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名
- 天坛
- 外文名
- Temple of Heaven
- 地理位置
- 北京市东城区永定门大街东侧
- 所处时代
- 明清
- 保护级别
- 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开放时间
- 6:00一22:00
- 公布单位
-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
- 编 号
- 1-0105-3-0058
历史沿革
建筑布局
主要景点
祈谷坛建筑群
祈年殿
祈年殿
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初名“大祀殿”,为一矩形大殿,用于合祀天、地。嘉靖二十四年(1545年)改为三重檐圆 殿,殿顶覆盖上青、中黄、下绿三色琉璃,寓意天、地、万物,并更名为“大享殿”。清·乾隆十六年(1751年),改三色瓦为统一的蓝瓦金顶,定名“祈年殿”,是孟春(正月)祈谷的专用建筑。祈年殿殿高38.2米,直径24.2米,内部开间还分别寓意四季、十二月、十二时辰以及周天星宿,是古代明堂式建筑仅存的一例。
|
|
祈年门
祈年门
是祈谷坛仪门,坐落于祈年殿南,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初称大祀门,后改为大享门。清乾隆十六年(1751年),经乾隆皇帝钦定为祈年门。祈年门为庑殿顶建筑。殿宇五楹,中三间为门,崇基石栏,是中国古代最高等级门制。祈年门中门供皇天上帝专用,皇帝进出左(东)门,百官进出右(西)门。
|
|
皇乾殿
皇乾殿
是平时供奉祈谷坛祭祀正位和配位神版的大殿,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位于祈谷坛内墙外北侧,由三座琉璃门与祭坛相通,蓝琉璃瓦庑殿顶,崇基石栏,殿前设月台,月台前方和左右出陛各八级。院内西侧有古稀门。檐下悬挂“皇乾殿”匾额为明朝嘉靖皇帝亲书。
|
|
参考资料:
[3]
|
天库建筑群
皇穹宇
皇穹宇
建于明嘉靖九年(1530年)。初为重檐圆形建筑,名“泰神殿”,是圜丘坛天库的正殿。用于平日供奉祀天大典所供神版的殿宇。嘉靖十七年(1538年)改名为“皇穹宇”。清乾隆十七年(1752年)改建为今式。皇穹宇殿高19.5米,直径15.6米,木拱结构,严谨、精致,上覆蓝瓦金顶,精巧而庄重。殿内天花藻井为青绿基调的金龙藻井,中心为大金团龙图案,是古代建筑杰作。
|
|
回音壁
回音壁
是皇穹宇的围墙。墙高3.72米,厚0.9米,直径65.2米,周长205米,占地面积3336平方米。墙壁是用磨砖对缝砌成的,墙头覆着蓝色琉璃瓦。围墙的弧度十分规则,墙面光滑整齐,对声波有着特殊的规则折射。
|
|
三音石
皇穹宇殿前御路的第三块石板,人称“三音石”。站在石上击掌一次,却能听到三个回音,十分奇妙。因这块石板恰于圆形回音壁的圆心位置,从这里发出的声波经由东、西配殿和回音壁墙面的反射,均能回到圆心;又因两个反射体到圆心的距离差别较大,所以能听到三声回音。
|
|
参考资料:
[3]
|
圜丘坛建筑群
圜丘台
圜丘台始建于明嘉靖九年(1530年)。每年冬至在台上举行“祀天大典”,俗称祭天台。初为一蓝琉璃圆台,清乾隆十四年(1749年)扩建,同时变蓝琉璃为汉白玉石栏板,艾叶青石台面。圜丘的蹬坛石阶、各层台面石和石栏板的数量,均采用“九”和“九”的倍数,以应“九重天”。通过对“九”的反复运用,以强调天的至高无上的地位。
|
|
天心石
圜丘的上层台面四周环砌九圈台面石,中心圆形石板称“天心石”。其外环砌石板九块,再外一圈为十八块石板,以后依次递增九块,直至“九九”八十一块,寓意“九重天”。人站在天心石上说话,声音特别浑厚、洪亮。
|
|
棂星门
棂星门是古代祭坛壝墙专用门式,形似牌坊,以汉白玉石雕造。天坛圜丘内外墙各设门四组,每组三门,共设棂星门八组24座,称“云门玉立”。
|
|
成贞门
成贞门是天坛圜丘的四天门之一,门北接祈谷坛丹陛桥,故成贞门也是祈谷坛的南门。成贞门形式如昭亨门,但规制略隆于昭亨门,成贞门中门券拱高达7.2米,侧券门拱高5.2米。
|
|
望灯
圜丘西南设望灯,系高2.15米,径1.4米圆柱形竹编灯笼。望灯杆高古尺九丈(28.8米),顶端有如意杆和滑轮,以控制望灯升降。下以石砌望灯台和夹杆石固定,旁以三根巨大木质戗杆支撑,十分稳固。大典于黎明前开始,届时望灯高悬杆头,以警示全坛庄重严肃。望灯明·清时为三座,民国三年(1914年),袁世凯祭天时伐倒两根,现仅存其一。
