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大必考!搞懂符号学的重点,一定要看这篇文章

川大必考!搞懂符号学的重点,一定要看这篇文章

符号学一直是川大新传学硕必考,也是让许多同学头痛的科目,可能在考研之前听都没听过“符号学”,考研第一次接触这门深奥的学科,想学却不知从何学起。有的同学一边焦虑怎么学,一边迟迟不开工。课没听,书没看,背的时候一头雾水,觉得符号学就是“不说人话”。这篇推文正是急同学之所急,忧同学之所忧,帮助大家整理好了符号学干货,大家拿着就可以背。


01、 近三年川大符号学考情分析



从近三年的题目和分值梳理可以发现,符号学每年考察分值都较大,名词解释、简答、论述题都可能会考到。而定位具体的知识点时,也能发现基本符号学的知识考查基本覆盖全书,以《符号学:原理与推演》上篇原理考查较多,但也有题目考查到下篇推演部分,比如对于符号消费、标出性理论的考察,艺术符号学、叙述学的内容暂未考到。许多题目还要求同学们在掌握符号学知识的基础上,结合广告的内容去思考作答,进一步提高了题目难度和考察同学们活学活用知识的能力。


02、 学习符号学秘籍


好教材领进门

学习符号学基础知识,主要给大家推荐两本教材,一本是赵毅衡老师的《符号学:原理与推演》,另一本是《趣味符号学》。


《趣味符号学》不算严格意义上的教材,是赵毅衡老师为没有符号学基础的读者写的普及读物,用符号学的理论视角,评论了100个小故事,让大家在浅故事中get具有深度的符号学理论,没有符号学基础的同学花上一周翻看理解完这本书也能收获颇丰。


《符号学:原理与推演》在符号学教材界地位很高,堪称符号学“圣经”,任何一个想要学习符号学深度钻研符号学的同学都绕不开这本书。虽然当下时间紧张,但也希望要考符号学的同学把这本书再安排看一看,一共十八章,一天一章,十八天就能看完。大家在阅读过程中感到困难,主要是两个原因。一是进入了一门新的学科话语中,满书的符号、符号化、意义让人读起来确实感到陌生,有点不知所云。但一定要耐下心来阅读,千万不要浮躁。二是心理上自我设障,很多同学对于符号学的心态是“不明觉厉”,觉得这是个陌生、艰深的学科,掌握要费大力气,必须要系统学习,态度很好,但缺少行动。对于这类同学,建议就是“少想点,翻开书,读起来”,书里穿插许多案例能够把符号学知识讲得清楚明白,大可不必觉得符号学太厉害,学不懂,学不会。


不容忽视的秘籍——《符号学-传媒学词典》

《符号学-传媒学词典》是同学们考研过程中不容错过的秘籍。这本书由赵毅衡及其弟子胡易容编撰,这是一本综合性的工具书。作者编撰此书的初衷是为了加深学界交流沟通,对于考研鹅来说,这也是一本纯纯干货的书,书中有400余条目,基本覆盖符号学、传播学必须掌握的名词,可以配合《符号学:原理与推演》一书一起使用,哪个专业名词不懂就查哪里。在理解完知识点后也能直接拿起来进行背诵记忆。


本着促进学友交流符号学,四川大学符号学-传媒学研究所对这本书的电子版进行了分享。大家在公众号“符号与传媒”后台“更多知识”一栏就可以获得,可以打印出来好好使用。


检验符号学学习成果的终极标准——会举例了吗?

给大家介绍秘籍,并不是要求同学们只在背书下苦功夫,掌握符号学更重要的还是活学活用。而检验的一大重要标准就是——举例子。《符号学:原理与推演》一书中以大量文学文本、生活现象为例,旨在用例子把理论给大家讲透。同学们在学习符号学的过程中,也不妨自己在理解了符号学知识之后结合新闻学、传播学的一些现象举一举例,看自己对知识是否真正做到了活学活用。


换位思考——从出题人角度把握符号学考察

前面讲消化教材、背词典都是让大家做好输入,很多同学可能也觉得符号学的水很深,摸不清考察的深度与方向,大家不妨换位思考,从出题人的角度来把握符号学考察。


我们大胆揣测一下为什么川大新传学硕年年必考符号学,主要是有以下几点原因:第一是近三年来川大采取合卷考察,符号学、传播学、新闻学等专业采取一套卷,要遴选出符号学专业人才定然要在试卷中考察符号学。第二是考察同学们的学习能力,无论是新闻学、传播学,还是广告学等,其对知识的把握都不应该仅仅停留在自己的学科,而是要融会贯通,所以要求非符号学专业同学也掌握符号学知识是老师对大家的能力提出了更高期待。


从试卷题目看来,出题者看重大家的符号学基础,符号的构成、符号过程、符号表意、符号修辞、符号学家都是大家学习符号学必须掌握的,对于这些基础知识大家一定要好好记忆。而理据性、标出性、符号消费等的考察是能力的进阶,对于此类题目,大家依然是要在掌握好基础知识之后灵活运用。


03、 这些名词解释请安排好好背诵

最后,给大家总结了符号学必背核心名词解释合集,纯纯干货,希望大家好好背诵~


符号

符号是被认为携带意义的感知。意义必须用符号才能表达,符号的用途是表达意义,反过来说,没有意义可以不用符号表达,也没有不表达意义的符号。意义就是一个符号可以被另外的符号解释的潜力,解释就是意义的实现。意义必用符号才能解释,符号用来解释意义。反过来,没有意义可以不用符号解释,也没有不解释意义的符号。


