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夏日记,11月20日,2017
在一些守望者相关视频下看到很多评论因电影的改变而对整个故事的理解产生了偏差,这里随便列举一些电影与漫画的区别,再稍微加上一些个人的理解。大部分分析仅为个人思考得出,不保证正确,欢迎指正。
在这里所说的原著漫画仅指由阿兰摩尔编写的部分,前传漫画尽量不涉及(看过的应该都知道,前传漫画因为与阿兰摩尔完全没有关系所以吃书严重。)
可惜我不会做视频……
1、“守望者”
在很多视频下的评论区里都提到过,原著漫画中从未出现过名为“守望者”的义警组织。蒙面义警们最后一次试图以一个团体的形式聚集在一起是大都会队长邀请了一部分新一代蒙面义警,想要建立一个名叫“犯罪打击者”的团队,而那次聚会是以著名的笑匠烧地图事件结尾的。
按照原著漫画的用词,大家在讨论过去时所使用的概括词也并不是“守望者(Watchman)”
罗夏在讨论这一话题时称这一类人为“变装英雄(Costume heroes)”,而在更多的民众称呼中,这一类人则被叫做“蒙面义警(Vigilantes)”。
在原著中,Wathcman这个词唯一出现的地方就是那些墙上的喷漆:Who watch the watchman。这句谚语最早应该是出自古罗马诗人贺拉斯的讽刺诗集。放在这个故事中可以做双向理解,一方面可以理解成“谁来守护守护者”,另一方面可以理解成“谁来监管监管者”(句子的本质意思应该是更倾向于后者)。
前一种的概念就在罗夏的日记中有过很直接的阐述:“这就是我们的下场?一生纷争不断,朋友寥寥无几……到头来只有敌人来献上一束鲜花。”英雄们来保护民众,可是到了这种时候又有谁来保护英雄呢?
后一种的概念则渗透整个故事(以阿兰摩尔的风格他想表达的应该是这一种):民众中会出现罪犯,罪犯中会出现比较强大因而法律无法束缚的罪犯,英雄们出现来监管这些罪犯,但是谁能保证英雄不会滥用职权?
我猜阿兰摩尔之所以用这个名字命名整个故事,大概就是想最大化的输出这种核心思想。
结果不知道是扎导看的一知半解还是他另有自己的思考,电影直接改成了曾经有过守望者这一组织,并且看样子还是法老王组织起来的。我是没觉得这个故事里多出一个组织会有什么决定性的变化,而且这反而间接的崩了法老王的人设(之后法老王的情况会专门谈,他可以说是电影里改编情况最严重的一个人物)。
2、曼哈顿博士
曼哈顿算是在电影中基础改动较少的,主要的改动点应该就是罗夏前往探访的那一次和最后法老王得逞后与之的交谈。但是这一次改动的几句话,却把他从原著里已经渐渐超越人类的神,一下改成了一个智障。
原作中他只是在为政府效力做科学实验,而电影中则改成了跟法老王共事,通过研究自己的能量特性开发无尽的能源。
这一改动看起来无伤大雅,但细想想其实是个致命伤:曼哈顿能感知过去未来,就以这种几乎可以算是开了上帝视角的洞察力,楞没发现跟自己共事了好长时间的一个人其实是想用自己的能量嫁祸于他搞点事情。
当然,你也许可以把这一点归于法老王研发的超光子干扰装置扰乱了他的观察能力。但是按照电影中的情节,当罗夏提出有可能是有人故意想要扰乱他的感知能力时,他本人直接轰人了,甚至连一点顺着这个思路稍微去查一下的意向都没有。就好像是我告诉你:“嘿,那个人把刀架在你脖子上了,他会不会是想杀你?”而你却只是笑笑说:“别傻了”。