|
|
参考资料:
[3]
|
斋宫
斋宫
斋宫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面积近4万平方米,是皇帝斋戒专用宫室。宫内建有无梁殿、寝殿、铜人石亭、钟楼、值守房和巡守步廊等礼仪、居住、服务、警卫专用建筑。斋宫布局严谨,环境典雅以宫墙两重、御沟两道环护。祀前皇帝需提前三天到斋宫斋戒,要求不茹荤、不饮酒、不听音乐、不入内寝、不理刑名、不问疾吊丧,清正洁身,以示敬诚。
|
|
无梁殿
无梁殿即斋宫正殿,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此殿因以砖拱承重,不用梁枋而得名。皇帝进出斋宫均在此举行有关礼仪。现殿内按乾隆时期原貌陈列,横额“钦若昊天”为乾隆御笔,屏风、宝座均为原物,十分珍贵。
|
|
铜人亭
铜人亭为四柱石制,上为砖砌,是一高5.5米方2米的窄高的精美小亭。每于祀前帝王斋戒期间,亭内几上置一铜人(高一尺五寸),手执一牌,上书“斋戒”二字,以随时警醒皇帝敬诚致斋。
|
|
钟楼
清乾隆八年(1743年),钟楼始建,其为重檐歇山顶式,内悬永乐年铸素面大钟一口,名“太和钟”。钟体巨大浑厚,钟声圆润洪亮。大典前,皇帝起驾出斋宫,开始鸣钟,到达祭坛则钟声止。
|
|
参考资料:
[3]
|
神乐署
神乐署
神乐署
是天坛建筑之一,位于天坛西外坛,为明清时期演习祭祀礼乐的场所,被誉为明清两朝最高的礼乐学府。神乐署始见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初称神乐观,观中殿宇众多,环境优美,开有茶肆、药铺,又称天坛道观。清乾隆八年(1743年)改神乐观名为为神乐所。乾隆十九年(1754年)定名为神乐署。署内有凝禧殿、显佑殿、昭佾所、穆佾所、伶伦堂及袍服库等建筑。
|
|
凝禧殿
凝禧殿为天坛神乐署的正殿,原为明清两朝演习祭祀礼乐的殿宇,为歇山顶单檐古建筑,坐西向东,六楹五开间,东西向设穿堂门,殿内面积达600平方米。现开辟为"中和韶乐"展演区,举办古代祭祀乐舞展演,同时作为中和韶乐乐器钟、磬的主要展馆。
|
|
显佑殿
显佑殿位于凝禧殿西侧,原是供奉道教玄武大帝的地方。明朝时期中和韶乐的协律郎、乐舞生主要由道士掌管。清乾隆年间将道士们驱逐出去,将神乐观改为神乐所,乾隆十九年定名为神乐署,显佑殿被弃用。现开辟为中国古代音乐人物纪念厅,以弘扬祖先在音乐史上的光辉业绩。
|
|
参考资料:
[3]
|
附属建筑
长廊
长廊在祈谷坛之东,呈曲尺形,连缀着祈谷坛东砖门与神厨院及宰牲亭。明清时期,长廊是运送祭祀供品的通道。古代仪礼规定,宰牲房应距祭坛二百步以外,为了使供品不被雨雪风沙所污,因而建有曲折长廊。长廊宽5米,长350米,共72间,又称“七十二连房”,前窗后墙,连檐通脊。
|
|
丹陛桥
丹陛桥长360米,是连通圜丘坛和祈谷坛的一条高出地面4米的大道。大道中部下有东西向券洞通道,故名桥,是古都北京最古老的立交桥。桥面宽30米,中间石板大路为“神路”,供天帝专用;东侧砖砌路面称“御路”供皇帝专用,陪祀王公大臣只能在西侧的“王路”上行走,上下进退等级分明。丹陛桥北高南低,北行令人步步登高,如临天庭。
|
|
参考资料:
[3]
|
文物价值
文物保护
旅游信息
地理位置
开放时间
门票价格
票种
|
价格
|
优惠票
|
备注
|
---|---|---|---|
旺季门票
|
15元
|
7.5元
|
1、旺季:每年4月1日至当年10月31日。
2、淡季:每年11月1日至次年3月31日。
3、依据北京市物价局“京价(收)字【2001】008号”,执行时间:2001年2月1日。
|
旺季联票
(含门票、祈年殿、回音壁圜丘)
|
34元
|
17元
|
|
淡季门票
|
10元
|
5元
|
|
淡季联票
|
28元
|
14元
|
|
景点票联票
(含祈年殿、回音壁圜丘)
|
20元
|
10元
|
|
神乐署门票
|
10元
|
5元
|
依据北京市发改委“京发改【2004】1822号”
|
月票
|
15元
|
1、依据北京市物价局“京价(收)字【2001】008号”,执行时间:2001年2月1日。
2、本市居民凭身份证、常住本市的外地人员凭相关部门开具的证明,每月月末四天内购买月票。
|
交通路线
©2025 Baidu
使用百度前必读
|
百科协议
|
隐私政策
|
百度百科合作平台
|
京ICP证03017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