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韵菲
      
    
     
     
      ,女,上海音乐学院
     
     
      中国古代音乐史
     
     
      硕士、
     
     
      乐律学
     
     
      博士,中央音乐学院
     
     
      中国传统音乐
     
     
      博士后,上海音乐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
     
     
      浦江
     
     
      学者
     
     
      ,哈佛大学访问学者。
     
    
    
     
     
    
    
     
     
      Ø
     
     
     
      研究方向
     
     
     
    
    
     
      
       中国古代音乐史、乐律学、古谱学
      
      
       、传统音乐
      
     
    
    
     
      
      
     
    
    
     
     
      
       Ø
      
      
      
       主持项目
      
      
      
     
    
    
     
      
       
        
         中央音乐学院科研资助计划基础项目(
        
        2014)
       
      
     
    
    
     
      
       
        
         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第
        
        56批面上一等资助项目(2014)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
        
        2014)
       
      
     
    
    
     
      
       
        
         上海市高校青年教师培养资助计划(
        
        2016)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艺术学一般项目(
        
        2017)
       
      
     
    
    
     
      
       
        
         上海音乐学院
        
        
         “双馨双成”高水平师资培养计划项目(2017)
        
       
      
     
    
    
     
      
       
        
         国家留学基金委艺术类人才特别培养项目(
        
        2018)
       
      
     
    
    
     
      
       
        
         上海市浦江人才计划项目(
        
        2020)
       
      
     
    
    
     
      
       
        上海音乐学院
       
       
        译著专项科研项目
       
       
        
         (
        
        2022)
       
      
     
    
    
     
      
       
       
      
     
    
    
     
     
      
       
        Ø
       
       
       
        学术发现
       
       
       
      
     
    
    
     
      
       
        
         纵观柳琴发展的历史可知,其经历了民间说唱和地方戏曲伴奏乐器、
        
        
         独奏乐器
        
        
         、
        
        
         民族管弦乐队合奏乐器
        
        
         的角色跃迁过程。
        
       
      
     
    
    
     
      
       
        
         ——《论柳琴的角色变迁》(《交响》
        
        
         2005
        
        
         年第
        
        
         1期
        
        
         )
        
       
      
     
    
    
     
      
       
        
        
       
      
     
    
    
     
      
       
        
         “左右抑按”“临时移柱”古今
        
        
         筝调
        
        
         转调手法,分别侧重于同主音、同宫音转调,其
        
        
         
          印证了
         
         
          “调系”与“均系”并存
         
        
        
         的中国传统宫调理论。
        
       
      
     
    
    
     
      
       
        
         ——《燕乐二十八调在筝调上的应用
        
        
         ——对中国宫调理论
        
        
         “
        
        
         
          两个系统
         
         
          ”的印证
         
        
        
         》(上海音乐学院硕士学位论文,
        
        
         2006
        
        
         年
        
        
         6月
        
        
         )
        
       
      
     
    
    
     
      
       
        
         ——
        
        
         
          《唐代筝是如何
         
         
          “临时移柱应二十八调”的?》
         
        
        
         (
        
        
         
          《中国音乐》
         
         2009年第1期
        
        
         )
        
       
      
     
    
    
     
      
       
        
        
       
      
     
    
    
     
      
       
        
         日本学者
        
        
         林谦三
        
        
         先生对《仁智要录》
        
        
         平调与盘涉调声名
        
        
         的改动,是有意为之,其揭示了
        
        
         
          日本
         
         
          “律”的形成逻辑——中国羽调基础上的“以羽为宫”
         
        
        
         。
        
       
      
     
    
    
     
      
       
        
         ——《
        
        
         
          林谦三为何改动
         
         <仁智要录>平调、盘涉调的声名?
        
        
         》(《黄钟》
        
        
         2009
        
        
         年第
        
        
         1期
        
        
         )
        
       
      
     
    
    
     
      
       
        
        
       
      
     
    
    
     
      
       
        
         陈应时先生或纠正前人的谬说误判,或阐发新的学术观点,或引入巧妙的研究思路,为推动乐律学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
        
        
         
          《探微
         
         
          辨证
         
         
          创见
         
         
          ——陈应时教授的乐律学研究》
         
        
        
         (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
         
         2009年第2期
        
        
         )
        
       
      
     
    
    
     
      
       
        
        
       
      
     
    
    
     
      
       
        
         
