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全部才华奉献给兵团
今年是陈学庚扎根边疆、从事农机研发和推广工作的第五十七个年头。从中专毕业生到中国工程院院士,从团场机械厂走进新疆农垦科学院再到石河子大学,回望自己半个多世纪的奋斗历程,陈学庚说:“我是兵团培养出来的科研工作者,理应把全部才华奉献给兵团。”
扎根边疆 培养农学人才
从教35年来,张旺锋扎根边疆,全身心投入教育事业,是学生心目中最喜爱的老师,是青年教师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赢得了师生们的广泛赞誉,成为新时期知识戍边的典型代表。
点亮年轻的心灵为学生带去诗和远方
作为一名高校教师,刘志勇将教学、科研、育人有机结合,在有形中塑造、于无声处融入,做学生的良师益友,点亮了一颗颗年轻的心灵。为了达到思政教育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效果,刘志勇率先实践“思政进实验室”,组织团队师生在实验室建设了“党团员学习专栏”文化墙、“政治学习读本专柜”等,把实验室打造成思政教育的重要阵地。2020年,化学化工学院党委为刘志勇团队所在实验室挂牌“党员导师工作室”。
智慧节水初心如磐
这些年,王振华致力于新疆长期膜下滴灌农田盐分演变规律及灌溉调控的研究,理论上揭示了节水灌溉型次生盐碱化产生机制和长期连作膜下滴灌棉田土壤残膜分布规律及累积特性,探索了可降解地膜覆盖对滴灌棉花土壤水热盐的变化特征。他还带领干旱区滴灌节水兵团科技创新团队,围绕兵团南疆重点产业、重点领域系统研究了特色林果滴灌节水栽培管理、滴灌水肥一体化、节水控盐灌排协同等关键技术,成果荣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6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2项,有力推动了兵团节水灌溉事业的发展。
扎根兵团把论文写在大地上
如今,张若宇已是石河子大学农业机械工程系的博士研究生导师,国家棉花产业技术体系副首席科学家。多年来,他始终坚持立德树人初心,在为祖国培育人才的同时,立足兵团农业发展,长期专注于加工番茄和棉花等特色农产品品质检测与自动化分选技术研究。近些年,张若宇带领团队成功研制出我国首条加工番茄自动分选生产线以及国内首台收获机配套番茄色选设备,还联合企业研发了国内首台双层复式机采籽棉清理机,产品被87家企业使用。
让棉花再开一朵饲料花
石河子大学动物科技学院副教授孙新文,自2010年以来,围绕棉花秸秆饲料化利用开展了长期的研发、示范及推广工作,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通过棉杆等作物秸秆微贮然后过腹还田这一技术路线,不仅提高了棉花秸秆的经济价值,还缓解了新疆牛羊养殖饲草料缺乏的瓶颈问题,是迄今国内棉花秸秆饲料化利用唯一实现量产的技术。荣获兵团优秀共产党员、兵团优秀科技特派员、兵团“民族团结一家亲”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科技成果“让棉花再开一朵饲料之花”荣获“全国高等学校新农村发展研究院第五届乡村振兴典型案例二等奖”。
做学生专业成长的引路人
石河子大学农学院教授张凤华,始终坚持在教学、科研第一线,多年来围绕新疆农业生态环境问题,在绿洲农业资源评估、盐碱地改良与利用等方面开展大量研究,尤其在盐碱地分类治理、盐碱地植物适生改土技术及改良剂产品研发方面为产业提供关键技术支撑,并进行科技成果转化,取得显著经济和社会效益,成果荣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二等奖4项。指导学生开展 “创业杯”“互联网+”、SRP等各种课外科技活动,获国家级奖励4项。先后获全国模范教师,全国巾帼建功先进个人,全国宝钢优秀教师奖,全国大学生“互联网+”创业大赛优秀指导教师,自治区油菜体系岗位科学家,第五届兵团青年科技人才奖。
师者本色 动人情怀
陈雪玲,石河子大学医学院教授。始终坚守教学一线教书育人,为本科生、研究生和留学生主讲《医学免疫学》《免疫学进展与临床》等多门课程,将PBL教学法、Sandwich教学法、慕课教学法、微课教学法广泛应用于课堂,搭建线上线下混合课程学习平台。带领团队首次开设“卓越医师班”,在新疆率先开展“器官-系统”为中心的课程融合,把9门学科改为基础医学概论和各论,获自治区教学成果三等奖。获评全国“宝钢优秀教师”、自治区教学名师、兵团巾帼建功先进个人。
马富裕教授团队在农林科学领域TOP期刊发表最新研究成果
2024.09.12
近日,石河子大学农学院水资源高效利用与农业信息技术课题组马富裕教授团队在作物水肥一体化精准施肥研究中取得新进展,研究结果以“Optimal phosphorus proportion increases cotton yields in low nitrogen environments by enhancing mid-upper canopy biomass and nitrogen utilization”(低氮环境下优化磷肥比例可通过提高中上部冠层生物量和氮素利用率提高产量)发表于农林科学领域TOP期刊《Industrial Crops and Products》(中科院一区,IF:5.6)。近年来,为追求更高的棉花产量,新疆棉田氮肥过量施用情况日益严重,导致生态环境恶化并且严重阻碍了农业可持续发展,因此急需一种高产高效的精准水肥一体化施肥策略。研究团队以“优化氮磷施肥时序”为基础,“以磷调氮”为切入点,在减氮环境下,通过优化棉花生育时期的施磷比例,充分挖掘氮素利用潜力以达到棉花的高产、高效生产。该研究以中棉所109为试验材料,在减氮(299 kg hm-2)下设置4个磷肥比例
