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天然 玛尔塔·德·梅内泽斯 图片来源:现代汽车文化中心
为展览选择艺术作品并提供解说,是策展人最为人熟知的职责。
但如今,策展人成为集托管人、解释者、教育者、引导者和组织者于一身的
角色
。
用央美实验艺术学院院长邱志杰的说法,是“能力全面,要会说话、会写作、会拉赞助,口齿清晰、脑子清楚,有管理能力,不能有拖延症,任劳任怨、脾气好,甚至要会做布展工人能做的事”。
因为策展涉及的内容繁杂宽广,策展人也需要具有多元化的专业背景,“学法律、学旅游、学工商管理、学IT的……无论学什么,都是有意义的。
”邱志杰举例说明,“去年现代汽车的青年策展人评奖,两位获奖者,一位本科是生物专业,一位本科是传播专业。
所以什么背景都是合适的。
”
这两位获奖者一个叫魏颖,一个叫龙星如。
她们现在都在中央美术学院实验艺术学院开设的视觉艺术高精尖创新中心当研究员。
Hyundai Blue Prize2018“创意能量”获奖者魏颖、Hyndai席副会长郑义宣、Hyundai Blue Prize 2018“创新未来”获奖者龙星如
邱志杰说这几年不少青年策展人奖都邀请他去做评委,他可以深刻的感觉到这些年轻人的视野是非常开阔的,学习能力非常强。
但他认为反倒需要关注的是,“我们的青年策展人其实不需要太过追随国际上的话语权。
要开始自己发明。
”
“绝不是国际上有人开始讨论雇佣和劳动的问题,你也要跟着这些人去讨论雇佣和劳动的问题。
不是说一定要紧跟着国际策展的流行话语。
又比如互联网的民主神话问题,其实是互联网民粹主义神话,自媒体如何打破控制去自由表达,如何建构自下而上的生态,自组织的社群、跨性别、后人类,人机共生……等等等等。
这些话语,总是会很快地投射到国内青年策展人的笔下和口头上,尤其是一些有海归背景的策展人。
他们对这一类的话语非常敏感,这反倒是我认为我们应该开始独立思考的地方。
”邱志杰说到。
魏颖带领媒体进行《准自然——生物艺术,边界与实验室》导览 图片来源:
现代汽车文化中心
魏颖:
通过策展将生物艺术带入大众视野
去年年底,由现代汽车发起的Hyndai Blue Prize 2018中国青年策展人奖在北京揭晓,魏颖获得“创意能量”(Creativity)奖,龙星如获得“创新未来”(Sustainability)奖。
本次评选由专家评审、媒体评审、大众评审结算得出,两人分别获得由现代汽车提供的60万元展览经费。
魏颖的获奖展为《准自然——生物艺术,边界与实验室》,已于2019年3月开幕,目标直指大众颇为陌生的生物艺术领域。
展览围绕第二届大奖主题 “未来演化”(Future Humanity),从全球
观
的角度对生物与地球、社会与自然,进行了深入浅出地呈现与讨论,同时也预测了“生物艺术”这一艺术与科技的结合在未来的各种可能性。
Hyundai Blue Prize 2018 获奖展 “准自然——生物艺术,边界与实验室”展览现场 图片来源:
现代汽车文化中心
魏颖为展览设置了三个部分的呈现,第一部分系统回顾了生物艺术史上奠基性的经典作品,他们从构成生命的微观维度——基因、细胞和胚胎组织层面来改造生命本身,其中包括爱德华多·卡茨殊为有名的绿色荧光蛋白兔、奥伦·凯茨使用细胞培养出的半活体雕塑和经玛尔塔·德·梅内泽斯改造翅膀图案的蝴蝶。
第二部分着眼于年轻一代的艺术家们更为多元的思考方式。
来自新加坡的赵仁辉研究收集了被人类影响的几十种生物,另一个作品则将与人类共处一室的昆虫进行了博物学式的陈列;
来自北京的任日,与蜂群以及随机概率一起创作出的《元塑2》,预示未来创作主体将不限于人类而可能混合身份;
来自上海的徐维静,关注蚕与现代机器逻辑的融合,将其编织在文化、技术、生物性的综合脉络之中;
来自台湾的徐沛莹,则探讨了病毒与人的新型关系,非寄宿的治病者而是共生的互利者。
刘娃借助脑电波技术将思维这一抽象概念通过主客观的并置而再现;
塔尔·丹尼诺则敏锐地捕捉到了高倍显微镜下的微生物分裂与鸿蒙之初的宇宙大爆炸之间的相似本质。
实验室作为惊奇发生器 图片来源:
现代汽车文化中心
刘张铂泷的摄影作品《实验室》引发了展览的第三部分:
“实验室作为惊奇发生器”。
作为该项目的首次呈现,策展人将引介三个设置艺术家驻地的著名实验室:
CERN(欧洲核子研究中心)、TARA(塔拉科考船)、SETI(外星智慧搜寻计划),来探讨作为“祛魅”的实验室如何能成为想象力回归及“还自然之魅”的场所?
