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I
目次 III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和目的 1
第二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3
第三節 前人研究成果 4
一、學位論文 4
二、期刊方面 6
三、專書 7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步驟 8
一、研究方法 8
二、研究步驟 9
第二章 《三國演義》之前的曹操、諸葛亮 10
第一節 正史《三國志》的曹操、諸葛亮 10
一、正史《三國志》的曹操 11
二、正史《三國志》的諸葛亮 17
第二節《全相平話三國志》的曹操、諸葛亮 25
一、元代《三國志平話》中的曹操 26
二、元代《三國志平話》中的諸葛亮 30
第三章 《三國演義》中曹操人物形象分析 34
第一節 「奸」的形象:寧教我負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負我 35
一、言行詭辭、事行詭道 35
二、政治策略與手段 41
第二節 曹操才能的雄 44
一、人才觀 45
二、領導統御 54
第四章 《三國演義》中諸葛亮人物形象分析 59
第一節 諸葛亮的智 60
一、隆中對 61
二、舌戰群儒 64
三、權變領導 72
第二節 忠的形象 74
第三節 領導統御 81
一、賞罰分明 81
二、以信凝聚眾心 85
第五章 三國演義中曹操與諸葛亮的比較 89
第一節 曹操與諸葛亮相異處 89
一、人格形象 89
二、君臣關係 91
第二節 曹操與諸葛亮類似處 92
一、非凡的戰略眼光與洞見力 93
二、軍事謀略 94
三、統御人才術 95
第三節 從《三國志》到《三國演義》曹操、諸葛亮的形象演變 98
一、曹操的形象演變 98
二、諸葛亮的形象演變 99
第六章 結論 104
參考書目 106
一、專書 106
二、學位論文 109
三、期刊論文 110
四、網路資源 112
一、專書
(一)三國演義文本(依版本先後排序)
1. (明)羅貫中撰,(清)毛宗崗批評:《精印三國演義》,台北:老古文化事業出版,1994年。
2. 許盤清、周文業整理:《《三國演義》《三國志》對照本》,南京市:江蘇古籍,2002年。
(二)史學(依作者時代排序)
1. (漢)班固撰、(唐)顏師古注:《漢書集注》台北,世界書局,1974年5月。
2. (晉)陳壽撰、〔宋〕裴松之注:《新校三國志》,台北市,世界書局,1985年。
3. (南朝宋)范曄撰、(唐)李賢等注、楊家駱主編:《後漢書》,台北:鼎文,1981年。
4. (唐)房玄齡撰、楊家駱主編:《晉書》,台北:鼎文書局,1997年。
5. (唐)劉知幾撰、(清)浦起龍釋:《史通通釋》,台北:里仁書局,1980年9月
6. (宋)司馬光撰、(宋)胡三省注、章鈺校記:《新校資治通鑑注》,台北:世界書局,1980年。
7. 〔明〕朱明鎬:《史糾》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台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 年。
8. 〔明〕高儒:《百川書志•卷六•史志三•野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社,2005年。
9. (清)趙翼、杜維運考證、楊家駱主編:《二十二史剳記及補編》,台北:鼎文書局,1975年。
10. (清)王夫之:《讀通鑑論》,台北:里仁書局,1985 年。
(三)一般古籍(依作者年代排序)
1. 陳啟天:《韓非子校釋》,台北市:中華書局出版,1940年。
2. 朱熹:《朱子語類》,台北:正中書局,1962年。
3. 方孝博:《荀子選註》,台北市:新月出版社,1962年。
4. (漢)司馬遷撰:《新校史記三家注》,台北市:世界書局,1993年。
5. (漢)司馬遷撰、李偉泰等:《史記選讀》,台北:台灣大學出版社,2014年。
6. (三國)吳家駒注譯、黃志民校閱:《新譯人物誌》,台北:三民書局,2006年。
7. 徐震堮著:《世說新語校箋》,香港九龍:中華書局,1987年。
8. (南朝梁)劉勰著:《文心雕龍注》,台北:商務印書館,1960年。
9. (唐)韓愈:《韓昌黎集》,台北:河洛圖書,1975年3月。
10. (宋)司馬光撰、(宋)胡三省注:《新校資治通鑑注》,台北市:世界書局,1977年。
11. (宋)蘇軾撰、(明)茅維編、孔凡禮點校:《蘇軾文集》,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