空符号

空符号是符号表意的重要形式之一。作为符号载体的感知,可以不是物质,而是物质的缺失:空白、黑暗、寂静、无语、无嗅、无味、无表情、拒绝答复等等。缺失能够被感知,而且经常携带着重要意义。这种符号被西比奥克称为“零符号”,韦世林教授称之为“空符号”。


符号化

符号化,即把感知解释成携带意义,是人对付经验的基本方式:无意义的经验让人恐惧,而符号化能赋予感知以意义。只要符号化,哪怕看起来完全没有意义的,也可能被解释出意义。艾柯认为符号化起始三步:一是思维主题确定某物“有某功能”;二是归类为“用于什么目的”;三是由此命名为“叫做什么”。物必须在人的解释中获得意义,一旦这种解释出现,符号化就开始,物就不在留于“前符号状态”中。任何符号解释都有个人与社会两个方面,符号化的过程是个人意识与文化规范交互影响的结果。


去符号化

去符号化,或称“物化”,与“符号化”(意义的生成与增加)相反的变化,即让符号载体失去意指能力,降解为使用物。当符号-事物携带的意义缩小,到一定程度后,不能再作为符号存在。完全归于物的例子比较极端。我们更多见到的“去符号化”,是不同程度的符号意义缩小。去符号化的过程其实质是表意性与使用性的消长,在历史文物上最明显:许多文物在古代是实用物,但是年代久远使它带上越来越多的符号意义。一旦成为历史文物,使用性渐趋于零,而意义越来越多,两个趋势正成反比。


片面化

符号载体必须能被感知,但是被感知的只是物的某个或某些品质。让物的过多品质进入携带意义的感知,反而成为表意的累赘:“被感知”并不能使符号回归物自身,恰恰相反,符号因为要携带意义,迫使接受者对物的感知“片面化”,以形成意义的“简写式”。片面化是符号化之必须,无关品质可以甚至必须忽视,不然解释效率太低。符号在传送与解释的过程中片面化,最后只剩下与意义相关的品质,这是感知成为符号载体的保证。


信号

信号是一种特殊的不完整符号;它是一个有符号载体的意义发送;它不要求解释,却要求接受者以行动反应。信号传送的流程如下:发送者/意图意义——符号载体/信息意义——接收者/解释意义——反应。信号处于符号的门槛:信号要求接收者立即做出反应,而不必也不允许作可能产生歧义的解释。信号不是没有接收者,只是信号不需要接收者解释,只求他反应。生物界的符号活动,是比较基本的信号—反应模式,应当说是符号活动的底线。


潜在符号

潜在符号,是作为符号被生产出来的人工制品(纯符号),因为各种原因没有完成传送,没有被接收,没有完成符号传达过程但是它们依然是符号,原因是它们是人类作为符号制造出来的:符号发送者明确地给它们以意义,只是没有够及接收者。皮尔斯说:“只有被解释成符号,才是符号。”但潜在符号是例外,甚至可以说,被接收而实现了可能携带者的意义的符号是少数:有很多符号未能被解释成符号,却无法说它们不是符号,因为它们除了携带意义没有别的用处。实际上,大量人工制造的“符号品”(例如纸币、录像、书籍)除了表达意义没有其他用途。这些制品如果没有被发行流通,就只能是潜在符号。


自我符号

当符号的发送者与接收者是同一个主体,此种符号常被称为“自体感受”符号。不少学者如米德、西比奥克,认为自我实际上可能分成不同的“我”,尤其是主我(I)与宾我(me)。主我是自我意识,宾我可以是他人或社会对我的期待或评价,也可以是自我思索的对象:现在之我,过去之我,未来之我三者之间,显然现在之我是主我:任何思想、判断、推理、想象、感悟等心智活动,实际上都是两个自我之间的协调,而不是纯然的“自我意志”。自我符号不纯粹是我个人的表意活动,也是一个文化过程:我通过被符号解释对象化的我,来理解我自己。


任意性

索绪尔把符号与意义的这种连接关系称为“任意性”,他说“任意性是语言符号本质的第一原则”。在索绪尔看来,符号的能指与所指的关系既是社会习俗所规定的(武断的),又无需理据的(任意的),任意兼武断,就是说符号与其意义的结合方式不可也不必论证。索绪尔提出的任意性原则是任何符号普适的,他说“将要建立的符号学的对象”是以符号任意性为基础的全体系统:任意性原则不仅支配语言,而且支配所有符号系统。符号是“不透明”的,自身不能导向意义,必须依靠约定俗成来确定意义。


理据性

理据性是符号学的最基本概念。指符号与对象之间非任意武断的连系。索绪尔把“任意武断性”的反面称为“理据性”,他坚持认为符号与意义之间没有理据。皮尔斯没有用理据性这个术语,他的理论体系却立足于理据性。皮尔斯的符号学一开始就不以语言为符号范式,于是符号与其对象之间的关系,就显示出各种“本有的”连接。皮尔斯认为,根据与对象的关系,符号可以分成是那种:象似符号、指示符号、规约符号,前两种是有理据性的符号。


