虢国墓地,位于中国 河南省 三门峡市 北部的上村岭一带,是中国已发现的一处等级齐全、排列有序、保存完好的西周晚期至春秋早期虢国国君及贵族墓地。
虢国墓地发现于1956年,主要经过两次大规模发掘,共发掘墓葬250多座,出土大量的玉器、青铜器。 其中两座国君墓中出土了很多的珍贵的一级文物,如有“华夏第一剑”之称的玉菱铜芯剑、精美华丽的“缀玉面罩”等。 虢国墓地的发掘,为周代考古学研究提供了丰富的实物资料,建立了重要的断代标尺。 以早、中、晚三个年代划界,虢国墓地分为四个墓葬群。依 昭穆制度 ,其北为国君墓群,南、东西各有一个大致呈三角形的墓区。从而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家族墓地。 虢国墓地的发现填补了中国 西周 考古史上的空白,为研究当时的文化经济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虢季墓(M2001)、虢仲墓(M2009)的发掘,先后被评为1990年、1991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 [4-5] 1996年11月,虢国墓地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列为 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21年10月18日,入选全国“百年百大考古发现”。

虢国墓地 第一次发掘

从1955年起, 中国科学院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 联合组成的黄河水库考古工作队在 夏鼐 安志敏 先生总率领下,分为若于分队和小组,在豫、晋、陕、甘等省进行了一系列的考古工作。虢国墓地的发掘是这个工作的一部分,参加田野发掘的有林寿晋等人。1956年冬,在三门峡市上村岭发掘了著名的1052号太子墓,确认了虢国墓地的所在。1957年起,对墓地进行了第一次大规模的发掘,据发掘报告称“除北面未钻探一部分,个别被盗的和被建筑物所压的以外,凡是竖穴墓,已尽可能都加发掘”。 三门峡虢国墓地九十年代发掘墓葬及车马坑位置图
1990年至1999年,由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与三门峡市文物工作队组成的联合考古发掘队对虢国墓地进行了第二次大规模考古发掘,发掘由姜涛担任领队,全面主持各项工作。 这次发掘工作可分三个阶段:
1998年11月至1999年3月为第三阶段,为配合虢国博物馆建设,共清理了九座墓葬,其中五座被盗,四座大中型墓几近被盗一空。另外, 还清理了两座残马坑。

虢国墓地 发掘成果

墓葬名称
编号
墓葬等级
祔葬及编号
身份
虢季墓
M2001
七鼎墓
一号车马坑(M2001CHMK1)
国君
梁姬墓
M2012
五鼎墓
二号车马坑(M2012CHMK2)
虢季夫人
太子墓
M2011
七鼎墓
三号车马坑(M2001CHMK3)
太子
士墓
M2016
一鼎墓
六号马坑(M2016MK6)
士墓
M2017
一鼎墓
五号马坑(M2017MK5)

M2018、M2019
一棺一椁
口琀玉
平民或侍从
墓葬名称
编号
墓葬等级
祔葬及编号
身份
虢仲墓
M2009
七鼎墓
车马坑(未发掘)
国君
孟姞墓
M2006
三鼎墓

贵族夫人
丑姜墓
M2013
三鼎墓
四号车马坑(M2013CHMK4)
贵族夫人
虢宫父墓
M2008
被盗

大夫

M2007
被盗

虢宫父夫人
(表格参考资料:

虢国墓地 地理位置

虢国墓地位于三门峡市区北部一道略呈西北—东南向的土岭一上村岭上。墓地北部边缘距现黄河岸边600米,距现黄河河床1200米;南面位于春秋路路南100余米处;东以茅津路为界;东北为会兴沟所在;西至上村沟东口。整个墓地南北长590、东西宽550米,占地32.45万平方米。墓地现状,北面尚有大块空旷的农田,西侧北端有少许空地。墓地南部以九十年代新发现墓葬区计,其南50米处巳被厂房、仓库、铁路等现代建筑占去;东面以茅津路计,现代建筑已向西占去280米宽的地段。 虢国墓地发现于1956年。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起九十年代末,考古队先后经过四次钻探及两次大规模的发掘工作,从而对墓地的全貌和性质有了一个完整的认识与了解。虢国墓地是一处等级齐全、排列有序、独具特色且保存完好的大型邦国公墓地。墓地内所有墓葬依其规格及墓主人身份高低,由北向南各自成组,顺序排列。各位国君的墓葬位千整个墓地的最北端。
此外,在第五、六组墓葬之间的北端有一南北长55、东西宽65米的时代不明的大型夺土台基。
虢国墓地出土珍贵文物多达1万多件。其中两座国君墓出土了许多国宝级文物,如有“中华第一剑”之称的玉柄铜芯铁剑,精美华丽的多璜组玉佩,体现高超制玉水平的人龙合纹玉璋等。出土的玉器数量之多,品种之全,工艺之精,玉质之好,在周代极为罕见。大部分为新疆 和阗玉 ,有白玉、黄玉、碧玉等多个品种;从制作工艺来看,多为精绝之作。 其中, 虢季墓 随葬器物共计5293件颗,以质地可分为铜、金、铁、玉、石、玛瑙、料、 陶、骨、 角、牙、 皮革、蚌、木、竹、苇、草、丝帛等十九大类。 其中以铜器和玉器为大宗,占总数量的 90%以上。 梁姬墓随葬器物共计5293件颗,以质地可分为铜、玉、石、陶、骨和蚌等六类。
虢仲墓(M2009)属第八组,位于北区,是虢国墓地墓葬最多、级别最高的一组,其所出土文物不仅数量多、品种全,而且有不少填补了中国周代考古空白。
虢国墓地南区出土铜器
墓葬编号
M1052
7
6
6
6