12. (宋)陸游:《陸放翁全集》,台北:世界書局,1980年。
13. (宋)朱熹撰:《四書章句集注》,台北市,鵝湖出版社,1998年。
14. (元)鍾嗣成等撰:《錄鬼簿》等五種,台北:洪氏,1982年1月(再版)。
15. 〔明〕高儒:《百川書志》,上海:上海古籍出社,2005年。
16. 〔清〕朱彝尊撰:《曝書亭集》,台北,世界書局,1964年。
(四)一般專書(依出版時間排序)
1. 北京大學中文系:《中國文學史》第3卷,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59年。
2. 馬起華:《政治心理分析》,台北市:正中書局,1977年。
3. 謝文全:《教育行政-理論與實務》,台北市:文景書局,1977年。
4. 朱一玄、劉毓忱編:《三國演義資料匯編》,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1983年。
5. 吳澤炎等辭源:《辭源》,台北:商務出版社,1983年。
6. 葉維四、冒炘:《三國演義創作論》,江蘇:江蘇人民出版社,1984年9月。
7. 陳寅恪:《魏晉南北朝史講演錄》,台北:雲龍出版社,1985 年。
8. 三國演義學刊編輯委員會編:《三國演義學刊》,成都:四川省社會科學院,1986年3月
9. 陳曦鐘、宋瑞祥、魯玉川輯校:《三國演義會評本》,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6年。
10. 劉仲平註譯:《司馬法今註今譯》,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11月。
11. 謝文全:《教育行政-理論與實務》,台北市:文景書局,1987年。
12. 葉朗:《中國小說美學》,台北:里仁書局,1987年6月。
13. 歐陽哲生編:《胡適文集》第3卷,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年。
14. 楊任之:《中國典故辭典》,北京市:北京出版社,1993年。
15. 陳其欣選編:《名家解讀「三國演義」》,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 1998 年
16. 魏汝霖註譯:《孫子今註今譯》,台北市:台灣商務印書館。
17. 吳玉蓮:《史傳所見三國人物曹操劉備孫權之研究》,台北:文史哲,1989年4月。
18. 鄭欣:《魏晉南北朝史探索》,濟南:山東大學出版社,1989 年。
19. 霍雨佳:《三國謀略學》,台北:遠流出版社,1989年12月。
20. 周兆新:《三國演義考評》,北京:北京大學,1990年。
21. 羅盤撰:《小說創作論》,台北:東大,1990年3月(增訂版)。
22. 魏汝霖註譯:《孫子今註今譯》,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1年。
23. 陳文德:《曹操爭霸經營史》,台北:遠流,1991年1月。
24. 丘振聲:《三國演義縱橫談》,台北:曉園,1991年4月。
25. 霍雨佳:《三國人才學》,台北:遠流出版社,1992年。
26. 張春興:《張氏心理學辭典》,台北:東華書局,1992年。
27. 譚洛非主編:《三國演義與中國文化》,成都市:巴蜀書社,1992年4月。
28. 葛楚英:《三國演義與人才學》,台北:遠流出版社,1994年1月。
29. 楊昌年:《古典小說名著析評》,台北市:五南書局,1994年,頁8。
30. 劉世劍:《小說概說》,高雄:麗文文化,1994年11月。
31. 袁之琦、游恒山編譯:《心理學名詞辭典》,台北: 五南出版公司 ,1995年10月。
32. 李曉路:《三國人才成功學》,台北:漢欣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1995年。
33. 余振邦:《三國人物叢譚》,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5年5月(二版)。
34. 劉大杰:《中國文學發展史》,台北:華正,1995年7月。
35. 張春興:《現代心理學》,台北:東華書局,1995年8月。
36. 揚帆:《曹操的人生哲學》,台北 :揚智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1995年11月。
37. 吳琦:《爭鋒奇術三國策》,台北:遠流出版社,1996年2月。
38. 蔡佩茹:《諸葛亮兵法》,台南市:文國書局,1996年。