系统性

结构主义的核心问题,不是“结构”,而是“系统”。系统是各成分关联构成一个整体,而不是各成分的简单累积:系统大于成分之和,也就是说,一旦进入系统,组分除了自己的功能,还获得了“系统功能”。系统性是符号任意性原则最重要的逻辑延伸,是任意性原则的必然后果,是看来散乱的符号单元之所以能表达明确意义的关键。索绪尔预感到“符号学的主要着眼点,是立足于符号的任意性基础上的整个系统集团”。这个观点成了整个结构主义大潮的出发点。


共时性

共时性问题,是索绪尔为语言学发展作出的重大贡献索绪尔之前的语言学,主要在语言的演变上下功夫,而索绪尔的系统观,注重的是一个系统内部各种元素之间的关系,因此要求从一个“共时角度”来观察,系统才能运作:系统各元素之间,不是历时性关系,而是在某个时刻共存的关系。符号学讨论的共时,不是指符号文本的空间(非时间)展开方式,而是解释者看待这个系统的角度,对于一个系统的研究,可以有共时与历时的两种侧重:一部交响乐,一顿晚餐,哪怕不是严格的“共时发生”(空间并存),也可以是共时系统,即可以当做一个系统给予解释。共时性并不否认历时性,当共时结构被特别关注时,历史就比较容易被忽视。对共时性的不满,直接导致了结构主义被冲破成为后结构主义。


噪音

噪音是符号的感知中对解释意义无用的成分。符号意义的发送与解释,不可避免是一种片面化,被片面化排除到表意之外的感知,就是噪音。噪音部分可被感知,但常常不被内化为“解释”:我们读书时,会尽量忽视别人乱涂的不相关词句;我们看电影时,会尽量不顾及起身临时遮住视线的观众。人在符号化过程中,不自觉的贯穿了目的论,为了求解目的而把经验丰富性抽干了。世界并不是纯然目的化的符号世界,符号化是有意排除符号源“噪音”的过程。


像似符号

像似符号,是皮尔斯根据符号与其对象之间的关系区分的三种符号之一,另两种是指示符号与规约符号。像似符号指向对象靠的是“像似性”:“一个符号代替另一个东西,因为与之相似”。任何感知都有作用于感官的形状,因此任何感知都可以找出与另一物的像似之处,也就是说任何感知都是个潜在的像似符号。从具体到抽象,像似性幅度可以很宽。皮尔斯还将像似性细分为三级:形象式像似、图表示像似、比喻式像似。


指示符号

指示符号是“以指示性,是符号因为某种关系——尤其是因果、邻接、部分与整体等关系——而能与对象相互提示,让接收者能够想起对象”,指使符号的作用就是把解释者的注意力引到对象上。指示符号具有三个特征:第一,它与其对象没有像似性;第二,它指示个别物、单元或单元的单个集合,或单个的连续统一;第三,通过武断的强制而注意到对象。从心理学上看,指示依赖于时空上的接近联想,而不依赖于相似联想或智力活动。指示符号有一个相当重要的公用,就是给对象的组合以一定的秩序,使对象也跟着组合成序列。当我们使用一个代词(例如“这个”),实际上调动了整套代词的系统,用一环带出了整个系列,因为把对象放到一定的关系中加以指示。


规约符号

规约符号,是与对象之间没有理据性连接的符号,也就是索绪尔所说的“任意/武断”符号。规约性也就是社会文化的约定俗成。皮尔斯认为相当多的符号是有理据的(像似性或指示性),只是一部分符号没有理据性,发送者和解释者都需要靠社会规约来形成符号与意义的关系。但皮尔斯也承认,任何符号与对象的联系,最后还是需要社会约定,也就是说:规约性是大多数符号多少必定要有的品质,否则无法保证符号表意的效率,而理据性只是一部分符号具有的程度不同的品质。


意指三分式

皮尔斯把符号的可感知部分,称为“再现体”,相当于索绪尔所说的能指,但是索绪尔的能指,在皮尔斯那里分成了两个部分:“符号所代替的,是对象”,而“符号引发的思想”,称为符号的“解释项”。皮尔斯的三分方式,不仅是比索绪尔理论多了一元,更主要是引出了符号表意展开延续的潜力:“对象”比较固定,几乎在符号的文本意义中就确定了,不太依据解释而变动,而解释项完全依靠接收者的解释努力,这样就把符号表意的重点放到了接收这一端,这就为符号学的许多难题提供了钥匙。


解释项

符号表意的第三要素,即“解释项”的提出,是皮尔斯的重大贡献。皮尔斯再三强调:正是因为符号有解释项,任何符号必须有接收者。解释项是意义,但是它必须是一个新的符号,因为任何意义必须用符号才能再现。因此,解释项是“指涉同一对象的另一个表现形式”。也就是说,解释项要用另一个符号才能表达;而这个新的符号表意又会产生另一个解释项,如此绵延以至无穷,因此我们永远无法穷尽一个符号的意义。


索绪尔

索绪尔,瑞典语言学家,符号学的创始人之一。索绪尔认为,词语或任何符号,由可以感知的能指与所指两个部分构成。这两者的结合是“任意的”,约定俗成没有理由可言。索绪尔认为对语言可以有两种不同的研究方向:一是历时的,着重于发展;一是共时的,展现为一个共存的结构。从索绪尔开始,出现了共时结构研究的新方向。共时观点最后也导致结构主义对历史的忽视。索绪尔指出,语言学应当归属于一门范围更大的学科——符号学。语言是人类最大的符号体系,因此他认为语言学为整个符号学提供了基本模式。这个观念在符号学的发展过程中起了重大作用,但也导致很多局限,当今符号学已经越出了语言学模式。