          南宋《遏云要诀》所载的
         
         
          “尾声总十二拍”的节拍总数,以及“第一句四拍、第二句五拍、第三句三拍”的节拍分布规律,正合于《曲律》《顾误录》《南曲九宫正始》《新定九宫大成南词宫谱》《粟庐曲谱》等后世曲学文献的记载。这一“不踰之法”否定了明代之前中国音乐无定量节拍的观点。
         
        
       
      
     
    
    
     
      
       
        
         ——《
        
        
         对明代之前无定量节拍的一个否定
        
        
         ——基于南宋
        
        
         <遏云要诀>尾声与后世曲学文献的记载
        
        
         》(《星海音乐学院学报》,
        
        
         2010
        
        
         年第
        
        
         4期
        
        
         )
        
       
      
     
    
    
     
      
       
        
        
       
      
     
    
    
     
      
       
        
         
          葛铭在其《古今声律定宫》一书中,既有对他人著述的摘录,也有自己的论述。《葛铭对
         
         
          “旋宫转调”概念之求解与索考》一文,错解了葛铭的摘录与论述,并得出了《中国音乐词典》“误释”辞条“旋宫转调”等不当结论。
         
        
       
      
     
    
    
     
      
       
        
         ——《评<
        
        
         葛
        
        
         
          铭对
         
         
          “旋宫转调”概念之求解与索考>》(《中国音乐学》2
         
        
        
         011
        
        
         
          年第
         
         
          3期)
         
        
       
      
     
    
    
     
      
       
        
        
       
      
     
    
    
     
      
       
        
         
          南宋赚曲为
         
         
          “四片”结构,且“片位”可考。南宋《遏云要诀》“入赚,头一字当一拍,第一片三拍,后仿此。出赚,三拍出声,巾斗又三拍煞”赚曲节拍法则可修复。
         
        
       
      
     
    
    
     
      
       
        
         ——
        
        
         《
        
        
         <愿成双·赚>谱研究——基于南宋<遏云要诀>与后世曲谱等文献的记载
        
        
         》(上海音乐学院博士学位论文,
        
        
         2013
        
    
        
         年
        
        
         6月
        
        
         )
        
       
      
     
    
    
     
      
       
        
         ——《
        
        
         <愿成双·赚>谱研究》
        
        
         (
        
        
         
          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
         
         2021年10月
        
        
         出
        
        
         版
        
        
         )
        
       
      
     
    
    
     
      
       
        
        
       
      
     
    
    
     
      
       
        
         《事林广记》记载的《愿成双》谱与《宫调结声正讹》等文献表明,诸宫调的宫调保有其在中国传统宫调理论体系中的乐律学本义,并且,诸宫调的宫调及其辖曲安排与唐宋大曲之间有传承关系,诸宫调的宫调亦符合宋元时期燕乐二十八调的选用规律。
        
       
      
     
    
    
     
      
       
        
         ——
        
        
         《也谈诸宫调的宫调》
        
        
         (
        
        
         
          《音乐研究》
         
         2014年第4期
        
        
         ;
        
        
         
          《启迪与传承
         
         
          ——
         
        
        
         袁静芳学生论文集
        
        
         》入选论文,刘勇主编
        
        
         ,
        
        
         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
        
        
         2016
        
        
         年
        
        
         4
        
        
         月出版)
        
       
      
     
    
    
     
      
       
        
        
       
      
     
    
    
     
      
       
        
         宋代俗字谱
        
        
         
          为骨干音记谱法,
         
         
          “
         
        
        
         一字一音
        
        
         ”
        
        
         外在特征鲜明
        
        
         ,但其内在含义并
        
        
         非
        
        
         “
        
        
         一唱字配唱一音符
        
        
         ”“
        
        
         每一唱字时值皆为一拍
        
        
         ”那么简单,尚有“明拍”“暗拍”之分
        
        
         。
        
       
      
     
    
    
     
      
       
        
         ——
        
        
         《宋代俗字谱
        
        
         “一字一音”
        
        
         
          记谱法研究
         
         
          ——从外在特征到内在含义的解读
         
        
        
         (上、下)
        
        
         》
        
        
         (
        
        
         
          《音乐艺术》
         
         2015年第2、3期
        
        
         )
        
       
      
     
    
    
     
      
       
        
        
       
      
     
    
    
     
      
       
        
         《宋代
        
        
         
          唱赚
         
         <愿成双>谱新译》
        
        
         尚有完善
        
        
         的空间
        
        
         ,宜
        
        
         补充
        
        
         探讨的
        
        
         问题有
        
        
         赵如兰与
        
        
         张世彬等
        
        
         学者
        
        
         的研究成果
        
        
         、
        
        
         元明刻本
        
        
         及其
        
        
         校勘
        
        
         