医学院马克涛教授团队在药理学领域TOP期刊发表最新研究成果
2024.09.09
近日,医学院马克涛教授团队在基于转录组学和分子对接技术进行中草药活性成分对肿瘤的作用机制探究方面取得重要研究进展,研究结果以“Transcriptomics and Molecular Docking Reveal the Potential Mechanism of Lycorine Against Pancreatic Cancer”(转录组学和分子对接揭示了石蒜碱抗胰腺癌的潜在机制)发表在植物药理学领域杂志Phytomedicine上(中科院1区,IF=7.9,TOP期刊)。胰腺癌是一种恶性程度极高的消化道肿瘤,早期的胰腺癌诊断较为困难,80%的患者首次确诊时即为晚期。化学药物是晚期治疗的主要手段,但由于胰腺癌高耐药性的特点,寻找更加有效的抗胰腺癌药物、挖掘抑制胰腺癌发生发展的关键靶点极为迫切。石蒜碱是一种来源于天然植物石蒜中的生物碱类物质,既往研究表明石蒜碱对多种癌症均有较好的抑制作用,但其对胰腺癌的作用及作用机制尚不明确。本研究通过结合转录组学及肿瘤基础研究手段,旨在探究石蒜碱对胰腺癌的抗肿瘤作用,寻找抗胰腺癌的关键靶点与通路,为胰腺癌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结果表明:(1)石蒜
我校在宫颈癌诊治研究方面取得进展
2024.08.20
我校药学院绿洲学者孙世国研究团队,在NSFC-新疆联合重点支持项目(批准号:U1803283)的资助下,围绕宫颈癌精准可控释药及全程荧光可视化诊治方法建立,开展了系列“对靶下药,多靶一病,组合治疗”新疗法的研究,项目组设计的各类PTS具有靶向病灶部位,实现光热/光动/化疗/基因治疗,可重塑宫颈癌病灶部位微环境,为恶性宫颈癌的协同治疗提供新策略(图1),获得的关键靶标包括被成为“医口”的结合蛋白将可能成为宫颈癌治疗的新靶点,进一步提升患者甚至晚期患者的生存质量(图2)。项目研究成果在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harmaceutics, Talanta, Analytica Chimica Acta, Sensors and Actuators B: Chemical, ACS Applied Materials Interfaces, Journal of Controlled Release等国际高水平期刊发表20余篇。获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项,申请国家发明专利2项。培养博士研究生10名,硕士研究生8名。研究成果为多层面建立多位一体精准医疗手段,逐步实现宫颈癌
我校在农田水盐运移及环境效应研究方面取得进展
2024.08.20
我校水利建筑工程学院何新林研究团队,在NSFC-新疆联合重点支持项目(批准号:U1803244)资助下,围绕干旱区膜下滴灌农田生态系统水盐与养分运移及环境效应开展一系列的理论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项目探索了膜下滴灌农田水盐养分的协同作用机制(图1),揭示了长期规模化推广膜下滴灌技术带来的生态环境效应(图2)。理论研究成果在Agricultural Water Management、Soil and Tillage Research、Agriculture, Ecosystems and Environment和Field Crops Research等国际高水平期刊发表论文35篇。专利授权20项(发明专利3项),软件著作权5项。培养研究生17名,其中博士研究生5名。举办全国性会议“绿洲农业工程论坛”学术研讨会1次,在国内外学术会议上汇报交流14次。研究成果为新疆干旱区膜下滴灌水肥的高效利用和环境安全管理提供理论基础和科学支撑。图1 玛纳斯河流域土壤水盐与养分的相关关系(南部山前冲积扇、中部绿洲平原、北部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图2 玛纳斯河流域残膜密度与残膜片数的时空分布及累积特征(通讯员:杨
我校在布鲁氏菌持续性感染研究方面取得进展
2024.08.20
我校动物科技学院陈创夫研究团队,在NSFC-新疆联合重点支持项目(批准号:U1803236)资助下,围绕布鲁氏菌持续性感染过程中关键毒力因子对宿主细胞自噬、凋亡和免疫的调控机制开展理论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项目解析了布鲁氏菌关键毒力因子(图1)和微囊泡(图2)在持续性感染中的功能作用,构建了布鲁氏菌介导的宿主microRNA/LncRNA /CircRNA 差异表达谱(图3),系统地阐述了布鲁氏菌持续性感染的分子机制,并在此基础上设计开发了布鲁氏菌候选亚单位疫苗和新型灭活疫苗。研究成果在Frontiers in Immunology、Journal of Veterinary Science、Veterinary Microbiology、Frontiers in Veterinary Science等国际高水平期刊发表27篇。培养青年科技骨干3名,培养研究生15名,参加国际学术会议6人次。科技成果转化1项,获授权专利1项。研究成果为布鲁氏菌致病机制和防控技术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和科学支撑。图1:布鲁氏菌关键毒力因子在持续性感染中的调控机制图2:布鲁氏菌介导的微囊泡在持续性感染中的功能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