1
1
2
1

1
4
6
2


M1601








1
1






M1602
3


4




1
1

2
1


1
M1605











1




M1612
2















M1617











1
1



M1620
1















M1631

1














M1634
1















M1640
1


2












M1651
1















M1657
1















M1661
1















M1671
1















M1689
4


5




1
1
1





M1691
2















M1692
1















M1701
1







1
1






M1702
1







1
1






M1704
1
1




1









M1705
3


4

1







1
1

M1706
5
4

4


1
2
1
1

2
2



M1707
1















M1708
1















M1711
2







1
1

2
1



M1714
1







1
1






M1715
2










1




M1720
1





1









M1721
3







1
1

1
1
1


M1743
1















M1744
1







1







M1747











2
1



M1753
1















M1761
1







1
1






M1762
1















M1765
1






1








M1767








1
1

2




M1777
1
2
1













M1810
5
2
1
4


1
2
1

1
2
1



M1819
2















M1820
3
2
1
4
2
2
1
2
1
1






虢国墓地北区出土铜器<br>
墓葬编号
爵,瓢
编钟钩
M2001
10
8
1
9
2
4

2
4


4
3
3
3
3
8
2
8
1
15
5

M2011
9
8
1
8



1
4
1
1
1







1
7
5
1
M2012
11
8
1
10
2

2
2
2
7
1

6
5

4,1

6





M2016
2


1







1











M2017
2


1
1






1











M2118

1
1
1








1










M2119




















1


M2121




2


















虢国墓地所见礼器(铜容器)主要有鼎、簋、鬲、 、簠、 、盆、铺、壶、盘、 等。从功能区分有炊食器、粢盛器、酒器及盥洗器四类。 其中虢季墓出土共计58件。其中实用礼器重212.65千克, 明器 重22.35千克(含范土重量)。 青铜礼器随葬的多少,反映墓主人身份的等级。9号墓出土的青铜器仅礼乐器就达120多件,其中用以标志墓主人身份的鼎达29件之多。有44件的铭文均言明为墓主人虢仲的自作用器。出土的两套编钟,一套为八件甬钟;一套为八件纽钟,铭文最长的60多字,从其内容可知此套纽钟为虢仲自作器。且自铭为“宝铃钟”。从铭文可知,墓主人虢仲生前曾辅佐周天子治理天下,管理臣民,并“受天子禄”,其地位、权势与富有明显高于1990年发掘的2001号墓主人虢季。是中国考古发掘出土的年代最早的两套编钟。该墓出土的4件铜器,均铸有“虢仲作虢妃宝盨,子子孙孙永宝用”铭文,器形大,保存完好,是中国同类器中最大的青铜器。
二、兵器
虢仲墓(M2009)中还出土有4件铁刃铜器,兵器两件:一为铜内铁援戈,一为铜铁叶矛;工具两件,分别为铜銎铁锛和铜柄铁削。在西周晚期墓葬中同时出土数件铁刃铜器实属罕见。经北京科技大学冶金研究室鉴定,一件为人工冶铁,三件为陨铁制品。在西周晚期墓葬中,人工冶铁制品与陨铁制品共出,对于中国考古学和冶金史是非常重要和难得的实物证据。这表明,中国古代工匠选用陨铁作器具至迟从公元前14世纪开始,公元前9—8世纪在虢国仍在使用,延续500年以上。与之前2001号墓出土的铜柄铁剑(又称中华第一剑)合并来看,说明此时期并未单纯依赖人工冶铁作为制作兵器的唯一来源。在世界其他文明古国如美索不达米亚、埃及、阿纳托利亚等也有同类发现,陨铁与人工冶铁同时使用数百年以上是世界各地区文明古国的共性,中国为世界文明古国之一,理应如此,只是以前尚缺实证。这4件铁刃铜器的出土,提供了极有说服力的实物证据。

