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单一从发动机本身考虑,理论上热效率越高,汽车的燃油经济性越好。不过很多消费者发现,搭载高热效率发动机的汽车,其并没有想象中省油。比如凯美瑞搭载的A25A-FKS引擎,号称热效率高达40%,但有媒体实测后发现,2.5L自然吸气版本凯美瑞市区实际油耗为9.9L/100km,高速巡航油耗5.1L/100km。虽然油耗数据不错,但对比同级别的涡轮对手,这颗代号A25A-FKS的四缸引擎并没有什么特别的优势。以旧款2.0T帕萨特(B7)为例,其市区油耗为10.27L/100km,并不比新凯美瑞更耗油多少。再比如长安CS75 PLUS,其蓝鲸动力系统热效率高达40%,但实际中也没有像厂家宣传那样省油,以至于很多人用“虚鲸一场”来讽刺长安。
为何会出现这样的情况?简单来说,车企宣传的发动机热效率,指的是“最高热效率”,也就是发动机最佳区域的最佳工况。但显然,在汽车行驶过程中,车速是随时变化的,一台发动机不可能一直在最大热效率区工作,其最大值只在某段非常狭窄的区间内才能实现。实际运行中的热效率随着不同的工况而变化,并且很可能大部分时间都不太理想。以发动机热效率40%的凯美瑞为例,其只有在大概2000~3000rpm转速,扭矩输出151-172N·m时,才接近40%最高热效率。所以看发动机省油不省油,不仅要看车企宣传的热效率数值,还要看看发动机最高热效率的范围。
搭载高热效率引擎的车,油耗不一定低,但是如果这台车是混合动力车型时,情况就变得非常乐观了。有了电池和电机的辅助,发动机可以在绝大部分时间内在最大热效率区工作。高热效率的优势在这种情况下便显现了出来——以最少的燃油消耗输出最多的能量供电池和电机使用,而不用受路况、车速等外界因素干扰。这也是最近比亚迪、长城推出的混动系统,热效率都极高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