整个展览虽然被宣称为第一次在中国对于生物艺术的系统呈现和探讨,但人们不应该被其中的“生物”和“科技”二词所吓退,它并非如想象中那样难以理解。
赵仁辉 昆虫之家 2014 图片来源:
现代汽车文化中心
魏颖说它只是用生物作为媒介、基因技术作为手段来重新打开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所没有看到的维度。
也就是说,生物科技同时也被议题化。
“我们不能忘记,生物科技本身已经内嵌于我们社会的总体运作中,可以折射在政治经济、文化思想当中。
巨大的资本进入生物科技领域,在资本运作中基因编辑技术正悄然地进入到我们日常的消费领域,成为新常态,甚至人体也成为了其编辑的对象(2018年首例人体基因编辑就发生于中国)。
尽管如此这一常态化在公众中始终处于遮蔽状态,并没有被获得足够的认知和讨论。
”
当代艺术中的科技艺术的兴起当然和整体国家的发展程度息息相关,只有当一个国家的整体经济过渡到以科技创新为动力的新模式下,科技和艺术的结合才能成为一个话题、被人关注、并获得资金上的支持。
无受害者的皮革 Victimless Leather 2004 细胞组织培养艺术计划(奥伦·凯茨和伊恩纳·祖儿) The Tissue Culture & Art Project (Oron Catts & Ionat Zurr) 图片来源:
现代汽车文化中心
魏颖说,今天的中国就已经在这一转变之中,艺术找到了科技,而科技也相遇了艺术。
当代艺术中的科技艺术更多的是根植于政府文化政策的导向、各种教育和研究机构的相应计划、相关科技公司在政策引导下的投入或出于品牌形象需要而展开的工作……另一方面它和其他的当代艺术形式一样,是一种对于公共领域的构建。
而在这一环节中,作为机构的科技艺术的展览和策划者就应该鼓励公众的参与性,并组织对于相关问题展开讨论,邀请专家和民众进行对话。
也就是说,科技艺术在这里的功能更像是一个事件和思想的催化剂,它给我们打开了一个重新思考人和科技关系的机会,而不是沉迷于对于新科技的乐观主义欢庆。
在当代艺术中的科技艺术更像是一首反乌托邦的诗歌。
《准自然——生物艺术,边界与实验室》展览现场
而今天的艺术史已经很大程度上由艺术家的历史和艺术品的历史变成了一种展览史,策展人也被看作是艺术世界最关键的发动机。
策展越来越被视为一种建构性的、充满能量和想象力的实践,以至于人们声称今天是一个策展人的时代。
在邱志杰看来,由于策展人职责的不断变化、发展与拓宽,策展人的职业技能范围必须同步地发展与扩大,才能应对新的机遇与挑战。
同时,在策展越来越具有创作性的同时,它也越来越需要去考虑它在公共
场域
中的意义。
邱志杰还认为,对历史的洞见,对作品的直觉,决定了展览的内在品质。
“策展技术层面的水平正在迅速提高,展陈设备、器材供应商、布展团队的水准……但核心的东西不够,导致今天的展览看上去很多,但能够推动历史成长的展览并没有明显提升。
”
许多海归策展人带回国际流行话语,套用时髦的词汇为展览装饰金边,“但是你能否有一个独立的判断呢?