而在漫画中这一段的表现几乎是跟电影完全不同的,漫画中罗夏几乎并没有与曼哈顿直接交谈,赶人的原因也是因为罗夏与劳芮(丝魂II)发生了冲突,在这一段中几乎完全没有涉及到电影中那些话题。
漫画中曼哈顿因为自己的感情问题而一直让自己在过去徘徊,并未去试图感知未来。而当最终他带着劳芮回到地球却发现自己的时间观被超光子扰乱了之后,他第一时间就推测出了这一切定然是法老王的计划。
(我可以告诉你,杀死蒙面义警的计划,是维特订的)
而同时,另一处可以对比出电影和漫画中博士智商差异的便是法老王使用的手段。漫画中法老王制造了一个“外星怪物”,而且他提到因为缺少曼哈顿的指导,他的空间传送是不稳定的,传送的活物无法存活。这第一是侧面证明了法老王并没有与曼哈顿合作,第二也表示法老王所使用的技术与曼哈顿的能力联系并不那么密切,所以两人可以算是并没有互相的联系,在这种情况下曼哈顿不去思考法老王那边的事情也算是有道理的。
(扯一句曼关的,我觉得扎导把矛头改成指向曼哈顿这一点实在是败笔。因为曼哈顿一直是美军震慑苏军的最强武器。反正如果我是苏联人,当我看到美军的最强武器炸了我的首都,我会一点不怀疑的就相信这是他们的秘密武器失控了然后就傻乎乎跟他们联手吗?这简直侧面表达苏联人都是二百五嘛。)
而第二部分的改动则是在计划结束之后,与其说是改动不如说是删减,法老王与曼哈顿的一段十分关键的谈话被整个删掉了。(我看的是215分钟的电影,中间那些XXX的情节都在所以我觉得这应该是最长的版本了,当然如果你们还有更长的版本,请务必私信我。感谢)这一段的删改整个的把原著中对法老王和曼哈顿两人的塑造全给崩没了。
这段谈话是曼哈顿向神性的直接过渡,也是对法老王还是个凡人的证明,结果电影中几乎是反了过来。
原作中法老王在他的冥想室中急切的询问曼哈顿这一切是否已经被他终结,而曼哈顿则是告诉他万事万物从不终结。
电影中则是曼哈顿亲吻了劳芮之后才深情的消失了,法老王则是被丹尼尔打的鼻青脸肿却还是那副“我心我行澄如明镜,所作所为皆属正义”的面瘫脸。
电影中的这些表现由我个人的分析来看的话,基本就是让原本应该过渡向神性的曼哈顿反而重归人性。(甚至同时还有那么一点点黑了丝魂II的意思,刚跟曼哈顿接吻之后立马又跑去夜枭II那边投怀送抱。啊当然这是我个人的脑补,也许人家并没这个意思。)
3、夜枭II
丹尼尔在电影中被改的更主动,并且也让他更专一。这个专一表现在电影中直接删掉了“暮光夫人”这个人物(这一段和丹尼尔本身在电影和原著中的表现关系不大,所以放到后面再专门讲,现在你只要知道在原著里丹尼尔曾经有过一任爱人而电影中没有就行了)
在原著中,丹尼尔的表现就是一个大写的怂字,当然这是相比他其他的同行而言所以单纯说他怂确实有失公正。
原著中,一直到营救罗夏之前,丹尼尔的生活状态基本就是没事找一代夜枭喝喝小酒,跟劳芮一起出去吃个饭,参加葬礼回忆回忆过去……反正自己家里算是有点钱也够吃一辈子了。而且最重要的是,直到罗夏第一次拜访过他之后他还是这个状态。
电影中则干脆的给他加了场戏,把拜访法老王的事放到了他的头上,原作中法老王那一边也是罗夏亲自走访的。这一下就让丹尼尔原本缩着不动的形象转变成了一个有点积极面对情况的普通人。
其实综合来讲,如果要在这个故事里寻找能够称之为“好人”的人物的话,我首推这两位夜枭。
法老王虽然表面上看起来也比较和善,但由于他过于智慧,判断也过于敏锐果断所以无法将他放上这个天平。
曼哈顿就更不用提了,几乎已经归为神性的曼哈顿根本已经无法用好坏善恶来给他定性。
