晕轮效应又称
成见效应
、光圈效应等,指人们在交往认知中,对方的某个特别突出的特点、品质就会掩盖人们对对方的其他品质和特点的正确了解。这种错觉现象,心理学中称之为“晕轮效应”。美国心理学家H.凯利、S.E.阿希等人在印象形成实验中证实了这一效应的存在
[1]
晕轮效应除了与人们掌握对方的信息太少有关外,主要还是个人主观推断的泛化,扩张和定势的结果。它往往容易形成人的成见或偏见,产生不良的后果。故在人才选拔、任用和考评过程中应谨防这种倾向发生
[1]
有时我们抓住的事物的个别特征并不反映事物的本质,可我们却仍习惯于以个别推及一般、由部分推及整体,势必
牵强附会
地误推出其他特征。随意抓注某个或好或坏的特征就断言这个人或是完美无缺形,或是一无是处,都犯了片面性的错误。青年恋爱中的“
一见钟情
”就是由于对象的某一方面符合自己的审美观,往往对思想、情操、性格诸方面存在的不相配处都视而不见,觉得对象是“带有光环的天仙”,样样都尽如人意。同样,在日常生活中,由于对一个人印象欠佳而忽视其优点的事,举不胜举
[2]
晕轮效应往往产生于自己对某个人的了解还不深入,也就是还处于感、知觉的阶段,因而容易受感、知觉的表面性、局部性和知觉所带来的选择性影响,从而对于某人的认识仅仅专注于一些外在特征上。有些个性品质或外貌特征之间并无内在联系,可我们却容易把它们联系在一起,
断言
有这种特征就必有另一特征,也会以外在形式掩盖内部实质。如外貌堂堂正正,未必正人君子;看上去笑容满面,未必面和心慈。简单把这些不同品质联系起来,得出的整体印象必然是表面的
[2]
对一个人的整体态度,还会连带影响到跟这个人的具体特征有关的事物上。成语中的“
爱屋及乌
”、“厌恶和尚,恨及袈裟”就是晕轮效应弥散的体现。《韩非子·说难篇》中讲过一个故事。卫灵公非常宠幸弄臣弥子瑕。有一次弥子瑕的母亲病了,他得知后就连夜偷乘卫灵公的车子赶回家去。按照卫国的法律,偷乘国君的车子是要处以刖刑(把脚砍掉)的。但卫灵公却夸奖弥子瑕孝顺母亲。又有一次,弥子瑕与卫灵公同游桃园,他摘了个桃子吃,觉得很甜,就把咬过的桃子献给卫灵公尝,卫灵公又夸他爱君之心。后来,弥子瑕年老色衰,不受宠幸了。卫灵公由不喜爱他的外貌而不喜爱他的其他品质了,甚至以前被他夸奖过的两件事,也成了弥子瑕的“
欺君之罪
”
[2]
美国心理学家凯利以
麻省理工学院
的两个班级的学生分别做了一个实验。上课之前,实验者向学生宣布,临时请一位研究生来代课。接着告知学生有关这位研究生的一些情况。其中,向一个班学生介绍这位研究生具有热情、勤奋、务实、果断等多项品质、向另一班学生介绍的信息除了将“热情”换成了“冷漠”之外,其余各项都相同。而学生们并不知道。两种介绍间的差别是:下课之后,前一班的学生与研究生一见如故,亲密攀谈;另一个班的学生对他却敬而远之,冷谈回避。可见,仅介绍中的一词之别,竟会影响到整体的印象。学生们戴着这种有色镜去观察代课者,而这位研究生就被罩上了不同色彩的
晕轮
[3]
[1] 刘永中,金才兵主编.英汉人力资源管理核心词汇手册.广东经济出版社,2005-07
[2] (美) 戴维·迈尔斯著 侯玉波, 乐国安, 张智勇等译.社会心理学.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6
[3] Kanazawa S , Kovar J L . Why beautiful people are more intelligent[J]. Intelligence, 2004, 32(3):0-243.
[4] Nisbett R E , Wilson T D . Telling more than we can know: Verbal reports on mental processes.[J]. Psychological Review, 1977, 84(3):231-259.
[5] 公隋编著.世界上最神奇的社会学定律.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11.05:204-206
[6] 刘华.晕轮效应与品牌营销关系分析[J].河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9(03):105-108.
[7] 赵本纲.“晕轮效应”影响下的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J].江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24(02):85-88.
[8] 张小艳. 面试考官晕轮效应及其对评分的影响研究[D].湖南大学,2018.
[9] 侯春在.晕轮效应:教师评价行为中的态度误区[J].教育科学,2001(04):43-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