          、
         
         
          “官拍
         
        
        
         ”“
        
        
         巾斗
        
        
         ”“
        
        
         中
        
        
         ”
        
        
         等
        
        
         术语
        
        
         的
        
        
         含义
        
        
         
          、
         
         
          “片
         
        
        
         ”
        
        
         结构
        
        
         的划分
        
        
         、《遏云要诀
        
        
         》
        
        
         节拍
        
        
         法则
        
        
         
          的运用、
         
         
          “一字一音
         
        
        
         ”
        
        
         词曲
        
        
         组合
        
        
         规律的
        
        
         遵循
        
        
         等
        
        
         。
        
       
      
     
    
    
     
      
       
        
         ——《<宋代唱赚《愿成双》谱新译>刍议》(《中国音乐学》2
        
        
         015
        
        
         
          年第
         
         
          3期)
         
        
       
      
     
    
    
     
      
       
        
        
       
      
     
    
    
     
      
       
        
         “官拍”研究,肇始于晚清,横跨民国,延续至今,时间
        
        
         跨度长达百年之久,
        
        
         
          可提炼出
         
         
          “大曲法曲纯用节拍”(郑文焯)、“昆腔正板重打节拍”(童斐、任二北、蔡桢、冒鹤亭、丘琼荪、吉联抗、刘明澜)、 “规定有常方整节拍”(张振涛、杨善武)、“韵断出句对句节拍”(洛地)、“公认主要节拍法则”(张林)等学说。“官拍”为“均等节拍”之说,则是新进之解。
         
        
       
      
     
    
    
     
      
       
        
         ——
        
        
         
          《为
         
         
          “官拍”进一解》
         
        
        
         (
        
        
         
          《音乐研究》
         
         2015年第4期
        
        
         )
        
       
      
     
    
    
     
      
       
        
        
       
      
     
    
    
     
      
       
        
         胡登跳先生对唐曲的编配,以叶栋译谱、非拉弦类乐器、音韵协调为创作基础。
        
       
      
     
    
    
     
      
       
        
         ——
        
        
         
          《胡登跳唐曲编配初探
         
         
          ——兼以<敦煌曲谱·又慢曲子西江月>为例》
         
        
        
         (
        
        
         《胡登跳研究文集》
        
        
         入选论文,
        
        
         王建明、张文禄、吴强编
        
        
         ,
        
        
         
          上海音乐出版社,
         
         2015年11月
        
        
         出
        
        
         版
        
        
         )
        
       
      
     
    
    
     
      
       
        
        
       
      
     
    
    
     
      
       
        
         
          南宋【双胜子急】的
         
         
          “巾斗”句式,可向前追溯至唐之俗语“斤斗”。南宋【双胜子急】的 “巾斗”句式,在汲古阁初印本《绣刻演剧十本》【双胜子】【双声子】中得以传承。南宋【双胜子急】与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西安鼓乐【扑灯蛾】实为异名同曲,其可从二者急曲属性的重合,以及旋法、旋律、乐句落音、调式主音、乐曲反复的重合中得以印证。
         
        
       
      
     
    
    
     
      
       
        
         ——
        
        
         《南宋【双胜子急】音乐的传承》
        
        
         (
        
        
         
          《中国音乐学》
         
         2016年第3期
        
        
         ;
        
        
         
          《理念
         
         
          ·视角·方法:中国音乐文化史研究》
         
        
        
         入选
        
        
         论文
        
        
         ,项阳主编,文化艺术出版社,
        
        
         2017年7月出版
        
        
         )
        
       
      
     
    
    
     
      
       
        
        
       
      
     
    
    
     
      
       
        
         
          清代叶堂《纳书楹曲谱》及其后世传谱《粟庐曲谱》《振飞曲谱》《昆曲汤显祖
         
         
          “临川四梦”全集》【双声子】皆为两组“巾斗”句式,而非汤显祖遵循的南宋古制中的四组“巾斗”句式。
         
        
        
         昆曲是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
        
        
         
          ,从遗产保护的角度来看,
         
         
          “复古式”的改动值得努力实现。
         
        
       
      
     
    
    
     
      
       
        
         ——《叶派昆曲【双声子】“巾斗”句式的缺失与复原》(中国与东亚古谱学研讨会学术专题报告,上海音乐学院,
        
        
         2016
        
        
         年
        
        
         4
        
        
         月
        
        
         17
        
        
         日)
        