无限衍义

皮尔斯认为:符号“面对另一个人,也就是说,在这个人心中创造一个相应的,或进一步发展的符号”。他的意思是,在接收者心里,每个解释项都可以变成一个新的再现体,构成无尽头的一系列相继的解释项。由此,他给符号一个悖论式定义:“解释项变成一个新的符号,以至无穷,符号就是我们为了了解别的东西才了解的东西”。这样一来,符号过程,定义上不可能终结,因为解释符号的符号依然需要另一个符号来解释。符号的意义本身就是无限衍义的过程,没有衍义就无法讨论意义,解释意义本身就是衍义,因此,符号学本质上是动力性的。


试推法

皮尔斯提出解释符号意义的普遍性方法是“试推法”。他认为形式逻辑的归纳法与推理法很难解决特号的释义问题。归纳法从各种符号本出发,以取得一个整体的解释,归纳的结果是“实际”如何;推理法从一般规律或整体理解出发,用此说明具体问题,推理的结果是“应当”如何。皮尔斯指出这两种都是“单向科学思维”。符号的解释无法使用这样的思维方式,符号的解释是对一个假定的试验,试推法的结果是“或许”如何。皮尔斯认为试推与归纳、演绎不同,是一种“双向”思考方式,目的是增加我们“猜对”(即给出一个“有效”意义解读)的可能性,而无法做到肯定猜对。


艾柯

艾柯,意大利符号学家,著名的公共知识分子。代表作有《开放的作品》、《不存在的结构》、《符号学原理》等。艾柯的符号学理论影响深远。他在符号的意指作用和交流作用,在结构主义和行为主义之间坚持多元主义立场。当代符号学学科的建立和符号学思想的发展与艾柯提出的一般符号学理论密切相关。艾柯追求“符号学的科学化”,所以他的符号学理论是从传统的语义分析开始的,他提倡“综合主义”,认为语义分析问题应当越出语言范畴而诉诸文化语境。所以,艾柯的符号学理论也常被学界称为“历史符号学”或“文化逻辑学”。


类型符

皮尔斯把符号分成三种:质符、单符、型符。质符大致相当于现在说的“符号载体”,是符号感知,后两者是符号表意的不同相位;单符是符号的每次出现,又称“个别符”;型符是指向概念的符号,又称“类型符”。皮尔斯认为所有的常规符号都是型符。他的意思是,符号的意义必然指向一个类型,一个集合:“它不是一个单独的对象,而是一个普遍的类型”。他又说:“作为一个符号,型符也必须在一个存在的东西里具体出现。但是,具体化的过程不影响符号的特征”。


通感

“通感”是不同渠道相互比较形成跨越渠道的像似符号。通感符号的发送与感知接受,落到两个不同感官渠道中,莫里斯称之为“感觉间现象”。各种渠道之间,哪怕能造成感应或比拟,也很难表现出来,通感实际上不是两个渠道的直接比附,而是用语言写出两个渠道之间感觉的比较,因此通感往往被视为一种特殊的写作比喻,一种修辞格。


伴随文本

伴随文本是符号学文本分析的重要概念。符号文本的解释依靠文本与文化的关系,接收者在接收时看到某些记号,这些记号有时候在文本内,有时候却在文本外,是符号文本发送者一道发送的附加因素,可以称作伴随文本。在解释中,不仅文本本身有意义,文本所携带的大量附加因素也有意义,甚至可能比文本有更多的意义。所有的符号文本都是文本与伴随文本的结合体,文本是一个浸透了社会文化因素的复杂构造。在相当程度上,伴随文本决定了文本的解释方式,这些成分伴随着符号文本,隐藏于文本之后,文本之外或文本边缘,却积极参与文本意义的构成,严重地影响意义解释。要理解符号的意义机制,必须明白伴随文本的作用。


副文本

副文本是伴随文本的一种,有人译成“类文本”。副文本是完全显露在文本表现层上的框架因素,甚至可以比文本更加醒目,对符号文本的接收起重大作用,如标题、作者名、题词、注解等。过于热衷于副文本因素,可能让人放弃独立的个人解读评判。


型文本

型文本是伴随文本的一种,它指明文本所从属的文本集群,即文化规定的文本“归类”方式,例如与其他一批文本同一个创作者、同一个演出者、同一个时代、同一个派别、同一个题材、同一风格类别、用同一种媒介、同一次得奖、前后得同一个奖等等。最明显的型文本范畴是体裁。型文本可能是伴随文本中最重要的,因为它是一个文本与文化的主要连接方式。一般认为文学艺术才有体裁,其实所有的符号文本都落在一定体裁之内,体裁是文化程式化的媒介,体裁不仅把媒介进一步固定到模式之中,而且是表意与解释的最基本程式,采用某个体裁就决定了最基本的表意和解释方式。


前文本

前文本指一个文本生成时,所受到的文化中先前的所有文本的影响。这个概念与一般理解的“文本兼性”相近,称之为前文本,是因为此种影响,必然在这个符号文本产生之前。狭义的前文本比较明显:文本中的各种引文、典故、戏仿、剽窃、暗示等;广义的前文本,包括这个文本产生之前的全部文化史。因此,前文本是文本生成时受到的全部文化语境的压力,是文本生成之前的所有文化文本组成的网络。