39. 禚夢庵:《三國人物論集》,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6年2月(二版)。
40. 傅騰霄:《小說技巧》,台北:洪葉文化,1996年4月。
41. 謝冰瑩等注釋:《新譯古文觀止》,台北:三民書局,1997年。
42. (俄)李福清(B. Riftin):《李福清論中國古典小說》,臺北:洪葉文化,1997年6月。
43. 魯迅:《中國小說史略》,濟南:齊魯書社,1997年11月。
44. 陳其欣選編:《名家解讀三國演義》,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1998年1月。
45. (宋)朱熹撰:《四書章句集注》,台北市:鵝湖出版社,1998年。
46. 楊義:《中國古典小說史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出版社,1998年。
47. 羅吉甫:《謀略三國》,台北市 :遠流出版公司 ,1998年。
48. 歐陽哲生編:《胡適文集》第3卷,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年。
49. 林國輝:《36計說三國》,台北:遠流出版社,1998年5月。
50. 周業謙、周光淦合譯:《社會學辭典》,台北:貓頭鷹出版社,1998。
51. 羅吉甫:《謀略三國》,台北市 ,遠流出版公司 ,1998年。
52. 林新發:《教育與學校行政研究¬─原理和應用》,台北:師大書苑,1999年。
53. 馬振方:《小說藝術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年1月。
54. 劉永良:《三國演義藝術新論》台北:商鼎文化,1999年1月。
55. 傅隆基:《解讀三國演義》台北:雲龍出版社,1999年3月。
56. 張春興:《現代心理學》,台北:東華書局,1999年。
57. 王治河:《福柯》,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9 年。
58. 程毅中:《宋元小說研究》,南京:江蘇古藉出版社,1999年9月。
59. 鄭鐵生:《三國演義的敘事藝術》,北京:新華出版社,2000 年。
60. (英)佛斯特(E. M. Forster)撰、李文彬譯:《小說面面觀》,台北:志文出版社,2000年。
61. 葉浩生:《心理學理論精粹》,福州市:福建教育出版社,2000年。
62. 廖瓊媛:《三國演義的美學世界》,台北:里仁書局,2000年9月。
63. (義)馬基維利(Machiavelli)撰、余承譯:《君王論》,台北:尼羅河書房出版, 2001年9月。
64. 王子今、方光華:《秦漢魏晉南北朝史》,台北市: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
65. 張紹勳:《研究方法》,台中市:滄海書局,2001年。
66. 郭瑞林:《三國演義的文化解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頁280。
67. 李恭蔚:《諸葛亮研究》,高雄,春暉出版社,2001年,頁123。
68. 沈伯俊:《三國漫談 人物.情節.名段》,台北:遠流出版社,2002年2月。
69. 張志和:《透視三國演義三大疑案》,北京:中國社會科學,2002年10月。
70. 戴宗立:《兵學三國》,台北:遠流出版社,2002年10月。
71. 歐陽健:《歷史小說史》,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3年3月。
72. 陳碧月:《小說創作的方法與技巧》,台北:秀威資訊科技,2003年。
73. 朱一玄、劉毓忱編:《三國演義資料匯編》,天津:南開大學,2003年6月。
74. 戴宗立撰:《曹操與馬基維利》,台北,遠流出版社,2004年1月。
75. 朱寶榮主編:《應用心理學教程》,北京市清:華大學出版社,2004年。
76. 葉重新:《心理學》,台北:心理出版社,2004年9月。
77. 吳家駒注譯、黃志民校閱:《新譯人物誌》,台北:三民書局,2006年。
78. 易中天:《品三國》,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2006年7月。
79. 陳翔華:《三國演義縱論》,台北:文津,2006年9月。
80. 郭瑞林:《三國演義的文化解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
81. 易中天:《品三國》下,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2007年3月。
