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琴,又称洋琴、打琴、铜丝琴、扇面琴、蝙蝠琴、蝴蝶琴、百弦琴 [5] 击弦乐器 。扬琴是 中国民族乐队 中必不可少的 乐器

扬琴是中国常用的一种击弦乐器,与钢琴同宗,音色具有鲜明的特点,音量宏大, 刚柔并济;慢奏时,音色如叮咚的山泉,快奏时音色又如潺潺流水。音色明亮,犹如大珠小珠落玉盘般清脆。 表现力 极为丰富,可以独奏、合奏或为 琴书 、说唱和 戏曲伴奏 ,在民间器乐合奏和 民族乐队 中经常充当“钢琴伴奏”的角色,是一种不可缺少的主要乐器。

扬琴传入中国以来,便迅速与中国的传统音乐表现形式相融合,成为中国音乐伴奏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推动了民间说唱艺术的发展。扬琴的影响力也随着民间说唱艺术的发展被人们熟知和运用。 [2]

在两河流域文明时期,扬琴类似三角形(其名翻译为中文为“三角”),弦线跨过乐器琴体,而不是沿着琴弦,更像竖琴。在古希腊,科学家毕达哥拉斯发明了一种与扬琴有关的相关单弦乐器,其操作原理与扬琴大致相同。它只有一根弦,使用锤子或捏弦的方式即可发出声音。后来,为了增加音调及其旋律组合的数量,这种乐器开始使用四根琴弦。罗马理论家阿里斯蒂德·昆提利安(Aristide Quintilian)以赫莱卡(helicon)的名称描述了这种设计。 还一种类似扬琴的乐器,像狩猎弓一样弯曲,两端之间伸展着一种植物纤维,被称为“音乐弓”。这种乐器是非洲人、东南亚人、南美印第安人、巴西人普遍使用的乐器。中世纪初期,由于部分吉卜赛人、阿拉伯人迁徙,以及十字军东征踏上归途等多方面历史因素,具有现代外观的扬琴渗透到欧洲。随着扬琴的普及,他们的设计也开始逐步改进。当时的人们不仅改变扬琴的共鸣箱的形状和体积,还通过增加琴弦的数量提高琴弦的质量,使扬琴发出的音质更加悦耳。 古代制造扬琴的工匠将动物的肠道或肠子经过加工、处理,制成扬琴的弦线。中亚地区在7世纪末和9世纪初,用铜线作为扬琴的弦线。欧洲地区在11—12世纪之交,将金属质地的弦线用于扬琴。 扬琴在西方封建领主中非常受欢迎,当时的女性认为,扬琴是一种时尚的乐器。捷克作家巴维乐·日杰克在1461年出版的百科全书《二十艺术之书》(lat.Liber viginti artium)中描述了该乐器,并称赞扬琴发出的声音“非常甜美、和谐”。他认为,该乐器非常适合宫廷音乐和世俗音乐。 在德国的17世纪,出现了各种各样的扬琴。17世纪末期至18世纪初,德国扬琴演奏家潘塔莱昂·盖本斯特雷特发明了一种由琴键控制的扬琴,后来他本人把该乐器改名为潘塔莱昂琴。从相关图片我们可以看出,潘塔莱昂琴的外形和现在的钢琴非常相似,所以可以推测,早期的键盘弦乐器除了源自古代弦乐器还有可能源自扬琴,潘塔莱昂琴为音乐家创造钢琴提供了很多灵感,当时也出现一种以Pantaleon命名的钢琴。 [1] 选购扬琴时一个很容易被忽视的问题 .中国古曲网.2013-12-18 [引用日期2012-05-24] [2]  刘婕. 扬琴伴奏艺术分析[J]. 艺术品鉴, 2021, (29):115-116. [3]  朱婉溶. 探索扬琴起源与发展[J]. 北方音乐, 2020, (16):10-11. [4]  张锦宜. 中国扬琴传统流派比较研究[J]. 艺术品鉴, 2022, (33):185-188. [5] [音乐周刊]《音乐周刊》带你了解百弦琴——扬琴 .央视网 [引用日期2024-0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