”策展不是摆弄符号和玩耍概念的游戏,而要直面现实,解决现实中真正存在的问题。
90后新锐策展人龙星如
龙星如:
关于AI与人,我希望讲一个好故事
在邱志杰看来,策展人从不只是一个只会做展览大纲和方案的人,他应该具备很多方面的素质,即便策展人没有行政职务,但一旦成为某个项目的策展人,那他就是全方位的指挥者,就像一个战场的指挥一样运筹帷幄,要具备与领导沟通、获得领导支持、协调盟军和战士以及驾驭和控制团队的能力,要有制定完美的战略规划、作战计划、对内对外宣传方案等才能,更要具备能有效表达和灵活应用的素质。
现代汽车文化中心去年的另一位大奖者龙星如或许就具备这样的质素。
作为90后新锐策展人,龙星如的研究
方向
为普遍运算的时代语境下,艺术创作与数据环境及技术的关系。
她2014年和周姜杉成立艺术家小组C&I,作品涉及视觉艺术、计算机工程和叙事,使用实时获取的数据创建多感官体验。
而在现代汽车文化中心的获奖展以及今年的今日未来馆中,她以策展人面貌出现,对她来说是一个巨大的突破和全新的体验。
今年7月,她探索AI与人的一场意味深长的展览《撒谎的索菲亚和嘲讽的艾莉克莎》开幕,理科生出身的她说自己在策展方面并不太“直男”色彩,她希望自己做的展览是有故事情节的。
张文心,《无机者的秘仪》 ,2019,8K有声动画,图片由现代汽车文化中心提供
在《撒谎的索菲亚和嘲讽的艾莉克莎》中,“索菲亚”(Sophia)与“艾莉克莎”(Alexa)分别为两个角色,他们化身成AI程序(GPT-2模型)所生成的文本及声音,以三层“对话”的形式贯穿展览,意在讲述AI这个内含重重悖论、指向未来多种可能的课题。
被授予沙特国籍的机器人“索菲亚”(Sophia)是一个具有高度拟真容貌、机敏回复能力,甚至懂外交的行走于我们之间的类人,也被阐释为媒体和技术企业共同撰写的“暧昧骗局”;
“艾莉克莎”(Alexa)则是拥有机器外形、存活于私家角落的“仆从”,曾被报道发出“可怖笑声”,而这样的笑声象征AI“黑盒”的不透明性和具有潜在窥伺与不可控的一面。
他们共同处于一种不
明朗
的、或真或假处境,正如在安德烈·塔科夫斯基的《潜行者》里“区”的概念。
“索菲亚”和“艾莉克莎”两个符号的存在与相互对话,使得观看展览的过程犹如一场“潜行”,交织着心理世界的饱满、无法计算与一线生机。
张文心,《无机者的秘仪》 ,2019,8K有声动画,图片由现代汽车文化中心提供
在这场“潜行”中,展览引导着我们开始思考:
当人工智能已经不再是一个纯粹的科幻概念时,当基础科学的发展不断扩展我们认知的边界时,我们正在经历的这一切,究竟会如黑洞的事件穹界一般“打破所有预言”(弗诺•文奇),还是“我们犯过的最大错误”(史蒂芬•霍金)?