链文本

链文本是伴随文本的一种。接收者解释某文本时,主动或被动地与某些文本“链接”起来一同接收的其他文本,例如延伸文本、参考文本、注释说明、网络链接等,链文本在网络上体现最为具体。许多人的网上阅读就是从一篇“链接”到另一篇。链文本与型文本的最大不同是,型文本是在生产时意识到的“同型”文本集群,而链文本是在符号文本被接收同时的延续行为,一道接收的不一定是同类型文本,某个符号文本的接收变成一批文本的集体接收。


先后文本

先/后文本是伴随文本中非常特殊的一类。两个文本之间超出一般文本间性的特殊关系,例如仿作、续集、后传。再例如电影经常改编自小说,戏剧大多有剧本作为其先文本。在符号表意中,一个文本不仅受制于先出文本,也不得不受制于后出文本,例如法官作初审判决不得不考虑复审会不会被推翻;例如下属建言献策,不得不考虑上司能否接受变成决策。


文本

符号很少会单独出现,一般总是与其他符号形成组合,如果这样的符号组成一个“合一的表意单元”,就可以称为“文本”。在符号学中,文本一词的意义可以相差很大。最窄的意义,与中文的“文本”相近,指的是文字文本。比较宽的定义,是指任何文化产品,包括印刷的、写作的、编辑出来的文化产品,从手稿档案,到唱片,绘画、乐谱、电影、化学公式等人工符号构成的文本,符号学中往往使用宽定义。


文本间性

文本间性是由法国符号学家克里斯台娃提出的当代符号学重要概念。她认为:“任何文本的构成都仿佛是一些引文的拼接,任何文本都是对另一个文本的吸收和转换。互文性概念占据了互主体性概念的位置。诗性语言至少是作为双重语言被阅读的。”用“互文性”来描述文本间涉的问题,不仅显示出了写作活动内部多元文化、多元话语相互交织的事实,而且也呈现出了写作的深广性及其丰富而又复杂的文化内蕴和社会历史内涵。互文性理论以形式分析为切入点,最终扩展到整个文学传统和文化影响的视域之内,即一个从文本的互文性到主体的互文性,再到文化的互文性的逻辑模式。互文性理论注重将外在的影响和力量文本化,一切语境无论是政治的、历史的,或社会的、心理的,都变成了互文本、自足文本观念也随之被打破。


伴随文本执着

伴随文本执着又称“伴随文本偏执”,是指伴随文本有可能喧宾夺主,甚至接管了符号接收者的解释努力。解释过于依靠伴随文本。我们往往忘了文本本身。拿看电视剧来举例,如果热衷于副文本,我们就会过分关注注意版本,喜欢旧片。过分热衷于型文本,我们就会凡是言情剧武侠剧必看;过分热衷前文本,就会对戏仿与戏说特别感兴趣……这些做法是当代文化生活的常见现象。实际上,当代文化产业就是按大众的这些伴随文本偏执来编制的。


比喻

符号修辞学术语,Metaphor这个词在西文中有双义,中文翻译中没有固定对应的词。为了区分,本词典建议把广义的metaphor称为“”比喻”(也就是把所有修辞格都看成一种比喻),而把修辞格之一的metaphor称为“隐喻”。比喻不仅是最常见的修辞格,而且很多人认为所有的修辞格根本上说就是比喻的各种变体,修辞学就是广义的比喻研究。


象征

象征是一种特殊的符号,理据性积累使部分符号变成象征。象征不是一种独立的修辞格,象征是二度修辞格,是比喻理据性上升到一定程度的结果,它的基础可以是任何一种比喻。象征与被象征事物之间的联系,可以取其像似性,也可以取其邻接性,但是象征在修辞形态上,与其他比喻实际上无法区别。因此,在语言修辞中很难说象征是一种独立的修辞格。象征的“喻体”总是跨媒介的,因此象征的出发点往往是概念比喻。正因为象征不停留于比喻,靠反复使用,积累起超越一般比喻水平的富厚意义。因此象征必须有一个意义形成的过程:文化对某个比喻集体的反复使用,或是使用符号的个人有意对某个比喻进行重复,都可以达到意义积累变成象征的效果。要形成一个携带着特殊意义的象征,有三种方式:文化原型、集体使用、个人创建。如果把这三种方式结合起来,创造象征往往效率极高。


反讽

反讽是一种超越一般语言修辞格的符号修辞方式:其他修辞格基本上都是比喻的各种变体或延伸,立足于符号表达对象的异同涵接关系;反讽却是符号对象的排斥冲突;其余修辞格式让双方靠近,然后一者可以代替另一者,而反讽是取双方相反,两个完全不相容的意义被放在一个表达方式中。其他修辞格“立其诚”以疏导传达,使传达变得简易,反讽以非诚意求取超越传达的效果,使传达过程变得困难。反讽充满了表达与解释之间的张力,因此反讽最常见于哲学和艺术。


符码

在符号表意中,控制文本形成时的意义植入规则,控制解释时的意义重建的规则,都称为符码。符号传达的理想过程是:符号信息的发出者,依照符码对符号信息进行“编码”,意义就被编制入符号文本,文本就带上了意义;符号信息的接收者对符号信息进行“解码”,信息就变换成意义。文本形式分类本身可以成为符码:例如在音乐生效上,小调和慢节奏象征忧郁,独奏象征孤单。在摄影技术上,柔焦意味着浪漫。但符码远不至于形成分类,各种经验、习俗、规章等都可以成为符码即解释依据。符码并不创造意义,它们只是解释符号的规则。但是,如果能创造性地运用符码,新的意义也就出现了。符码的集合称为元语言,有时此二者同义。


