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夢龍《情史類略》以「情」為主題,蒐集周代至明代八百多篇文言短篇,重新輯錄並分成二十四類,除〈龍子猶序〉與〈詹詹外史序〉之外,每類有類末評,有些篇章更有篇末評;觀其「體例」、「屬性」、「內涵」皆有其特出之處,絕非馮氏其他作品或其情論之附庸。
本文第一部分以「編輯意識」為題,歸納歷代圖書分類方法與要點,分析《情史》體例於圖書分類上的繼承與新意,提出內部分類所體現的價值新判,較明顯的有「以並列子類揭示『貞在情真』」、「以並列母類彰顯『私情化公』」、「以多個母類標明『貴賤等同』」及「以單獨立類肯定『男女皆情』」四種,再基於同一體例,比較《豔異編》與《情史》作為文言小說匯編在「分類出版」之異同,見《情史》積極的編輯意識,使其在當代博物類書中脫穎而出。第二部分以「博物思想」為題,整理先秦至晚明「博物」觀念之演變,由晚明「學者之言」與「圖書目錄與書籍題名」知當時「博物」與「格物」的觀念已相互融攝,進一步分析晚明博物類書有「傳知」、「好奇」兩種出版特性,討論《情史》除前述兩種出版特性,更受到「博物思想」之影響,呈現「知識體之保存」、「子類屬性之廣」與「基於情之博物」三種編輯樣態。第三部分以「情理觀念」為題,整理宋代理學到明代心學「格物致知」的內涵演變,將《情史》中「情」觀建構整理後分為「本體」、「生成」與「實踐」三種,最後結合晚明「言情」思潮,探討《情史》中「情」的價值與意義在於「有情無情」、「真情」及「情理欲的相互關係」三處,最後將《情史》與馮夢龍其他「情」著作比較,討論《山歌》、「三言」與《情史》,分別因立意與文體關係,呈現不同的情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