82. 陳瑞秀:《三國演義之美學解讀》,台北:文津出版社,2008年。
83. 作者:菲利普.金巴多、譯者:孫佩妏、陳雅馨:《路西法效應》,台北:商周出版社,2008年。
84. 山東省地方史志編纂委員會著:《山東省志•諸子名家志•諸葛亮》,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2010年。
85. 羅盤:《觀三國》,台北市:里仁出版,2010年。
86. 韓僕:《兵法的哲學藝術》,新北市 :華志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2012年。
87. (日)吉川英治、徐明中、田建國譯:《三國》重慶市,重慶出版社,2012年。
88. 陳禹安:《諸葛亮心戰》,香港:中和出版,2013年。
89. 關四平:《三國演義源流研究中編》,台北市:龍視界出版社,2014年,。
二、學位論文(依發表時間排序)
1. 林素吟:《傳統小說中軍師類型之研究──以「三國演義」中的諸葛亮為代表》,台中:逢甲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3年。
2. 張谷良:《諸葛亮戲曲造型之研究》,台北: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9年。
3. 林世芬:《戲劇中曹操形象的嬗變──以現、當代的劇作為核心》,新竹:國立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1999年。
4. 羅永裕:《《三國演義》人物形象研究》,台北: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3年。
5. 徐明政:《《三國演義》張飛、趙雲形象之研究》,台北:銘傳大學應用語文研究所中國文學組碩士論文,2005年。
6. 黃俊凱:《《三國演義》之人物表現》,嘉義:南華大學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年。
7. 張谷良,《諸葛亮民間造型之研究》,花蓮:國立東華大學中國語文學系博士論文,2005年。
8. 方志豪撰:《三國演義中的曹操形象及其演變》,屏東:國立屏東教育大學中國語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年。
9. 羅美玲:《三國演義曹操用人之道研究—以謀臣為例》,新竹:玄奘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碩士論文,2009年。
10. 劉文菁:《《三國演義》五虎將人物形象研究》,宜蘭:佛光大學文學系碩士論文,2010年。
11. 李耀宗:《三國演義劉備形象研究》,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1年。
三、期刊論文(依出版時間排序)
1. 傅惠生:〈論裴松之《三國志注》與《三國演義》的關係〉,《華東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4年第3期,頁10-15,68。
2. 鄧玉景:〈《三國演義》中曹操性格探析〉,《鄭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4年第3期,頁93-96。
3. 馬寶記、朱雨生:〈「英雄」與「奸雄」──《三國志》與《三國演義》中曹操不同形象的美學內涵〉,《許昌師專學報》(社會科學版),1994年第4期,頁71-74。
4. 趙利生:〈選賢任能的典範——淺談《三國志通俗演義》中的曹操形象〉,《大慶高等專科學校學報》第15卷第1期,1995年1月,頁52-56。
5. 吳代芳:〈論歷史上的曹操和文藝上的曹操——兼為《三國演義》導讀〉 《郴州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學報》,1995年第1期,頁27-33。
6. 楊仲義:〈曹操並非奸賊的典型──談《三國志演義》中曹操性格的複雜組合〉 《湘潭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5年第1期,頁34-38。
7. 劉上生:〈論《三國演義》「三絕」的敘事結構〉《中國文學研究》,1995年第4期頁51-60。
8. 雷勇:〈曹操形象的文化意蘊〉,《漢中師範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第13卷第3期(總第43期),1995年第4期,頁54-60。