虢国墓地 玉石器

三门峡虢国墓地前后历经两次大规模发掘,出土各类玉器3500余件,石器达1400件左右。其玉器在墓葬中的分布、质地、种类、数量、纹饰、雕工无不体现当时的用玉制度、制玉水平,有着明显的等级差别。
第二次发掘的18座墓葬,共出土玉石类器3000余件(套、组),其中玉质类1000余件,器类有礼玉、仪仗玉、装饰类玉、葬玉、动物形玉:组玉佩类21组。石质品类的各种器物约1700余件。玉质经鉴定,大部分为新疆 和阗玉 ,分白玉、青玉、黄玉、碧玉等,还有其它产地的软玉以及绿松石、玛瑙、水晶、琉璃等。礼玉:璧、琮、圭、璋、璜、琥。仪仗玉:戈、戚等。装饰类玉:组佩、单佩、饰件。葬玉:缀玉面罩、口琀玉、手握玉、脚踏玉。在这些玉器中,有精美的动物玉雕,如玉龙、玉虎、玉鹰、玉兔、玉鹿以及玉鼠、玉蛇、玉象、玉牛、玉凤等40多种达200多件,几乎囊括了北温带地区常见的动物品种。综观此次出土之玉器,其种类之全,质地之优良,制作之精美,价值之高当在第一次之上。这便是虢国墓地的贵族墓葬区。从已发表的资料看,各墓所出玉器的基本组合,都表现明显的等级差别。 依墓葬出土玉器的数量、类型、玉质、雕工等将其分为六等:
在这六类中,级别越高,玉质越好,雕工也越精良。从制作工艺看,大部分玉器的制作都非一朝一夕之工,形象逼真而又传神。虢仲墓(M2009)出土的玉器,数量之多,品种之全,工艺之精,玉质之好,在周代考古中是罕见的。724件(组)玉器,经专家鉴定,分白玉、青玉、青白玉、黄玉、碧玉等,大部分为新疆和阗玉。从制作工艺来看,多为精绝之作。如一件龙纹玉璧,是由和阗白玉精制而成,双面饰抽象变形云龙纹,整器圆度规整,纹饰流畅大方,富有动感。在玉质工具中,如青色饕餮纹玉斧,羊脂白玉钻等,也均采用和阗玉制成,无任何使用痕迹,可见这些玉质工具只是作为一种标志礼玉使用于某种特定场合。在葬玉类中,该墓出土的两件玉握最为典型:左手握为和阗青白玉,呈圆角方管状,周身饰8周弦纹,两端分别饰4只蝉纹,为商代遗物;右手握为和阗青玉,呈圆管状,周身饰旋转龙纹,是西周时期的典型器物。 所出的大玉铲系由和阗玉制成,玉质细腻、温润,双面饰人面纹,雕刻精细,线条流畅,透过高倍放大镜可以清晰地看到人面饰头部雕刻的发丝,这实属微雕。羊脂白玉钻更是玉中精品,堪称一绝。 此外,九号墓出土的玉遣册,上有用毛笔所写的“南仲”字样,这是中国发现最早的毛笔写字,对研究中国的书法起源有重要价值。
玉器放置的位置以M2001为例,墓主梓与外棺间有玉柄铁剑。棺罩上有玉贝。外棺盖上有戚、圭、柄形饰等玉石器。内棺盖上有戚、璧、琮、璜、戈、圭等礼器与龙、虎、鹿、鸟、鸽、鳖、鱼等动物形佩以及柄形器、管、珠、马蹄形佩,梯形片、三角形片、条形片等几何形佩饰与缀饰物。内棺内有三层玉、石器。上层,有七件兽角环、玉碟、撩牙玉麟;中层,墓主人周身有五组不同的项饰、头饰,脸盖缀玉面罩,口中含玉,胸佩七璜联珠组玉佩,胸及身两侧放置戈、人形佩、珠、管等玉,两手握玉,足下踏玉,甚至八个脚趾缝中也各夹以玉件;下层,墓主人身下垫有璧、戈等一组玉器。为研究玉器的用途和葬礼用玉制度提供了最直接、最确凿的地层上的证据。总之,虢国墓地所出土的玉器雕刻技法,既有片雕又有浮雕、透雕、圆雕,以片雕最多。钻孔方法有单面钻与双面对钻。玉材来源丰富,涵盖了中国古代名玉的一些主要产地,尤以和闻玉最多。时代广泛,有红山文化的圆雕猪龙;有商代的刻铭之器;西周早、中、晚期的佳作则更是占很大比例。这批玉器高超的制作工艺,繁多的种类,广泛的用途对研究当时用玉制度、手工业发展水平、玉料产地、人们对玉的科学认识、审美情趣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的第二次发掘使得人们对 西周 时期的丧葬制度有了新认识。在西周王朝太子墓尚未发现之前,两座 保存完整的虢国国君墓的发掘显得尤为重要,大呈珍贵遗物的出土则更为周代考古增添了许多有价值的科学研究资料。
虢国是西周初年的重要姬姓诸侯国,为 周文王 弟弟的封国。原封 宝鸡 ,西周晚期受平王东迁的影响迁至今三门峡市,国都上阳位于今李家窑村。史载,虢国历史在公元前九世纪至公元前七世纪,延续了三百年的时间。这一时期,虢国国君世代为周天子的卿士,负有统领六师、捍卫周室的重任,他们曾替周天子东征西讨,南征北战,周夷王时虢公“伐太原之戎”,立下了赫赫战功,在屏藩周室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前655年亡于晋国。
虢国博物馆 是建立在虢国墓地遗址上的一座专题性遗址类博物馆,占地10万平方米,是集文物陈列、遗址展示、社会教育与文化交流等多项功能的公共文化空间。基本陈列《周风虢韵——虢国历史文化陈列》分为虢旗猎猎、吉金灿灿、美玉灼灼、奇珍熠熠、车马辚辚、古墓秩秩六个部分。
棺椁制度
从西周墓葬棺椁制度的使用情况来看,文献记载的多重棺椁制度与考古发现并不完全吻合,西周时期使用的棺椁制度虽然有等级的差别,但并没有形成统一的制度,没有发现《三礼》中所说的“天子棺椁七重,诸侯五重,大夫三重,士再重”整齐划一的一套等级制度,就算有符合文献记载的棺椁制度,那也是极个别的例子。由于西周天子的墓葬至今没有发现,但是从这几个诸侯国的墓葬资料来看,诸侯国的棺椁制度还是有一定的等级规律的。 大体可分为四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