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一个北大数学天才韦东奕偶然走红网络,从数学竞赛取得第一保送北大,到如今留校任教,甚至到他打白开水吃馒头,很多人从他身上看到了一个天才的所有特质。韦东奕确实未来可能是某一领域的领军人物,其实我们中国人一直也不缺韦东奕这样的人才,在数理化领域,各种竞赛,各种奖项中都能斩落头角。尤其是数学上,不管是顶尖比赛,还是普通的学生似乎都比欧美等发达国家要强出一截。


只要看看各种比赛,获奖者中的中国人面孔就一目了然了。在2020年第61届国际数学奥林匹克(IMO)上,中国队获得团体第一名。而且获得个人总分前3名,在金牌总数、每一题上的总得分都是第一,并且团体总分领先第二名30分。在这一顶尖数学比赛上,中国人一向是一骑绝尘。在普通教育上,也时常听说一个国内数学成绩平平的孩子,到了国外数学就能吊打整个学校了。类似的新闻总是让我们沾沾自喜,似乎国内教育水平很高。不过有个问题却难以回避,为什么我们的数学成绩很好,但是无论是在数学上,还是科学上都极少有顶尖学者呢?


在数学大师的培养上,似乎国内就不太成功,比如说我们耳熟能详的数学顶尖人物陈省身、丘成桐、陶哲轩、恽之玮,要么是外籍华人,要么就是后来加入外籍取得了不小的成绩。数学是科学的基础,我们在各种数学比赛上取得的金牌,似乎没有给其他基础学科带来多大的优势,在各个科学领域依然是国外学者在把持,难以看到国内科学家的身影。国内的大牛只是跟在国外大牛后面吃点剩下的,在国内就可以呼风唤雨了,然而放到国际上根本不够看。那么这种“叫好不叫座”的问题出在哪呢?


其实,也许我们的数学成绩根本不是所想象中的,秒杀欧美学生,甚至远不如人家的水平高。比如美国队的国际数学竞赛也常拿第一,当然里面有很多亚洲面孔,甚至是华裔,然而作为一个移民国家,这些所谓的华裔就是纯正的美国人。部门不能把欧美人就想当然地认为是白人。欧美学校有一个大问题是两极分化严重,他们的精英学生和普通学生看起来就像是两个物种,而我们的教育则是大众化教育,并不刻意去培养精英学生(现在情形已经开始学欧美了),所以,当我们普通学生到了一堆欧美学渣那里,还是很突出的,也造成了前面所说的不伦不类的新闻。


其次,一些所谓的奥林匹克竞赛和真正的数学研究,科学研究还是有很大差距的。答题的技巧可以训练,但是对科学的热爱和钻研的能力却是训练不出来的。等到做研究的时候,才发现数学竞赛的成绩其实是“虚假”的,而真正做研究时,这些“奇技淫巧”并没什么用。传统数学和科研强国法国和德国似乎在数学竞赛上成绩一般,然而主要原因却是他们对这种比赛并没有什么兴趣,能够在这种比赛上获奖,也不意味着能进巴黎高师这类顶尖学校,所以很多顶尖学生并不会参加。


还有就是导向问题,有什么样的鼓励,就出什么样的成绩,国内很多学校的科研方向都朝着短平快的方向,什么好发论文,就研究什么,吃力不讨好的内容是没有人去的。打个比方,而像偏微分方程这样既重要又容易上手的方向,就出现了人满为患的局面,研究难度大,综合性强的方向就做的人少,浮躁的科研态度,怎么能出现大师呢。所以,归根到底,我们的差距还是很大的,更可怕的是浮躁和功利的心。前几天看到衡水中学一个学生的演讲,他的学习目的就是为了将来“拱城里的白菜”,换言之就是为了找城市里的女孩。这也是很多人的心声,为了钱和异性,什么坐十年冷板凳,醉心科学研究,谁愿意呢。

欢迎关注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