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府诗集》是北宋文学家
郭茂倩
编撰的上古至唐、五代的乐府诗歌总集,成书于北宋时期。全书共一百卷,以辑录汉魏至唐的乐府诗为主。根据音乐性质的不同,所集作品分为郊庙歌辞、燕射歌辞、鼓吹曲辞、横吹曲辞、相和歌辞、清商曲辞、舞曲歌辞、琴曲歌辞、杂曲歌辞、近代曲辞、杂歌谣辞、新乐府辞等十二大类。每一类有总序,每一曲有题解,对乐曲的起源、性质、演唱配器等均有详尽说明。其中还保存了不少已失传著作的内容。
[1]
[2]
《乐府诗集》是继《
诗经
》之后总括中国古代乐府歌辞的诗歌总集,是现存收集乐府歌辞最完备的一部。其以解题征引浩博、援据精审而为学术界所重视,对文学史和音乐史的研究均有重要参考价值。
[2]
[3]
《乐府诗集》的收录范围上自
陶唐氏
、
尧舜
时期歌谣,下至五代,主要辑录汉魏到唐、五代的乐府歌辞兼及先秦至唐末的歌谣,共五千二百九十首。全书设十二大类,共一百卷。其中:
郊庙歌辞十二卷,为第一卷至第十二卷。汉至五代,用于朝廷举行的祭祀大典。
燕射歌辞三卷,为第十三卷至第十五卷。汉魏皆取周诗《
鹿鸣
》,自晋
荀勖
始自造诗,至隋,用于朝宴、飨射。
鼓吹曲辞五卷,为第十六卷至第二十卷。初为军乐,后一度与俗乐结合,汉以后又转为雅乐,用于朝会、田猎、道路、游行等场合,用短箫铙鼓等乐器伴奏。集中所录汉《铙歌》,有多首西汉民歌的上乘之作。
横吹曲辞五卷,为第二十一卷至第二十五卷。传自西域,西汉
李延年
更造新声。初也称鼓吹,后定有鼓有角者为横吹,用为军旅马上之乐,至东汉专用于赏赐有功边将。汉曲多已不存。集中所收《
梁鼓角横吹曲
》,由
北朝
传来,保留了不少北方民族的优秀民歌。
相和歌辞十八卷,为第二十六卷至第四十三卷。汉世街陌讴谣,初为徒歌,后渐有丝竹相和伴奏入乐,“丝竹更相和,执节者歌”,为
汉乐府
之大宗。集中大量收录历代拟作。
清商曲辞八卷,为第四十四卷至第五十一卷。其始即相和三调(平调、
清调
、瑟调),皆汉魏旧曲。形成于中原而又传于江南,主要是江南吴歌、荆楚西声等民歌。
舞曲歌辞五卷,为第五十二卷至第五十六卷。汉至隋,为配合舞乐的歌。包括用于郊庙朝飨的雅舞,用于宴会游乐的杂舞。
琴曲歌辞四卷,为第五十七卷至第六十卷。唐虞至隋唐,合于琴曲的歌,有
五曲
、九引、十二操等。
杂曲歌辞十八卷,为第六十一卷至第七十八卷。汉至唐,未配乐或乐调难明的歌辞,题材杂广,“或心志之所存,或情思之所感,或宴游欢乐之所发,或忧愁愤怨之所兴,或叙离别悲伤之怀,或言征战行役之苦,或缘于佛老,或出自夷虏,兼收备载”。
近代曲辞四卷,为第七十九卷至第八十二卷为近代曲辞。隋唐两代杂曲,皆为文人作品。
杂歌谣辞七卷,为第八十三卷至第八十九卷。唐虞至隋唐的
徒歌
、谣、
谶
及谚语等。
新乐府辞十一卷,为第九十卷至第一百卷。唐代新歌,辞实乐府而未配乐,或寓意古题,刺美人事,或即事名篇,不复倚傍。
十二大类之下,又分若干小类。如《横吹曲辞》又分汉横吹曲、梁鼓角横吹曲等类;《
相和歌辞
》又分为相和六引、相和曲、吟叹曲、平调曲、清调曲、瑟调曲、楚调曲和大曲等类;《
清商曲辞
》中又分为吴声歌与西曲歌等类。大类、小类皆有解题,引述前人著作,间阐己见,以明曲调源流。小类下以歌曲题分列,每曲先列古辞或较早的无名氏之作,继列后人拟作及类似之曲,拟作按时代先后排序,曲前也时有解释该曲来源的解题。
[1]
[1] 本书编委会. 中国学术名著提要 宋辽金元编[M].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19:375-377.
[2] 斗南主编. 国学知识全知道[M]. 北京: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18:562.
[3] 陈伯海,李定广编著. 唐诗学书系 唐诗总集纂要 上[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16:135-143.
[4] (宋)郭茂倩编撰;聂世美,仓阳卿校点. 乐府诗集[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16:前言.
[5] (宋)郭茂倩编撰;聂世美,仓阳卿校点. 乐府诗集[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16:目录页.
[6] 崔钟雷主编. 中外名著导读[M]. 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 2013:24-25.
[7] 王美春著. 古今名作品鉴[M]. 北京:九州出版社, 2019:110-116.
[8] 王义杰编著. 中外名著导读[M]. 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 2006:65-67.
[9] 刘洪仁著. 古代文史名著提要[M]. 成都:巴蜀书社, 2008:19-20.
[10] 陈伯海,朱易安编撰;陈伯海书系主编;朱易安,查清华副主编. 唐诗学书系 2 唐诗书目总录 上[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15:39-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