       
      
     
    
    
     
      
       
        
        
       
      
     
    
    
     
      
       
        
         袁静芳曲牌研究中的元素思维、排列思维、并集思维、交集思维等
        
        
         思维
        
        
         特征显著
        
        
         ,由其可进一步提炼出民族民间器乐、乐种学、佛教与道教音乐等传统音乐的曲牌研究范式。
        
       
      
     
    
    
     
      
       
        
         ——《
        
        
         袁静芳曲牌研究思维的研究》(《音乐艺术》
        
        
         2016
        
        
         年第
        
        
         4期
        
        
         )
        
       
      
     
    
    
     
      
       
        
        
       
      
     
    
    
     
      
       
        
         
          以曲谱自身为依据,可证【狮子序】为集曲,因其套取内的乐句采集关系客观存在,这也消除了一个隐藏百余年的研究盲区。另外,此发现补证了《南曲九宫正始》【三犯狮子序】
         
         
          “按元谱”说为确的观点,也为夏承焘
         
        
        
         、吴
        
        
         熊
        
        
         和
        
        
         《读
        
        
         词常识》
        
        
         “
        
        
         集曲之相犯不是宫调相犯,而是句法重复
        
        
         ”之说提供了一个印证案例。
        
       
      
     
    
    
     
      
       
        
         ——
        
        
         《南宋【狮子序】集曲属性考证》
        
        
         (
        
        
         
          《音乐文化研究》
         
         2018年第1期
        
        
         )
        
       
      
     
    
    
     
      
       
        
        
       
      
     
    
    
     
      
       
        
         清工尺曲谱【十二雕栏】所集的【双声子】渊源于南宋俗字谱【双胜子急】。
        
       
      
     
    
    
     
      
       
        
         ——《清工尺谱【十二雕栏】与南宋俗字谱【双胜子急】集曲关系研究》(《东亚乐律学新探》选录论文,喻辉主编,苏州大学出版社,
        
        
         2020
        
        
         年
        
        
         9月
        
        
         出版)
        
       
      
     
    
    
     
      
       
        
        
       
      
     
    
    
     
      
       
        
         杨荫浏先生的字调研究根植于音韵实践,其对勒维思(
        
        
         John Hazedel Levis
        
        
         )字调研究的批评是客观的。
        
       
      
     
    
    
     
      
       
        
         ——
        
        
         
          《从
         
         
          “中国字调迷”错解中国字调看杨荫浏先生的字调研究》
         
        
        
         (
        
        
         
          《山高水长
         
         
          ——杨荫浏先生诞辰120周年纪念文集》
         
        
        
         选录论文,
        
        
         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与文献馆编
        
        
         ,
        
        
         
          文化艺术出版社,
         
         2021年4月
        
        
         出
        
        
         版
        
        
         )
        
       
      
     
    
    
     
      
       
        
        
       
      
     
    
    
     
     
      
       
        
         Ø
        
        
        
         获奖情况
        
        
        
       
      
     
    
    
     
      
       
        
         
          第八届全国高校学生中国音乐史论文
         
         
          “徐小平奖”
         
         
          
           博士组一等奖(
          
          2014)
         
        
       
      
     
    
    
     
      
       
        
         
          
           上海市第十三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论文类一等奖(
          
          2016)
         
        
       
      
     
    
    
     
      
       
        
         
          
           上海音乐学院贺绿汀基金奖特别奖(
          
          2016)
         
        
       
      
     
    
    
     
      
       
        
         
          
           上海市教学成果奖一等奖(
          
          2017)
         
        
       
      
     
    
    
     
      
       
        
         
          
           上海市第十四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论文类二等奖(
          
          2018)
         
        
       
      
     
    
    
     
      
       
        
         
          
           上海音乐学院贺绿汀基金奖特别奖(
          
          2018)
         
        
       
      
     
    
    
     
      
       
        
         
         
        
       
      
     
    
    
     
     
      
       
        
         
          Ø
         
         
         
          荣誉称号
         
         
         
        
       
      
     
    
    
     
      
       
        
         
          
           2
          
          
           019
          
          
           年度
          
          
           上海市教育系统巾帼建功标兵
          
         
        
       
      
     
    
    
     
      
       
        
         
          
          
         
        
       
      
     
    
    
     
     
      
       
        
         
          
           Ø
          
          
          
           联系方式
          
          
          
         
        
       
      
     
    
    
     
      
       
        
         
          
           
            [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