词组来表达而与格可以用介词a(相当于英语to)来表达。然后,宾格是否需要,这是一个很关键的问题。如果区分主宾格的话就会像世界语一样语序自由,结果句型非常多变,一定程度上会让这门语言的易理解度降低,因此我不推荐辅助语区分主宾格。而没有主宾格的区分之后名词就会完全没有格变化,区分主语和宾语的话,语序就变变得相当重要。一般来说,由于大语言几乎都采用S-V-O语序,一门辅助语最好也是采用主-谓-宾的语序来构造句子,一来与大语言保持一致,二来谓语动词放在主语和宾语中间起到分隔的作用,也有利于我们分辨主语和宾语。
最后总结一下,对于一门辅助语来说,名词和形容词的词法推荐这样设定:
1、形容词的级完全用副词来表达
2、名词不分语法上的阴阳性,但有生名词需处理好如何表达男女性的问题
3、名词数变化推荐使用-s来表达复数
4、名词没有格变化,通过语序和介词来表达名词在句中的作用
总体来说,在范畴方面跟西欧大语言是相当接近的,毕竟西欧语言的分析化程度已经比较高了,没有格,形容词不与名词一致,这样的设定对于很多人来说可以比较轻松地接受。
下一篇我们将会讨论词尾表达词性的设定以及动词的相关词法,敬请期待~
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