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瀏覽器不支援JavaScript語法,JavaScript語法並不影響內容的陳述。您可使用按鍵盤上的Ctrl鍵+ (+)鍵放大/(-)鍵縮小來改變字型大小;回到上一頁可使用瀏覽器提供的 Alt+左方向鍵(←) 快速鍵功能;列印可使用瀏覽器提供的(Ctrl+P)功能。您的瀏覽器,不支援script語法,若您的瀏覽器無法支援請點選此超連結
新聞報刊全文瀏覽
文獻叢刊全文瀏覽
新聞報刊標題與影像瀏覽
本書(一冊一七八面一0六、八00字)不分卷,據明世宗、穆宗、神宗、光宗、熹宗五朝「實錄」選集閩海關係史料輯成。明季閩海關係史料,幾均與臺灣直接、間接有關。按臺灣在「實錄」上初以「東番」之名出見,而後以「雞籠、淡水」著稱(「明史」外國列傳因有「雞籠山」篇)。所選記載涉及臺灣者,或隱或顯,不無線索可尋。例如福建漳、泉人下海「通番」漂流朝鮮遣返者,自嘉靖以至萬曆間,屢見不鮮;既有北漂朝鮮,自亦有南至臺灣。北漂朝鮮,乃得遣返;南至臺灣,不為「島夷」(指當地先住民)所殺害,即當就彼謀生──越販或墾殖漁獵。萬曆元年,有「逋賊」林鳳鳴(或即林鳳)擁其黨萬人東走,福建總兵胡守仁追逐之,因招漁民劉以道諭東番合勦,遠遯。足知如劉以道等漁民,已早與東番發生關係。萬曆二十五年,福建巡撫金學曾等條議:東西洋引及雞籠、淡水、占城、高址州等處共引一百十七張,請再增二十張。是時漳、泉人赴臺通販為生,已與日俱增。陳第「東番記」述萬曆三十年倭據東番,有「夷及商、漁交病」語,益信而有徵。嘉靖間「海寇」吳平以下,曾一本、諸良寶(一作朱良寶)、林鳳、林道乾等相繼竊發;其早年與臺灣發生關係者不止一林道乾,如林鳳(與上引林鳳鳴似同為一人)於萬曆二年自彭湖(今澎湖)逃往東番魍港(又謂「海寇」林鳳犯閩不利,更入廣而留船於魍港為窖宅),次年被胡守仁追至淡水洋,衝沈二十餘船,逃往西番。迨至萬曆、天啟之際,又有「海寇」林辛老等嘯聚萬計,屯據東番占候風汛,揚帆入犯;則又不止後來之顏思齊與鄭芝龍已耳。至於日本、荷蘭之因求市(日本入貢,意亦在市)以至轉向臺灣覬覦或屯據,情尤顯然。不過日本南圖臺灣,幾經努力,終歸失敗;荷蘭經一再入據彭湖,直趨臺灣,遂其所願。
書末,列有「附錄」兩種:一為「崇禎長編選錄」,一為「鄭氏史料初編補輯」。「崇禎長編」有兩種,一種為「痛史」本(僅自崇禎十六年十月至十七年三月),已刊有專書,詳見第二七0種「崇禎長編」篇。「選錄」原書為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藏舊抄本(現已影印作校印本「明實錄」附錄之四),計殘本六十六卷(自天啟七年八月至崇禎五年十二月),係選其中閩海關係史料(亦即與鄭芝龍有關)輯成。「鄭氏史料初編補輯」純為有關鄭芝龍史料,據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編印「明清史料壬編」選輯。關於鄭芝龍史料,前已從「明清史料」「乙編」、「丁編」與「戊編」選編有第一五七種「鄭氏史料初編」;「壬編」晚出,未及選入。補輯此帙,用益前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