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兴沈氏”的根源在德清
来源: 发布日期:2019-01-10 浏览次数:
1月7日,由德清沈氏宗亲联席会主办的首届吴兴沈氏金鹅文化讲座在县图书馆报告厅精彩开讲。沈氏人口在全国占有较大的比重,是中国人口最多的第49位姓氏。而浙江省是我国沈氏第一大省,约占全国沈氏人口的三分之一。具体到德清县,沈氏在我县也是第一大姓,全县现有沈氏人口5.3万多,占全县户籍总人口的12%以上。那么,在历史上德清沈氏始祖是谁?吴兴沈氏根源地在什么地方呢?记者通过走访有关专家和文史研究者获得了答案。
德清沈氏始祖是沈戎
“有史料记载,德清沈氏源于西周文王第十子季载,季载受封于沈子国(今河南平舆北),后被蔡所灭,沈子国遗民就以‘沈’为姓。”今年72岁的德清三中退休教师沈群先说:季载后裔中出了个沈戎,在东汉建武中(公元56~57),沈戎说降了势力强大的盗贼尹良,光武帝刘秀嘉奖册封沈戎为“海昏侯”。沈戎辞而不受,携带家眷迁居会稽乌程县余不乡(今德清)定居。县博物馆研究员对已有的史料和史迹重新进行了梳理和实地调查,考证了沈戎故宅在阜溪街道龙山村方安自然村(今皇觉寺遗址),2006年公布为第二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沈戎是在东汉永平元年(公元58年)去世的,埋葬在余不乡的金鹅山(今德清高铁站东侧)。”我县文史研究者吴克俭说:关于沈戎的迁居与墓葬地,有众多史料都有记载。在南朝沈麟士(公元419~503年,“吴兴沈氏”后裔,南朝教育家)所撰的《金鹅山沈氏世德碑记》中,对沈戎的迁居有较为翔实的记述。在明朝《明一统志·卷四十》中记载:“金鹅山,在德清县西五里,后汉述善侯沈戎葬其上。有金鹅飞集,三鸣而去。其后沈氏通显。童谣曰:金鹅鸣,沈氏兴,代代出公卿。”同样的情况,在万历《湖州府志》中也有记载,明朝宋雷撰的《西吴里语·四卷》以及雍正《浙江通志·卷二百三十七》都有类似的记载。由此断定,沈戎成为德清沈氏始祖。
“吴兴沈氏”源于德清
沈戎迁居德清以后,子孙繁衍、辉映后世。在东汉时期,沈戎后裔就已人才辈出,成为了江南的豪族。沈戎育有三子:长子沈酆,官至零陵太守,他又生有四子,并都在朝为官。次子沈浒,官至安平相,他的十二世孙沈林子为刘宋名将;沈约就是沈林子之孙,官至尚书左仆射,后迁尚书令,领太子少傅。三子沈景,官至河间相,为官以强能之称,《后汉书》记载了他的生平事迹,刘宋吏部尚书沈演之、太尉沈庆之等都是他的后人。“吴兴沈氏”涌现出了许多才智超群、流芳百世、名重一时的杰出人物。尤其是在南北朝时期,除了一批文臣武将,还有沈氏皇后三人、驸马五人。因此,武康县(今德清县)自然成为了沈氏的核心。道光《武康县志》卷十三“爵秩”中记载沈姓人物就有117人,以至于民间有“满朝文武半朝康”之说,指的主要是武康县(今德清县)沈氏一族。
南朝宋元嘉三年(426年),沈戎的后裔都在朝和各地为官,且都拥有各自的府第,故沈戎的后裔沈怀文(409~462年)、沈演之(397~449年)、沈庆之(386~465年)等联名,向朝庭表请将始祖沈戎的故宅舍为寺院;宋文帝特赐寺名“怀德”。怀德寺在北宋英宗治平二年(1065年),又改名为皇觉寺。在雍正《浙江通志·卷二百二十九》、《湖州府志》有记载。
“吴兴沈氏”的兴旺发达,不断地向周边扩迁。沈氏一族不仅遍布了杭嘉湖平原的各地,而且还扩展到了浙江、江苏、江西、上海、福建等省市的许多地方。由此,“吴兴沈氏”从东汉至隋朝,诞生了“吴兴堂”的总堂号,各地也先后成立了“金鹅堂”、“怀德堂”、“梦溪堂”、“八咏堂”、“承志堂”等五十个分堂号。到了明清时期,“吴兴沈氏”后裔以“吴兴竹墩沈氏”、“萧山长巷沈氏”为代表的新生代枝繁叶茂、名声鹊起。从唐朝至明朝,“吴兴沈氏”的精英翘楚,已不断有人向海外发展。
县政协文史委研究者费卫民告诉记者:沈戎去世后的一千九百年以来,“德清沈氏”真是人丁兴旺。在《史记》至《清史稿》这“二十五史”中,仅德清县沈氏子孙见史者就有47人(占全县历史上见史者的63.5%)。《德清县志》中所列的《历代进士表》收录的221人中,沈氏进士为49人,占22%以上。
记者王福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