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电影《湮灭》(《Annihilation》)?

参考: Annihilation [图片] 娜塔莉·波特曼化身生物学家,与科考队前往神秘地带与不明力量作斗争。电影由《机械姬》导演亚历克斯·加兰执导,…
关注者
4,257
被浏览
4,317,258

536 个回答

咦,没人说说从Dr. Ventress爆体出来的那个能量团吗?它是9年前两个数学爱好者Daniel White和Paul Nylander才构造出来的一个三维分形结构,叫做曼德尔球( Mandelbulb )。因为三维中没有与复数相对应的数系( 赋范可除代数 ),所以不能在三维中简单第推广我们熟知的二维分形结构:曼德博集合( Mandelbrot set

曼德博集合

它定义为所有不使原点在迭代 f_c(z)=z^2+c 下发散的复数 c 的集合。

2009年之前在三维中的推广都是简单粗暴地直接使用复数在四维中的推广:四元数,然后取出超平面,比如quaternion Julia set(二维情况下,曼德博集合是Julia set的特例):

Quaternionic Julia set

但是这个和曼德博集合比起来,还不是那么的美观,结构还不那么丰富。

于是White和Nylander首先定义 \mathbb{R}^3 中向量 \textbf{v}=\langle x,y,z\rangle n 次幂:

\textbf{v}^n=r^n\langle\sin(n\theta)\cos(n\phi),\sin(n\theta)\sin(n\phi)),\cos(n\theta)\rangle

其中:

r=\sqrt{x^2+y^2+z^2} \theta=\arctan\left(y/x\right) \theta=\arctan\left(\sqrt{x^2+y^2}/z\right)

然后曼德尔球定义为 \mathbb{R}^3 中所有向量 \textbf{c} 的集合, \textbf{c} 使得原点在迭代 \textbf{v}\mapsto\textbf{v}^n+\textbf{c} 下不发散。当 n>3 时,此集合就会出现分叶状的分形结构;一般图像渲染选取 n=8 ,大概长成花椰菜的样子:

曼德尔球

是不是和电影里挺像的~

电影中,这个分形结构除了《湮灭》里用过,只在大白里的虫洞和奇异博士中出现过:

大白
奇异博士

更多曼德尔球的图集见Daniel White的 主页


PS: 能量团形式的外星人,结尾由外星人拟态出的男女结合,诡异的神态,令人窒息的绝望感,都和20年前的电影《宇航员的妻子》非常相似呀,隐含义都是外星人要殖民成功了~

有部分剧透。

老实说我有些失望啊……失望原因有两点,一是对宣传的理解出了偏差,导致观影前以《降临》为参照;二是作为原著党,不由自主将电影与原著对比。

先说第一点。《湮灭》和《降临》的原著都是获奖作品,《湮灭》原著是2015年星云奖最佳长篇;《降临》原著《你一生的故事》是2000年星云奖最佳中篇;两部作品都被认为很难影视化;主角都是女性学者,因为主观客观原因受官方派遣勘察未知事物;电影都是用文艺片手法拍科幻片——如果不太好理解,请以同期上映的《头号玩家》作为参照;都是中级制作成本,有电影咖参演:《湮灭》有一个奥斯卡影后和一个刚从独立片转入商业大制作演技很有保证的男演员,《降临》有一个快加入奥斯卡怨妇组的女演员(划掉)、一个能够兼顾独立片和商业大制作演技很有保证的男演员和一个不知名影帝;《降临》的成本——如果公开数据没错的话——比《湮灭》高七百万美元,卡司也比《湮灭》略胜一筹。

对比调度、构图、剪辑、摄影、视效、美术风格等等,《降临》胜出不止一星半点。也就说,论导演功力,《降临》明显在《湮灭》之上。毕竟丹尼斯-维伦纽瓦是少数能够打破科幻片类型桎梏的导演,被视为拥有大师潜质。《降临》多采用广角镜头,画面对观众形成极大压迫感。比如主角第一次见到外星飞船“贝壳”矗立于天地之间,经过之前铺垫,观众第一次见到外星飞船全貌,震撼自不必多言。

