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名
- 工程力学
- 外文名
- Engineering Mechanics
- 专业代码
- 080102
- 专业层次
- 本科
- 学科门类
- 工学
- 专业类别
- 力学类
- 修业年限
- 四年
- 授予学位
- 工学学士
发展历程
培养目标
培养规格
-
学制与学位
-
人才培养基本要求
-
1.
掌握力学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
-
2.
掌握力学实验的基本技能。
-
3.
了解力学的发展历史、学科前沿和发展趋势,认识力学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与作用。
-
4.
掌握专业所需的数学、物理学等基本内容,了解土木、机械、航空航天、水利、船舶、能源、交通、化工、生物医学等相关工程领域的基础知识。
-
5.
初步掌握力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和手段,具有初步的工程实践能力,初步具备发现、提出、分析和解决与力学有关的工程技术问题的能力,特别是力学实验和数值建模计算的能力。
-
6.
具有安全意识、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理念。
-
7.
掌握必要的信息技术,能够获取、加工和应用力学及相关信息。
-
8.
掌握1门外语,具有听说读写的综合运用能力,具有一定的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流、竞争与合作能力。
-
9.
具有一定的组织管理、独立工作、人际交往和团队合作等能力,具有一定的创新意识和批判性思维,初步具备自主学习、自我发展的能力,能够适应科学技术和社会经济发展。
课程体系
总体框架
-
理论课程
-
实践课程
理论课程
-
通识类知识
-
学科基础知识
-
专业知识
实践教学
-
1.
实验课程:在工程力学学科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中必须包括一定数量的实验。
-
2.
实习:进行必要的工程技术训练【包括金工实习、与应用背景有关的专业认识实习、专业(生产)实习】。
-
3.
毕业论文(设计):须制定与毕业论文(设计)要求相适应的标准和检查保障机制,对选题、内容、学生指导、答辩等提出明确要求,保证毕业论文(设计)的工作量和难度,并为学生提供有效指导。选题须符合专业培养目标要求,一般应结合专业的工程实际问题,有明确的应用背景,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协作精神以及综合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
教学条件
教师队伍
-
师资队伍数量和结构要求
-
教师背景和水平要求
-
1.
教师应遵守《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爱国守法,敬业爱生,教书育人,严谨治学,为人师表,服务社会。
-
2.
从事工程力学本专业教学工作的教师,应具有力学或相关学科的教育背景,熟练掌握力学及相关学科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
-
3.
教师应具有足够的教学能力,能够熟练地开展课程教学,满足专业教学的需要。所有专任全职教师必须取得教师资格证书或者具备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认可的教学资质。
-
4.
教师应熟练掌握课程教学内容,积极参与教学研究、教学改革和教学建设,能够根据人才培养目标、课程教学内容,结合现代教育理念、教学技术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合理设计教学过程,做到因材施教、因势利导、注重实效。
-
5.
教师应至少承担1门本科生的学科基础课程或专业课程,指导毕业论文(设计)或专业实习等,为学生职业发展提供必要指导。
-
6.
教师应主动参与教师发展活动,积极学习先进教育教学理念和教学技术,积极改进教学方法,不断提高教学水平。
-
7.
教师应积极参与科学研究,及时了解和掌握力学及相关学科研究、发展和应用的最新进展,不断提高学术水平,将科研成果融入教学,更新教学内容。 [1]
-
教师发展环境
设备资源
-
教学设施
-
1.
具备开设力学基础实验及力学专业实验的条件。基础课程实验室的设备应满足工程力学专业的教学需要,并满足教学计划规定的学生分组实验的台套数要求。专业实验室仪器设备必须满足所开设实验的条件,并根据各专业具体情况可以有所侧重。
-
2.
实验室消防安全符合中国国家标准。照明、通风设施良好,水、电、气管道及网络走线等布局安全、合理,符合中国国家规范。
-
3.
实验室管理应规范有序,有良好的设备管理、维护和更新机制,有实验室安全卫生规定、学生实验守则,有专门的实验技术人员。
-
4.
实验教学过程管理规范,实验教学计划与大纲、实验指导书等资料齐全。实验室建设有长远建设规划和近期工作计划。既要注重专业基础实验,又要注重新方向、新技术的发展,还要结合专业特长和地方经济发展需要,建设专业实验室。
-
5.
实验室应提供开放服务,满足学生课内外学习要求,提高设备利用率。
-
信息资源
教学经费
质量保障
-
教学过程质量监控机制要求
-
毕业生跟踪反馈机制要求
-
专业的持续改进机制要求
培养模式
-
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
“三个平台,三种人才”培养模式
-
1.
在专业基础平台中,要求不同类型人才掌握的专业知识与技能的深度与广度不同。
-
2.
在综合实践平台中,要求不同类型人才掌握的专业知识与技能不同。
-
3.
在创新训练平台中.要求不同类型人才的创新形式不同。
-
4.
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及所掌握的知识,因材施教,为其提供不同的职业发展方向。
发展前景
人才需求
考研方向
就业方向
开设院校
地区
|
院校
|
|||
---|---|---|---|---|
北京
|
清华大学
|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
中国农业大学
|
北京理工大学
|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
||||
天津
|
天津大学
|
|||
上海
|
同济大学
|
上海交通大学
|
||
重庆
|
重庆交通大学
|
重庆大学
|
||
河北
|
石家庄铁道大学
|
河北工程大学
|
燕山大学
|
河北大学
|
河南
|
郑州大学
|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
|
河南工业大学
|
河南理工大学
|
河南科技大学
|
||||
山东
|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
山东科技大学
|
山东大学
|
|
山西
|
太原科技大学
|
中北大学
|
太原理工大学
|
|
安徽
|
安徽理工大学
|
|||
江西
|
南昌大学
|
|||
江苏
|
东南大学
|
河海大学
|
苏州科技大学
|
南京工业大学
|
江苏科技大学
|
江苏大学
|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
南京理工大学
|
|
中国矿业大学
|
||||
浙江
|
宁波大学
|
浙江大学
|
||
湖北
|
武汉大学
|
武汉理工大学
|
武汉科技大学
|
|
湖南
|
湖南大学
|
中南大学
|
湘潭大学
|
湖南科技大学
|
长沙理工大学
|
||||
广东
|
暨南大学
|
华南理工大学
|
||
广西
|
广西科技大学
|
|||
云南
|
昆明理工大学
|
|||
四川
|
四川大学
|
西南交通大学
|
西南科技大学
|
成都理工大学
|
陕西
|
长安大学
|
西安交通大学
|
西北工业大学
|
西安科技大学
|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
西安理工大学
|
|||
黑龙江
|
哈尔滨工业大学
|
哈尔滨工程大学
|
黑龙江科技大学
|
东北石油大学
|
哈尔滨理工大学
|
||||
吉林
|
吉林大学
|
吉林建筑大学
|
||
辽宁
|
大连理工大学
|
沈阳航空航天大学
|
大连交通大学
|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
|
辽宁大学
|
||||
内蒙
|
内蒙古工业大学
|
内蒙古科技大学
|
||
福建
|
厦门理工学院
|
|||
甘肃
|
兰州理工大学
|
兰州交通大学
|
[4]
|
©2025 Baidu
使用百度前必读
|
百科协议
|
隐私政策
|
百度百科合作平台
|
京ICP证03017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