元语言

元语言是符码的集合。符号常常以集团的方式起作用。讨论解释的问题,往往称为元语言问题,而不称为“符码问题”。元语言是理解任何符号文本必不可少的,任何符号表意行为,只要被当作意义传播,就都必须有相应的元语言来提供解释的符码。意义的存在条件,就是可以用另一种符号体系(例如另一种语言)解释。元语言是文本完成意义表达的关键。实际上,表意过程的各个环节,都参与构筑文本解释需要的元语言集合。可以把用于解释的元语言因素分成三类:(社会文化的)语境元语言、(解释者)的能力元语言、(文本本身的)携带元语言。这才能说明为什么同一人,几次读同一本书,每次理解会不同。


解释漩涡

如果在同一个解释者的同一次解释努力中,使用了不同的元语言集合,如果这些元语言集合同样有效,冲突意义无法一个取消另一个,此时会出现同层次元语言冲突。向解释敞开的文本,提供文本自携元语言因素,并且互换其他元语言因素。元语言因素的集合和分化,是解释行为形成的。不同的元语言集合之间的协同或冲突,发生在同一次解释中,两套元语言互不相让,同时起作用,两种意义同样有效,永远无法确定;两种解释悖论性地共存,但是并不相互取消。冲突造成的双义均合理,这就造成了解释漩涡。


克拉提鲁斯论

克拉提鲁斯论是关于符号与对象关系为“任意武断”的论说,柏拉图“对话录”中《克拉提鲁斯篇》设计了苏格拉底、克拉提鲁斯、赫墨根涅斯三人的对话场景。克拉提鲁斯认为词语与对象天然有联系,此论点被称为“克拉提鲁斯论”;有时候被称为“透明性”——从辞符可以直接看到意义。热奈特称具有理据性的诗歌语言为“模仿语”,现代符号学称之为“理据性”。热奈特认为同形词、同音词等,都有理据性,他称这些为“初代克拉提鲁斯现象”;然后他探讨了诗歌语言的“理据链接幻觉”,例如比喻、通感等,他称作“再度克拉提鲁斯现象”。他的结论是:诗歌语言的目标,就是创造“尽量多的有理据词语”。关于“克拉提鲁斯论”的复杂论辩成为意义哲学从古至今论辩的一个核心问题。


标出性

标出性这个概念是由布拉格学派的俄国学者特鲁别茨柯依在给他的朋友雅柯布森的信中提出的。对立的两项之间必然不对称,出现次数较少的一项,是“标出项”,而对立的使用较多的那一项,是“非标出项”。因此,非标出项就是正常项。关于标出性的研究,就是找出对立项不对称的规律。


标出吸引力

标出性本身具有“类似艺术的”诱惑力,是当代文化容忍度增大后的一个特色,许多文艺作品热衷于描写标出项。社会学界发现,标出项现在受到“超出正常”的关注。他们提出“非标出社会学”,认为“与其观察同性恋与女性主义积极分子群体来研究男性倾向和女性倾向,不如观察办公室职员如何用更敏感、不那么夸张、比较不太自我意识的方式表现的男性倾向于女性倾向”。因此他们提出“淡化标出与非标出的边界”,要求把注意力集中于文化的“默认项,而非特别项”。


标出项翻转

文化符号学重要命题,指对立文化范畴之间不对称带来的标出性,会随着文化发展而变化,直至对立双方地位完全互换。从一定意义上说,文化的发展,就是标出性变化的历史。(考到名词解释需要适当补充案例)


巴尔特

法国符号学家。他的作品主要有《符号学原理》、《神话学》、《流行体系:符号学与服饰符码》,巴尔特通过对各种生活符号的破译向人们证明,我们置身其中的这个世界是一个由种种符号所形成的意义世界。我们从一个符号系统到另一个符号系统不停地对这些符号进行编码和译码,而人类全部的事务渗透了这种编码行为。巴尔特对符号学的贡献既在基础理论方面,也在实际应用方面。他在理论上的最大贡献,是对符号内涵意义的分析,这是巴尔特符号学实践的根本;而他在应用上的最大成就,是对许多史上领域如服装、饮食、广告等所作的符号学分析。罗兰·巴尔特的符号学打破传统分析的藩篱与局限,对于解释各种社会、文化、艺术与政治现象提出了大胆挑战。


巴赫金

俄国著名文艺理论家。他的思想构成了苏联符号学的源头,对学界影响巨大。巴赫金对话理论其法律后结构主义“文本间性”概念。巴赫金把“对话”看作是人类基本的生存方式。巴赫金的对话理论非常重视一个概念——“未完成性”,深深地影响了当代符号学运动。对话永远是指向未来的,指向尚待完成的区域 。在小说里,作者和主人公的对话是不会完成的,正因为不可完成,突出了审美活动的“事件性”特征。作者不是创造文本而是参与文本这一事件,因此审美的意义是不断生成的,没有被任何外在因素所垄断。“未完成性”在后结构主义符号学那里与皮尔斯的“无限衍义”结合在一起,成为符号学重要原则。


