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iReader,读好书——略写掌阅iReader阅读器的使用感受
我是本篇作者断断,2014年开始使用掌阅读书,从2014年至今深度使用过的墨水屏设备有: 掌阅电纸书一代 、yota3双面屏手机、 掌阅Smart X 、得到阅读器。
这篇文章着重介绍我个人使用 掌阅阅读器部分机型 的体验,主要分为四部分:一、结缘掌阅;二、掌阅一代;三、掌阅Smart X ;四、特别说明。
图文原创。
前言:结缘掌阅
2014年,我高考后的暑假,299元(抑或199元)买了一部属于自己的手机,里面预装了几个阅读软件,我点开后看到了掌阅那时候很吸引我的一句宣传语:身体和灵魂总有一个在路上(大意如此)。便只留下了掌阅,开始了和掌阅的缘分。
打开掌阅,登陆账号,发现满满的都是回忆,截止至2020年2阅15日,我的掌阅账号24级(自己觉得不高不低),书籍4000+(大多只看过封面或草草翻阅),想法和贴子7000+(大多都是自己前几年的唠叨),29个书单(里面很多书版权到期,也就没了再做书单的想法)……
有一段时间我疯狂沉迷掌阅,每天醒来第一件事就是去掌阅签到、到每日免费领取图书、去书城四处溜达看看黄金屋和颜如玉。
进入大学的第一天我就在想自己毕业时候怎么带回自己的书籍,所以就在刻意搜集电子版书籍,手机屏幕尺寸用来阅读还是有些勉强(尽管我都买过小米max6.8寸来阅读,每次带了手机都像在腰里别了一块板砖)。
第一部分:掌阅一代
2015年,我大一暑假没有马上回家,而是留在了学校学生档案馆做兼职,工作了大概一个月左右,工资还没到的时候,掌阅出了第一款阅读器,我当然选择买了它。
2015年8月掌阅一代阅读器R6800到手,到了2019年11月我考驾照的时候它还在陪我。
掌阅一代6.8寸,对于我的“大”手掌而言,单手握持,十分舒服。
在掌阅一代身上还发生过一件事,我曾在学校的公共教室丢了它,幸好后来又在失物招领处找到了它,感谢那个月夜和我一起出去溜达找它的朋友,我永远记得他们。
记得在4#楼读完《大秦帝国》的满足感,虽然那时候期末考迫在眉睫;记得在假期在坐火车的路上读完《白鹿原》、《孤儿列车》的一点点惆怅,虽然我的返程票偶尔没有坐,是站票;记得烦躁时坐在床边用掌阅随便翻书,那是几年前我坐在妈妈的病床前……
对我来说,安心读书是不用谈坚持的事,也可以说是最好的事。掌阅阅读器的封闭性有时候是一件好事,它能让我更加专注,更有力量;微信推送功能也让人感觉方便不少,很多链接直接微信发给掌阅iReader,就能直接推送到绑定掌阅号的设备。
一代虽好,也在变老。
6.8寸我开始嫌弃它小,开始四处寻摸换机去了(liao)。
第二部分:掌阅Smart X
2019年双十一我买了掌阅Smart X(该机型被吧友亲切地称为“司马叉”),使用它的时候我确定栩栩如生地演示了爱不释手的样子。
平时喜好 iPad + pencil 手写,但偶尔嫌弃iPad屏幕太滑的我终于找到了更好一些的选择,司马叉的屏幕特别适合手写,而且由于屏幕很大,阅读距离相对较远,所以阅读的清晰度并不是很受影响,使用内置的掌阅字体,看起来也很清晰。
外出携带便携式的阅读器,司马叉就放在住处或者放在背包内,捧着或者放在支架上用蓝牙阅读器阅读的时候能够感受到科技带来的极致幸福感。
最喜欢的司马叉的功能是可以随处记笔记,不管是书城内书籍、导入的txt、pdf还是office文件,都能做到提笔即写,写下所见所思所想。
当然,司马叉不完美。我希望司马叉的系统更加稳定些,书城内容更加丰富些,内置QQ音乐让我看到了掌阅慢慢开放一些的可能性(虽然很小)。希望掌阅越来越好
对我而言,美好的事是:读书,做喜欢的事,和喜欢的人在一起。
和掌阅在一起的日子,大都是这样的时光。
转眼这就是跟司马叉相遇的第六年了,这些年里掌阅越来越强大,而我也从一个尚在象牙塔内的学生变成了初入职场的小白兔。
未来的路很长,愿意与掌阅继续前行。
第三部分:特别说明
除了以上两款深度使用的掌阅机型,我还买过两款掌阅light送给侄子、侄女,感觉那还是不错的礼品。
购买一部适合自己的阅读器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以上说明比较粗略,仅供参考。
采购前请明确自己要求设备的尺寸、内存、运存、价格区间、品牌偏好、封闭或开放系统等等,越详细越好。
祝你遇到适合自己的阅读工具,愿相遇在更广阔的浩瀚书海。
——————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