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9 个回答
21年古筝琴龄+6年古琴琴龄,让我先来哭诉。
每次看电视剧,尤其是于正老师的神剧,分不清古琴和古筝都是正常啊,录音放古筝弹古琴也正常啊,我们的心都是铁做的你信不信?
于妈版笑傲江湖,拜托“琴箫合奏”的“琴”只能是古琴!这是什么鬼?幼儿高清无码古筝?
过去“琴”这个字只是指“古琴”啊!放其它的奇怪的东东都是邪教啊有木有!!
这算什么?琴放对了,还有可能弹不对呢?甄嬛传古琴弹反了大家都知道了吧?古筝也能弹反?古筝只有右边有定音啊,反着弹是鬼哭狼嚎啊,演员阿姨们你们听了还吃得下盒饭么?
《武媚娘》
《宫2》
《隋唐演义》
补:楼下网友呼吁的瑛贵人
补最近刚播的《寂寞空庭春欲晚》
大写加粗下划线初号黑体的【乱】【弹】【琴】!!!!
你以为这样就完了?
弹古筝的心得有多大?
你们可能以为我们的日常是这样的:
可是!
我们的现实中是这样的:
本公主亲自上镜!就是这样刚毅!
还有这样的:
你问古琴和古筝的区别?
7弦和21弦区别大不大?
1米二和一米六区别大不大?
没琴码和有琴码区别大不大?
乌漆墨黑上面垛十三个白点(徽位)和纹路清晰数的清年轮区别大不大?
就琴头有岳山和琴头琴尾都有岳山区别大不大?
大关节演奏和小关节演奏区别大不大?
没有音响和三寸音响共振出来的音量差别大不大?
拍电视剧前能不能先百度一下?
横店就这么缺古筝、古琴老师?
横店你欠全天下琴筝人一个说法!!
补
古琴正确演奏姿势,来自最喜欢的当代演奏家赵晓霞老师:
补:
古筝正确演奏姿势,来自筝届大神大满贯宋心馨
补:
无论古筝还是古琴,正确的摆放方式,都是琴头在演奏者的右侧!!右侧!!右侧!!
补:
无论古筝还是古琴,都以右手演奏为主,这里为什么说“为主”?古筝是在1955年《庆丰年》之后才有的双手弹奏技巧,拍古装剧就别用左手了好么?还有哦,古筝琴码左侧也不是不能弹,但正常的古筝一般的曲目里左侧都是用来表现“鬼哭狼嚎”、“狂风骤雨”等意象的,勾引皇上的时候就别碰那边了好么?
在原答案中我提到了现如今较普遍存在的“古琴悦己,古筝悦人”的现象,在此我就对这个现象进行我力所能及的论述。
其实这个现象并非是我所能胡编乱造的,现实生活中确有其事,具体凭据,大概是在这个问题下的64个回答中,出现了4次类似的回答。
我一开始并未对这句话有很深刻的认识,只觉得它似乎在贬低古筝,却没有发现到底是哪里不对。直到评论区出现了一个这样的评论——“并不是古琴优越,而是答主你,心里默认了悦己比悦人优越。如果悦己悦人在你心里是平等的,古琴古筝在你心里怎么会有优劣之分呢。”
我于是茅塞顿开——其实说出这句话的人,早已偷换了概念。“古筝悦人”之“悦”,并非是“愉悦”,而是“取悦”。乐音能“愉悦”他人,无论演奏何种乐器,于演奏者来说,都是值得欢欣鼓舞之事。但换成“取悦”,则少不了阿谀奉承之意,是对演奏者莫大的侮辱。
能说出这种话的人,一点儿都不懂得尊重。
那为何会出现这种现象呢?其实我们可以从历史中寻找答案。
1、音色天差地别。
魏晋时期的著名音乐家、“竹林七贤”之一的嵇康,在他的著作《声无哀乐论》中写道:
主人答曰:“ '难'云:琵琶、筝、笛令人躁越。又云:曲用每殊而情随之变。此诚所以使人常感也。”琵琶、筝、笛,间促而声高,变众而节数,以高声御数节,故使人形躁而志越。犹铃铎警耳,锺鼓骇心,故闻鼓鼙之音,思将帅之臣。盖以声音有大小,故动人有猛静也。琴瑟之体,闻辽而音埤,变希而声清,以埤音御希变,不虚心静听,则不尽清和之极。是以听静而心闲也。⑴
他说,筝笛之类,音高变化多,旋律性强,听到便让人想起打仗。琴瑟之辈,音调低沉,旋律平缓,不静心来听,就无法领略其清和之美。
虽然我不赞同他“使人形躁而志越”、“思将帅之臣”的说法,但不可否认,这也揭示了琴筝的本质区别。
2、起源不同
筝起源于战国时秦地民间,从出现伊始就带有雅俗共赏的特点。
而琴自出身便传说是伏羲所造,这为后来将琴神化创造了有利条件。