而《湮灭》主角第一次见到闪晃,按理说是“未知事物”第一次非常重要的亮相。然而闪晃只是主角和局长对话的背景板,观众看到的是一大片反射光线的巨型肥皂泡。之后五人组进入X区域,这一过程也显得轻描淡写,缺乏逐渐接近未知事物的恐惧和压迫感——请参考《降临》描述主角第一次进入贝壳的过程。《湮灭》把恐惧感留给进入X区域后。

令我不解的是《湮灭》视效,具有明显的CG感。当然,科幻电影很少不使用CG,但能把CG用的如此出戏还真是少见。第一次产生这一感觉是主角在南境局,无论主角和局长的对话场景,还是主角与勘探队员结识聊天场景,都给人强烈的绿幕感。第二次产生这一感觉则是灯塔外景,水晶树美则美矣,但依然有浓浓的CG感。至于最后复制人与主角大型尬舞现场,我都想把视效人员拖出去活埋了——太CG太出戏啦!!

除了视效运用的违和,《湮灭》的内景和外景美术风格有强烈的割裂感。内景戏——无论是X区域内外——都偏向写实风格。

X区域内废弃房屋的内景

但一到外景,就成柔光迷幻风。

房屋外景

我知道对于美术风格的割裂,观众可以找出很多理由。但我也要指出,这种割裂即使在科幻/奇幻电影中也是极少见的,所以我印象很深。顺带一提,《降临》拿到了奥斯卡最佳艺术指导提名。总之,以《降临》与《湮灭》的差距看,似乎不止七百万美元的成本啊....

第二个令我失望之处是改编。先声明,我看过原著,但并非原著原教旨主义者。只要电影自身世界观自洽,随便怎么改编都行。我在豆瓣看到有原著党批评电影完全改变女主角人设——包括去除亚裔血统、性格变得普通、增加出轨剧情——以及完全改变原著世界观,因此破口大骂进而怒打一星,这完全没有必要。《银翼杀手》对《机器人会梦见电子羊吗?》进行大刀阔斧面目全非的改编,《头号玩家》仅保留《玩家一号》的人物和剧情框架,观众也不在意忠实原著与否。

我失望的是——本以为能看到一部偏向克苏鲁氛围的电影。原著曾被评论为“非常爱手艺”,渲染未知恐惧。你知道,带有克苏鲁元素的电影(比如《迷雾》和《战栗黑洞》)本来就极少——很多人认为是“克苏鲁”的电影,其实并不是,我将在下面说(吐)明(槽)——以爱手艺小说改编的电影更是少得可怜,而且绝大部分是质量堪忧的B级恐怖片。

原著的风格极为压抑,虽然渲染离奇之事,但又掩于迷雾中。因此,当最后高潮来临——看到爬行者的真面目——读者压抑已久的感情才有更蓬勃的爆发。而电影则将所有危险摆到明面上。第一个惊吓点:物理学家被变异鳄鱼拖进屋,被拖走的一瞬我的心脏的确停跳一拍,但当鳄鱼显露真身,我感到...失望。

变异熊是全片小高潮,电影主创对变异熊的造型设计颇为得意。他们的确用了心。放几张设计图:

变异熊的头部设计结合了熊和猩猩头骨,还有人类牙齿(电影中被舌头遮盖)。当电影出现面对镜头的头部特写,影院观众都痛苦的在座位上扭动起来,仿佛下一秒变异熊将咬到自己身上。这是全片最恐怖的时刻。

问题是,它太直白了。原著中,主角夜晚被怪兽追赶,与怪兽近在咫尺,感受到怪兽喷出的气息,但始终没有看到怪兽的真面目。小说中地上的人皮、地下塔活动的文字、动物惊恐的眼神...这些隐晦的恐惧被更直白的表现替代。换言之,电影对恐怖的表现是标准的jump scare,与普通科幻惊悚片没有区别。