罗夏与民兵中的兜帽判官之类人虽然坚守着其心中绝对的正义但是其做法本质上来讲是只惩恶,不扬善。
而其他的那些人大多都是为了名利当的英雄,综合考虑下来其实最符合民众心中英雄定位的应该就是这两位温和亲切的夜宵了,只是无奈在这样的大局之中,这两个相对性善的人却没有足够的力量扭转大局。
话题回到丹尼尔身上,漫画在最终结局时他全程发愣然后和劳芮互相寻求安慰的行为主要表现了他的那种被压垮的普通人心态,电影的愤怒暴打法老王则显得他更加注重罗夏,更突显了两人之间的感情。这两种我没法说哪一种更好,因为我们也没经历过这么大的抉择,无法想象在那种情况下愤怒和无助哪一种情绪会占上风。只能说于我个人喜好而言,我更喜欢电影对丹尼尔的刻画,毕竟在这个故事的主要人物里,最贴近我们普通人的其实就是丹尼尔,让他更主动一点于整个主要剧情没什么太大影响。(当然也有可能阿兰摩尔就是想表现我们这些小人物在关键时刻的不作为)
比较明显的一个对比,在电影中丹尼尔在飞艇上对劳芮说他觉得这一切都太荒谬,所以他想要去救出罗夏。而在原著中,其实是因为警察造访了丹尼尔的家,并在他家里发现了跟罗夏所携带款式完全相同且极其稀有的单包装方糖,这代表警方其实已经怀疑到他身上了,这个时候他除了重新行动起来之外已经没有别的选择了,所以在同时听说了监狱暴动之后也就顺手救一下罗夏。
4、喜剧演员
原本这个被最多人深挖的角色我反而觉得是最没什么可说的。他就是一个完全的流氓,纵观下来他其实根本就没干过什么好事,倒不如说这个世界会落到不得不杀死无数人才能存续下去的地步完全就是他的责任。
越战他参与其中,本该曝光水门事件的两个记者是他杀的完后还嫁祸给了罗夏,刺杀肯尼迪的也是他,这个世界重要的转折点没转好几乎全都有他份,感情所有人其实都在给他擦屁股结果他还一副你们这群沙雕还拼啥命的嘲讽脸,这种人死的再惨都是活该。
当然这也许有点开上帝视角的意思,但是他这种一想到反正没几天活头了然后就开始胡作非为的行为无论从哪个方面我都觉得根本没有洗的余地。
喜剧演员说是这整个故事里我最讨厌的角色也不为过。
题外话,有很多人说罗夏本人对喜剧演员甚至有点崇拜的意思,以此来说他双标。某种意义上这其实是政府封锁消息的结果。喜剧演员是政府的人,而且是帮政府立下无数大功劳的人,那正面宣传和反面洗底肯定是会做到位的。像法老王或者曼哈顿这种门路广的想要查查他的老底也许还有希望,罗夏一个流浪汉可以说是整个故事里最挨不上政府边的人,能够获取关于喜剧演员资料的唯一途径也就是旧报纸和一代夜枭的那本自传了。而前传中有表明,一代夜枭那本自传中关于喜剧演员的大部分负面消息都被喜剧演员威胁着给删掉了,所以罗夏是基本接触不到喜剧演员的负面新闻的。
5、法老王
重头戏来了。
电影中的法老王和原著中的法老王给我的感觉完全就是不同的两个人。
在原著中,至少直观上给我的感受,法老王并不是像很多百科或简介所描述的是一个傲气十足的人。相反的,在别人称他为世上最聪明的人时,他无数次的回应说“我从未声称我与众不同,我只是有几个狂热的公关”或“我所知的并不比任何人多”。从表面上来看,他其实是一个相对其他人来讲比较和蔼的人。
从结果上来看,他不光不自傲,甚至连自负都算不上。他非常清楚自己有几斤几两,也非常清楚靠自己个人的能力拯救不了这个世界。他的想法对于当时的人类来讲几乎无法接受,但无论如何他最终都成功了,他做的事情真的是他能做到的。