鲍德里亚

让·鲍德里亚,著名符号学家,当代符号学运动的关键人物,其思想具有跨学科的世界性影响。鲍德里亚撰写了一系列分析当代社会文化现象、批判当代资本主义的著作,并最终成为享誉世界的法国知识分子。其重要的著作还包括《象征交换与死亡》、《消费社会》、《符号政治经济评判》。鲍德里亚对当代资本主义的批判建立在符号学基础上。他以符号之维发展了马克思的商品政治经济学。在《符号政治经济学批判》一书中,鲍德里亚认为,马克思所研究的商品政治经济学已经转变为符号政治经济学。换言之,马克思所关注的商品形式在当代社会语境中已经让位于符号形式。


不完整符号

意图意义、文本意义、解释意义构成了符号表意的三个环节,不完整符号就是缺失了三个环节中某一环的符号。符号学之复杂,是因为大量符号没有达到这个起码的标准,只能称为“不完整符号”。实际上,三个环节中没有一个是不可或缺的,大量符号行为实际上没有完成这三个环节,有一个甚至两个环节确实,它们已经是符号,因为它们已经携带意义。


不通

不通指符号文本,尤其是诗歌文本中无法正常索解的地方。“无意义”是诗歌中常见的现象,而“无意义”不是真正的没有意义,只是因为诗歌打破常规而使诗意难以被理解。“无意义符号”是诗歌的一种特殊符号,它更多地指向自身。在释义压力下,无意义的深层意义一定会被挖掘出来,“不通”实为诗歌的一种特殊品质,终会获得不可解之解。用法泰尔如此界定读者的阅读:“只要不通问题没有解决,他的阅读就是错误的,他的任务就还没有完成”。追溯阅读法是解决不通问题的主要途径。


符号距离

既然符号表意有一个过程才能被感知,被接收、符号的意指,就总有距离要跨越。符号距离总共分为三种:时间距离、空间距离、表意距离。符号的空间距离是指符号从发出到接收的传达过程,必然占用一定时间。空间距离是指符号表意要占用一定空间。表意距离是指符号的载体与表意对象必须有所不同,符号表现绝对不会等同于对象自身,不然就不称其为“再现”,符号就自我取消了。在自我符号表意中符号距离变形严重。


约翰·费斯克

费斯克(1939-2021)是著名大众文化学者和西方当代文化研究领域的代表人物之一。主要研究领域包括大众文化、电视研究,是美国大众文化的重要理论家与实践者。约翰·费斯克的学术成就主要在于以下几点:第一,约翰费斯克变革了大众文化的研究视角,从以往的“群众”转向了“大众”,群众是愚昧的群体的聚集,他们容易被体制奴役,而大众则是由形形色色的个人构成的,这些个人明白自己处于体制之中,但却能够对这一奴役进行抵制。第二,约翰费斯克强调大众文化消费者的主动性。大众文化并非体现支配性意识形态的文化工业产品,而是大众对于文化产品的解读过程。大众在微观政治中渐进地软化政治权力。第三,费斯克提出两种经济类型。费斯克把通俗文化的生产和流通分成两个相互联系但又相对独立的部分:“金融经济”和“文化经济”。比如电视节目作为一种文化商品,金融经济注重的是电视的交换价值,流通的是金钱;文化经济注重的是电视的使用价值,流通的是“意义、快感和社会身份”。第四,大众文化的快感理论。费斯克的快感理论宣称快感和意义的生产是从大众文化所提供的资源中进行的,文化工业所批量炮制的流行文化。在费斯克看来就是人民自己的文化,是人民颠覆和反抗资本的有力武器。在他看来,商业流行文化从本质上讲即使不是激进的,也是进步的。他的研究注重观众的能动性,强调受众在媒介文化中的积极作用。


对位阅读

对位阅读是萨义德提出的文本解读方式,他认为:“必须把文本内容与作者排除在外的内容统一起来”,作者没有写的东西,文本中被剔除的东西,并没有消失:因为“这种回避,恰恰就是帝国主义的文化政治,对作者意识形态的潜移默化,从而对文学文本造成的压力”。作者与一般读者对其中的帝国主义意识缺乏敏感,恰恰因为他们身处意识形态伴随文本的掌控而浑然不知,以为自己面对的是一个童话般纯洁的文本。“对位阅读”的自觉批判姿态,促使读者用批判家式样的阅读对文化帝国主义进行抵抗。


符号资本

符号资本是由布迪厄提出来的。符号资本是经过转化并被伪装成物质的“经济”资本形式,唯有掩盖以下事实,它才能发挥效应,这个事实是:它产生自资本的物质形式,而资本的物质性同时也是符号资本所有效应之源。符号资本是经济或物质性资本的拥有者将自己的利益伪装成一种超功利性资本的护身符。符号资本是一种信誉,是一种赋予那些已经得到足够认同的人的权力。这种权力使他们处在一个能够强化其认同的位置上。


强编码

在实用/科技的符号系统中,符码往往是强制性的,解释几乎是固定的:解码必须服从编码,忠实地还原复制编码。例如数学教师出题,编码过程就是把意义变成问卷,把答案隐藏起来,学生答题则是把问卷还原,说出教师编制问题的原意。对于这样的考试,表意与解释都是强编码。强编码的文本,符码可以像词典或电报密码本那样清楚,也可以像运动比赛规则那么条理分明,但是绝大部分符码作为意义解释工具,没有那样清晰整齐。甚至不能肯定符码如密码本那样,先于文本存在,等着接收者取来用在解释上。


