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应台:孩子,要你用功读书,不是跟别人比成绩!
台湾著名作家龙应台在《亲爱的安德烈》中给儿子写到:孩子,我要求你读书用功,不是要你跟别人比成绩。
而是因为,我希望你将来会有选择的权利,选择有意义、有时间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谋生。
当你的工作在你心中有意义,你就有成就感;当你的工作给你时间,不剥夺你的生活,你就有尊严。
成就感和尊严,能给你带来快乐,在未来有说“不”的自由。
这样的家庭教育,真好!
如何给孩子说“不”的自由?
举世闻名的BBC记录片《人生七年》,导演跟踪调查了来自英国不同阶级的孩子,以观察不同的家庭环境对孩子成长会有怎样的影响。
结果似乎在节目一开始就判定:每个孩子的社会阶级,已经决定了他们的未来。
影片中 上层阶级的富家三兄弟 ,在贵族学校读书,有着清晰的人生规划,明确自己要上哪所大学,日后成为社会精英;
伦敦东区的 工人阶级三姐妹 则轻松自由许多。
她们上同一所小学,但老师们几乎不会管她们,她们会凑在一起谈喜欢的男孩子,以后要生几个孩子,幻想自己的白马王子...
与此同时, 贫民窟长大的孩子 ,几乎没有人谈梦想。
有人希望长大后能找个驯马师工作,填饱肚子;有人梦想见到自己的父亲;还有人希望能吃饱饭少挨打…
在BBC跟拍的49年漫长岁月中,14个孩子的人生也正如他们所料:
富人的孩子长大后大概率还是富人,穷人的孩子长大后大概率还是穷人。
但这其中不乏有逆袭者, 农家子弟NICK ,真正打破了这种局面。
他从偏远地区只有一间房子的小学,通过自己不懈的努力,考上了哈佛,后来在美国当了物理教授,事业有成。
其中并没有什么特殊的诀窍,仅仅是一个好的引导教育。
Neck一直对航天书籍很着迷,有一次他正和同学们热烈地讨论航天知识,老师热情地赞扬Neck说:“你平时那么爱看书,一定很了解飞机的东西。”
老师短短的一句赞美,让Neck感受到了信任与鼓励,从此越发痴迷各式各样的科技书籍,用心专研科学知识,最后成为了教授。
从Neck的经历,我们可以得知,决定孩子未来的除了家庭所处的社会阶层,本质上的思想观念和自信心培养尤为重要,而这些培养,取决于教育引导。
正如同富家三兄弟之一的安德鲁在镜头前说:“人无法确定能留给下一代什么财富,但是至少可以确定,一旦给了他们好的教育,他们终生都可以受用”。
家庭,不仅是孩子人生的第一所学校,也是一生的学校,父母则是孩子终身的老师。
好的家庭教育,能让孩子拥有独立的人格,能辨别这个世界的善恶,能清晰地规划自己的独立人生,更能在往后的人生里,有着更多的可能性。
父母应该怎么来引导呢?
TED的一期《总是想说改变自己,但究竟该怎么做呢?》提到:当我们想要改变一个人的臭毛病,我们会说出恐吓他的话。
就像抽烟的孩子,我们告诉他抽烟不好,会导致癌症等等。
这样劝诫的方式我们耳熟能详,但孩子多半不会听话,因为他们没办法真正意识到抽烟的危害。
但如果我们换一种方式,不是要他们改变,而是用自身的行动去感染他们,效果是否会不一样呢?
曾经有一个家长对我说,她喜欢去听名牌大学老师的课程,同时也会带着孩子。久而久之,在这种知识的耳濡目染下,孩子的思想、行为就有一定的变化。
名牌学校的老师,不仅仅知识水平高,他们的人文素养,沟通能力,表达方式都在一般人之上。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如果身边是优秀的人,那么孩子也不会差到哪里。
父母也要做出表率。
我们都渴望自己的孩子成龙成凤,可结果大多都是平凡。
试问,一个碌碌无为、且不上进的父母,孩子又能好到哪里去呢?
所以想要让自己的孩子有上进心,积极进步,生活里自由,工作有优越感,首先父母就要有带动孩子进步的观念,用自己的行为带动孩子的行为,让孩子在这个社会发光发热。
当孩子自己成为了发光体,也就有了“不”的权力。
每个父母都希望孩子满腹学识,有一技之长,可以结交志同道合的朋友,成为一个闪闪发光的人。
可是时间有限,父母终将慢慢老去,不能伴随孩子一生。
所以父母要做的,不是给孩子包办一切。
而是让他在不断变化的未来,不被社会的反面降服,不屈足于眼前的势力,有自己独特的人格魅力,有说“不”的自由权力。
最后,一定让孩子心里不仅有温暖的爱,同时也有一把锋利的刀。善恶难辨,要保护好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