而关于牺牲的那无数条性命,这是电影和原著对他刻画最大的差别所在。
在电影中,他如我之前所说的那样一脸正义的对丹尼尔说:“一个团结而和平的世界,必须有人做出牺牲。”
而在原著中,他对曼哈顿博士说:“琼,我知道人们觉得我冷酷无情,但我一直让自己去感受每一条被我夺取的生命。白天我想象着无数的面孔,晚上我梦见自己游向恐怖的……不,这不重要,重要的是我所知道的事。我知道自己克服了对于牺牲无数无辜者来拯救人类的内心挣扎……但总要有人站出来背负着可怕但必要的罪恶。”
这两种对自己行为解释中的区别不言而喻
当然,杀了这么多人这一点肯定是没得洗的,但是区别在于他是否认为这是他应背的罪恶,他并没有认为自己“功业盖物”而是确定了自己所做的的确是恶,但为了人类他愿意去成为这个恶。
另一方面,原著中热泪盈眶大喊着我做到了和之后急迫的询问曼哈顿他是否了解了这一切,这一切都如之前所说证明他虽然拥有超群的智慧但依然是凡人。
而电影中则全程都是那副几乎没什么表情变化的脸孔,甚至还能说出曼哈顿博士细微的表情变化逃不出他的眼睛,则让人觉得这个人内心几乎没什么反省的意思。
而关于电影中删掉了大都会队长的戏份转而让法老王来组建一个团队,也就是这个改动让法老王的形象显得高傲自大起来。如果他作为一个参与者听到了喜剧演员的那番话然后定下了他“拯救世界”的计划,那可以说明他是个深谋远虑的人。但如果是他组建的这个组织,那就真的如大家所感受的觉得他是个自大狂了。
大概也就是这些电影的改动,才让大部分人会那么讨厌法老王。
6、其他
更多的一些跟主线没太大关系的人物小细节就不一一细扣了,这里主要讲一个跟主线没关系的大支线。
前面提到电影里删除了一个叫做“暮光夫人”的角色,其实这个删减是可以理解的,因为暮光夫人对于守望者故事本身几乎是没有任何影响,他在本篇漫画里仅仅出现在丹尼尔家里的一张照片上以及丹尼尔的梦境里,总出场画面甚至连一页都凑不够。如果在电影里再给出这个人物的话观众大概会疑惑这人到底是谁。
关于她的故事主要是在守望者前传的夜枭篇,还有一款守望者的官方游戏也就是《守望者:终结将至》。(这个游戏我个人建议连免费下载都不要下,连消磨时间都做不到。我在steam上花了36块入了一部和二部的合集包,结果第一次感受到什么叫打水漂。)
简单概括一下,暮光夫人这个人物其实可以算得上是反派了在夜枭的前传中主要讲的事她和丹尼尔产生感情但最后又因为各种身份纠葛问题而不敢互相接近的故事,而游戏的剧情则主要说的是她诱拐妇女卖YIN而被罗夏和夜枭联手打击,但最后罗夏和夜枭两人却起了争执的故事。
在游戏结局处会因为选择罗夏或夜枭而产生不同的结局分支,选罗夏的话就是罗夏把暮光夫人杀死,丹尼尔悲痛欲绝离开了罗夏。而如果选的是夜枭,则是丹尼尔救下了暮光夫人却误把罗夏推下了高楼。虽然罗夏也没有摔死但是两人还是分道扬镳,丹尼尔转而和喜剧演员合作。看似是对漫画中为何丹尼尔后来会与喜剧演员合作的一个剧情补全,但实际上这里在时间线上的安排乱作一团。
夜枭的前传漫画中对夜枭与暮光夫人的相识、分离,两人最终的行动方向都有着非常详细周全的刻画,根本没有能放得下游戏里这段故事的时间点。只能说自从没有了阿兰摩尔之后,守望者各方面的开发就搞得乱七八糟的……这次末日钟声的重启也不知道能搞成什么样子。
以上就是一些关于漫画和电影之间的个人分析,不喜……那就喷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