一边是穷苦人民,一边是人文始祖,不可不谓云泥之别。
3、社会阶级的引领
上面也说了,琴出身高贵,后世也多以文人演奏,表达自身志向。在唐代大历年间的诗人戎昱的诗作《听杜山人弹胡笳》中有
世上爱筝不爱琴,则明此调难知音。
今朝促轸为君奏,不向俗流传此心。
这一是说明了琴备受冷落,二是说明了文人更偏向于琴的态度。
到了宋朝,这一现象就更为严重,文人间竞相贬低筝乐,从苏轼《听贤师琴》中
大弦春温和且平,小弦廉折亮以清。
平生未识宫与角,但闻牛鸣盎中雉登木。
门前剥啄谁叩门,山僧未闲君勿嗔。
归家且觅千斛水,净洗从前筝笛耳。
“净洗从前筝笛耳”开始,“一洗筝笛耳”成了宋朝文人爱用的典故,但凡遇到“美妙”的声音,便用“一洗筝笛耳”来形容,筝在他们眼里成了“低俗”的代名词。
而弹筝者则以教坊艺人、贵族家伎和秦楼楚馆的乐妓为主。文人中弹筝者虽有,但毕竟是极少数,且也是要受人耻笑的。至于文人听筝,不过是作为消遣娱乐,赋出来的诗也大多流于艳情,总与女子的娇媚联系在一起,比如欧阳修的《生查子 含羞整翠鬟》,
含羞整翠鬟,得意频相顾。雁柱十三弦,一一春莺语。
娇云容易飞,梦断知何处?深院锁黄昏,阵阵芭蕉雨。
这是他唯一一首与筝有关的词作。
总之,大多数文人是决计不会将自己与下九流的乐师放在一处的。
不过也有一些可爱的文人,他们喜欢筝乐,却又不想让自己成为庸俗之人,于是拼了一条老命,要给筝也安一个高贵的名头,具体因缘,大家可以参见载于《人民音乐》2002年第10期的《古代筝乐的文化属性》,这篇论文中另有关于琴筝关系的论述,相信专业历史学者的认识肯定比我的要深刻。
但我可以举一个白居易的例子,虽说他也曾已琴为寄托,暗喻社会黑暗,如《废琴》、
丝桐合为琴,中有太古声。古声澹无味,不称今人情。
玉徽光彩灭,朱弦尘土生。废弃来已久,遗音尚泠泠。
不辞为君弹,纵弹人不听。何物使之然,羌笛与秦筝。
《邓鲂张彻落第》
古琴无俗韵,奏罢无人听。
寒松无妖花,枝下无人行。
春风十二街,轩骑不暂停。
奔车看牡丹,走马听秦筝。
众目悦芳艳,松独守其贞。
众耳喜郑卫,琴亦不改声。
怀哉二夫子,念此无自轻。
但他也有如《筝》这样咏筝乐之美的长诗。这首诗与琵琶行有异曲同工之妙。
云髻飘萧绿,花颜旖旎红。双眸剪秋水,十指剥春葱。
楚艳为门阀,秦声是女工。甲明银玓瓅,柱触玉玲珑。
猿苦啼嫌月,莺娇语泥风。移愁来手底,送恨入弦中。
赵瑟清相似,胡琴闹不同。慢弹回断雁,急奏转飞蓬。
霜佩锵还委,冰泉咽复通。珠联千拍碎,刀截一声终。
倚丽精神定,矜能意态融。歇时情不断,休去思无穷。
灯下青春夜,尊前白首翁。且听应得在,老耳未多聋。
甚至他在洛阳时,还曾托远在扬州的朋友牛僧孺为他寻一台制作精美的扬州筝。两人诗信往来,写下了名篇《偶于维扬牛相公处觅得筝,筝未到,先寄诗来,走笔戏答
来诗云:但愁封寄云,魔物或惊禅。》
楚匠饶巧思,秦筝多好音。
如能惠一面,何啻直双金。
玉柱调须品,朱弦染要深。
会教魔女弄,不动是禅心。
这里的“魔物”即指筝,牛僧孺戏谑居易晚年为筝痴狂,两人倒是趣味相同。
若论对此事更深刻的研究,大家不妨参考原载于《艺术教育》2012年4月刊的论文《白居易与筝的情缘》。
那什么才是对待琴和筝的辩证关系的正确态度呢?其实通过上面的讨论,我们知道,从前的雅俗之别,是阶级差异造成的。如今社会人人平等,音乐家与政治家早无地位高低之别,再坚持”琴为上,筝则下”的看法不免俗套又好笑。
以及,还是我原来那句话。
乐器终究只是一门乐器,给它贴了再多标签,也改变不了它只是一门乐器的本质。
标签贴了太多,古琴也会累。
一味捧上神坛,古琴只会无法传承。
那就推荐另一位答主的答案吧,
https://www. zhihu.com/question/2612 0041/answer/40617508,这个答案用语诙谐生动,又于不知不觉中讲出了大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