弱编码

文化/艺术符号文本属于弱编码。接收者对弱编码符号文本的解释,一方面享有很大的机动余地,另一方面也苦于没有证据说明他的解释肯定正确。对文本的理解,就是开始一次新的表意:解释者只是对弱编码符号,提出一种大致自圆其说、自己满意的解释。每个文化有个“符码态度”问题。纪律严明的文化类型中,实用符号活动的编码与解码都不允许过分离谱,过分自由。而在某些文化中,严肃的秩序指示,被看成是似有若无的符号。当大部分符号活动都成为弱编码:我们有时称这种态度“潇洒”。


商品

在文化研究和符号学视野里,商品是满足消费者需求的符号化的物品,但对其符号结构有不同的看法。鲍德里亚将商品的价值分为客观价值和符号价值。商品在其客观功能领域以及外延领域之中是占有不可替代地位的,然而在内涵领域里,它便只有符号价值,就变成可以多多少少被随心所欲地替换的了。在鲍德里亚看来,在消费社会里,商品更多的是“物品/符号或物品/象征的链接”。赵毅衡从符号学角度进一步区分了商品作为“物-符号”的三个层面:一、有其使用功能,取决于物质条件;二、是符号表意功能,如品牌、格调、时尚、风味,这是社会型的表意价值;三、是艺术表意功能,如美观、色彩的配合,与体态的结合。这三者结合在一个商品之中。


语境论

语境,就是符号的使用环境,有的符号学家称为“情景”。在决定符号意义的各种因素中,语境可能是最重要的。语境实际上分成两个大类;第一种是符号内的(符号文本自带的)“内部”语境,也就是副文本符号文本的伴随信息。它们与符号形态有很大关系,但是又不是符号本身,而是符号传达的方式,例如商品包装之豪华,书籍装帧等。这些并不是符号组成的部分,而是发送者有意布置的伴随信息,即符号表意的伴随文本,这些对意义会有重要影响。符号的接受语境,是符号外部的语境。这些外部语境因素的汇合,经常被称为“语义场”,或“场合语境”。它们直接影响到解释,许多论者做过分类,但至今没有一个学界基本上能同意的权威分类。符号文本已经发出,“文本内语境”,就很难自由延伸;而接收语境,实际上没有边界,每一次解释行为可能落入新的语境。语境随着解释而无穷变化,使符号文本无限衍义枝蔓分叉,意义播散更加复杂。


蒙太奇

蒙太奇,一种符号文本的组合方式,最早是建筑学术语,被延伸到电影艺术中,后逐渐在视觉艺术等衍生领域被广为运用。爱森斯坦等苏联电影艺术家把蒙太奇发展成一种镜头组合的理论:蒙太奇一般包括画面剪辑和画面合成两方面。画面剪辑:由许多画面或图样并列或叠化而成的一个统一图画作品;画面合成:制作这种组合方式的艺术活过程,在电影领域,蒙太奇就是根据影片所要表达的内容,和观众的心理顺序,将一部影片分别拍摄成许多镜头,然后再按照原定的构思组接起来。


商品化

商品化,即非商品(产品或其他物品)转变为商品的过程,其定义取决于商品的内涵,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把商品化定义为将包含了无差别人类劳动的产品通过市场交易转换成具有交换价值的商品的过程。而在文化分析和传媒符号学领域里,商品化是指在产品通过广告灯市场营销手段,获得符号表意功能的过程。(在答名词解释的时候可以适当地增加例子哦)


实用意义

符号是用来传送意义的,其中大部分是实用意义。符号的价值从定义上无法量化。但符号的“实用意义”可以比较,可以作社会学的调查统计度量,在当代甚至经常可以用货币度量。符号量化不是自今日始,它是人对意义本身的一种解释方式。例如礼物作为人际关系的符号,已经有几千年历史,是人类文化向来就有的意义实践。符号实用意义的货币化估价,是当代消费文化的重要特征之一:如果不能给品牌标价,即给商品定下超越实际价值的价格,品牌就不称其为品牌,商品的价值就沦为物的价值。


矢符

矢符是指意义解释带有方向性符号。能指分节,不仅分割所指,而且经常指出所指分解的方向。因为能指的形式,所指出现正负(例如南北球)、上下(例如经纬度方向)、向度(例如昼夜)、分区(例如时钟、经纬度、戏票分区)、源流方向(例如声音气味)、展开方向(例如叙述的故事头尾)、动势方向(例如舞蹈)、对比方向(例如股票涨落图表)等等。此时能指的分节本身是带着方向意义的指示符号,形成意义域的方向秩序。


异化符号消费

异化符号消费主要用于分析后期现代社会的消费特征。赵毅衡认为,在当代社会里,消费的形态已经发生了改变:从过去的异化消费进展至异化符号消费。在异化消费阶段,消费者为“消费而消费”,被迫大量消费那些非满足自己“需要”的商品。与此不同,在异化符号消费阶段,人们消费的不再是商品本身,而是商品所包含的符号价值。符号消费是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的动力:通过不断的创造符号,推动社会生存和解决社会就业。异化符号消费背后潜藏的危机是;符号消费总有极限,人们总会有厌倦符号消费的时候,当“对欲望的欲望”落空时,整个社会经济就会落入危机。


九月已至,接下来的复习节奏仍然紧凑,符号学要好好学习,史论基础也要加强夯实。如果你依然感觉复习迷茫,找不准川大考试节奏,不妨加入新德益半程班,半程班A更有针对川大院校小班课,老师手把手带你分析川大考试真题。抓紧最后四个月,为梦想竭尽全力!


发布于 2022-09-05 1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