此处插播吐槽。之前我就发现,国内一些人对克苏鲁的理解仅限于意象:看到触手就是克苏鲁,看到人鱼就是深潜者(我被部分《水形物语》的评论气得吐血),看到色彩就是星之彩。拜托,抛开文本整体而单就意象说事,是盲人摸象的耍流氓。每当看到有人把电影/小说生拉硬扯往克苏鲁上靠,我就又好气又好笑。《湮灭》原著没有采用克苏鲁设定,而是借用克苏鲁的氛围渲染。电影更直白到如此地步,连氛围渲染都没了,克苏鲁个毛线啊!!(“毛线”是我室友的口头禅。

浙江文艺出版社已经把《克苏鲁神话》出到第二卷,其中包含最重要的两部中篇《印斯茅斯的阴影》和《疯狂山脉》,大家买来看看,提高一下姿势水平行不?

电影结尾是最让我困惑的地方。我很喜欢小说结尾:女主角确认了丈夫对自己的爱,打开心防,前往另一处小岛追寻丈夫的足迹。这里涉及小说的暗线:主角是内向封闭的人,一心投入研究,连丈夫也无法进入她的内心。随着她在X区域的探索,她的内心情感也获得成长。但电影表现主角情感封闭难度很大,所以采用更直接的方式:出轨。这对主角的形象构成贬低,也招致部分原著党的不满。

影片对夫妻感情有不少涉及,表现也很直白。而感情问题的解决方式是什么呢?两个复制人拥抱——影片结尾暗示主角也是复制人——结束。何??就这么简单粗暴????这不是解决问题,而是直接丢到一边,“干脆我们两个复制人重新来过”,得得。

局长湮灭后的大型迷幻现场,让我想起《太空漫游 2001》、《超体》、《奇异博士》,貌似科幻/奇幻电影都得来这么一出,我觉得不能在此时来一发LSD实在太遗憾了。

至于主角和复制人的尬舞....我不知道说什么好...

“主角是复制人”可以解释结尾的bug。主角将手雷塞到复制人手里后夺门而逃,复制人应该复制她的动作也追出门外。但复制人只是握着手雷等待爆炸。鉴于整个事件是由唯一幸存者主角说出,真假未知,这一行为bug也解释得通。

总之,慢悠悠的科幻文艺片不代表高分。我对豆瓣的幻想类型片评分总有异议,比如《头号玩家》分数偏高,《水形物语》分数偏低。但是看完《湮灭》再看一眼豆瓣分数,我居然觉得这个分数刚刚好...相比小说,电影的确落了下乘。同志们,请看看原著三部曲,它的确不算“好看”——我的意思是,它不是《玩家一号》那种青少年爽文——但拥有丰富的内容和意象。熬过第二部的过渡,第三部的设定填坑非常精彩。快去看看吧看看吧看看吧~~~~~

PS:

勘察队员的阵亡顺序按照演员咖位大小排列,咖位越小死得越早,于是我猜对了队员阵亡顺序....

陀螺一直很想拍《疯狂山脉》,但前几年连续几部电影票房不理想,考虑到《疯狂山脉》邀请汤姆-克鲁斯担任主演、超过1亿美元制作成本,这个项目最终停摆,而且停摆了很多年。最近他与福斯探照灯签署长期协议(他将福斯探照灯称为“真正的家”),而且福斯探照灯成立了一个专攻科幻、奇幻、恐怖类型片的品牌。突然之间粉丝们又看到希望,咆哮着:“快把《疯狂山脉》吐出来!!”不到五千万成本能拍出《降临》,同样成本拍《疯狂山脉》也不是没可能嘛。

——那么《黑暗正义联盟》是没指望了哦活活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