回顾人类发展历史,在科技无数次的更迭里,我们很少遇见像AI一样内含重重悖论、刺激心智,进而指向未来这样包含多种可能的课题。
“今天,AI已经广泛地应用于芯片、处理器、数据收集与分析层面,形成全球技术竞争的新前线,然而对普通人来说,它依然不直接可知,这也是为什么AI是大众媒体里最好讲也最难讲的故事。
”
“今日未来馆•机器人间 DE JA VU”展览现场
而在今日未来馆中,龙星如带来的“机器人间”首次开放双向的观看线索,建构了以“索菲亚”和“艾莉克莎”为名的双向叙事。
“想象这个展览可以像小说的正叙跟倒叙一样。
当然大部分人还是会顺时针去看,不过作为暗线,也可以反过来看,讲的是完全不一样的故事。
但我不想过度强化这个叙事,只是作为一个可能性放在这里。
”龙星如说到。
龙星如说的顺时针故事大约讲的机器一开始通过对大量训练数据集的“学习”,创造出越来越以假乱真的图像,生根于真实世界,但又不属于真实世界。
接下来算法“离开虚拟”,探讨拥有拟人名字和性格设定的语音助手们的“身体”,再接着,飞向太空的机器人实现了人类肉身脱离地球表面的原始愿望。
算法为自己创作的剧本配乐,甚至给素材换上了真人演员的面孔。
然后,算法成为我们的合作者,与我们共管华尔街的金融交易。
它也是写生一般的观察者,家里的智能设备和广场上的摄像头,都是它的眼睛。
最后则设想了一个人类已终结,而算法徒留世间,自我反思的场景。
顺时针叙事有点儿像是人跟机器一起成长,角色边界越来越模糊(人甚至开始想象“成为Siri是什么感觉”),最后人迹被封存进琥珀,机器图留世间的一个场景。
如果倒过来看,故事是从一个与人无关的场景开始的,作品Narciss在反思自己的存在,逆向的行走事实上是它寻找起源的暗示,就像人或许也有追索“底层真相”的冲动,但这个路径是有代价的,当它回到源头(0和1),也放弃了大部分最开始拥有的能力。
让人印象深刻的是,今日未来馆展览中,龙星如加入了音乐和字体的嵌入设计,还有图注的说明,有交代艺术家都使用了哪些技术。
“因为每个人都对科技有感受,他们才会对‘懂’这件事情有更高的执念。
这个展览在今日美术馆发生,我有试图了解今日美术馆的观众群,也做了一些相关的事情。
比如这个展览有‘主题曲’,这是一个有自己音乐的展览,也是一个有自己字体的展览,是我的一个朋友汪圆清,他是一个编曲人,因为我给展览顺时针和逆时针写了两段描述,他通过各种排列组合把这些次编成音乐。
这个展览还有自己的字体,设计师庄岩根据展览的概念,设计了一个字体。
”
展厅现场设计的字体和主题音乐
“包括我还在做一个事情是我在做一个‘技术笔记’,因为参展作品都在一定程度上运用包括机器学习在内的计算机技术,许多技术其实已经被广泛运用在日常中:
自动驾驶、人脸识别、年度账单、定制化推荐。
就对作品的研究以及作品呈现而言,‘技术原理’很容易被放置在‘不做解释’的空间里,是默许的自留地。
而恰恰是这些不被做过多解释的部分,构成了技术相关创作的迷思。
当作品反映的课题关于我们今日所处之技术环境的流变,展览对技术解释的架空,有可能让作品本身失去它原本可向观众传达的消息。
”龙星如说到。
魏颖和龙星如看上去都在做着前沿艺术的策展工作,同时也在为大众阅读展览做着精心的设计,她们并不卖弄由特定技术认知的阶梯带来的“认知红利期”,而是做好策展研究工作的同时,为展览观众提供一个可能的观展阅读环境。
克里斯蒂安-米欧-洛克莱尔 《12-比特炼金术》
策展与公共空间是什么关系?
策展与科技又是什么关系?
策展与我们非常悠久的传统展示文化又是什么关系?
都是需要我们去考虑的方面。
我们的传统文化节日端午节中的划龙舟是不是也是一种展演?
就像邱志杰说的,我们现在考虑的不光只是美术馆内部的展示,同样要考虑的是公共空间,要将美术馆当作一种公共聚集的场所之一。
“当你开始这样考虑时,你的策展会是激进的和有效的。
因为你只有超越传统美术馆的这些职能,才能有机会成为一个好的美术馆。
”
而同时我们希望更多的人不仅只能在美术馆的策展部做事情,策展人也可能去策划一套书籍或电影,一个汽车发布会,一种服装走秀,一个端午节的划龙舟表演,又或者一次春节的游街庙会等等。
“无论如何,都是需要去贯穿我们日常生活、公共空间与我们的策展实验中最激进的部分,拥有将两者完全打通的一种能力。
”
点击文末
“阅读原文”
,订阅
“艺术头条”
艺术号,查看更多资讯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