9. 李新年:〈羅貫中筆下的曹操〉,《大慶高等專科學校學報》第16卷第1期,1996年1月,頁36-39
10. 李靜:〈曹操生命價值得失淺探〉,《湖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6年第2期,頁87-89。
11. 鄭鐵生:〈《三國演義》詩詞的功能、意蘊和價值〉,《河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22卷第1期,1997年3月,頁49-54。
12. 劉上生:〈古代小說人物藝術的起點——對小說史研究一個問題的回顧和回答〉,《明清小說研究》1997年第4期,頁88-96。
13. 余如忠:〈論《三國演義》中曹操形象的變異〉,《臺州師專學報》第19卷第5期,1997年10月,頁38-41
14. 陳偉軍、孫愛春:〈《三國演義》人物塑造的性格化傾向〉,《泰安師專學報》第11卷第2期,1998年6月,頁15-21。
15. 曲沐:〈從類型化到性格化的藝術典型——談《三國演義》人物形象塑造〉,《貴州社會科學》,1998年第3期,頁73-77。
16. 傅隆基:〈曹操從歷史人物到文學典型的演化〉,《華中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14卷第1期,2000年2月,頁100-105。
17. 陳繼征:〈論曹操的「奸」與「雄」〉,《西安交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20卷第3期(總第53期),2000年9月,頁85-90。
18. 胥惠民:〈論羅貫中的典型觀〉,《新疆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21卷第4期,2000年10月,頁57-59。
19. 王理:〈《三國演義》中曹操形象的再探討〉,《北方論叢》,2000年第2期,頁68-70。
20. 閔虹:論(《三國演義》人物形象的定型化特徵),鄭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第34 卷第5期2001年9月,頁1。
21. 趙君秋:〈從歷史真實到藝術真實——淺談《三國演義》對人物形象的塑造〉,《長春師範學院學報》第20卷第4期,2001年12月,頁41-42。
22. 沈伯俊:(智慧忠貞萬古流芳:論諸葛亮形象),《西南師範大學學報》第28 卷第3 期 (人文社會科學版) ,2002 年5月,頁151-154。
23. 賴志明:〈對《三國演義》中曹操文化心理結構的探討〉,《西南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23卷第11期,2002年11月,頁132-135。
24. 劉建華:〈遺臭流芳本一身──試論《三國演義》中曹操的英雄本色〉,《郴州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學報》第24卷第1期,2003年2月,頁56-58。
25. 徐宗文:〈論《三國演義》與《三國志》裴注之關係〉,《深圳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第20卷第3期,2003年5月,頁85-89。
26. 王志武:〈《三國演義》中的曹操是如何對待人才的?——為小說人物曹操翻案〉《唐都學刊》,2003年第1期,頁115-120。
27. 沈伯俊:〈《三國志》與《三國演義》關係三論〉,《福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3年第3期,頁73-76。
28. 司強、李克實,〈從《三國演義》看曹操的「唯才是舉」〉,《山東省青年管理幹部學院學報2003年第5期,2003年9月,頁140-141。
29. 劉偉航:〈論三國時期的君臣之義〉,《西華師範大學.史學月刊》第9期,2006年,頁28-34。
30. 魏月琴:〈《三國演義》中諸葛亮的形象分析〉,大同職業技術學院學報 第20卷 第4期,2006年12月,頁38~39。
31. 程明:〈《三國演義》中諸葛亮的領導藝術及用人失誤〉,《時代文學(雙月刊)》,2007年第4期,頁63-65。
32. 梁滿倉:〈〈隆中對〉的政略修改與諸葛亮北伐的戰略方針〉,《襄樊學院學報》,2008年10月,頁12-19。
33. 沈伯俊:(《三國演義》與政治智慧),《中共四川省委省級機關黨校學報》2012第5期,頁119。
四、網路資源
1. 新台灣新聞週刊網站,http://www.newtaiwan.com.tw/list.jsp?au=%E6&nowpage=340,讀取時間:2015年6月25日。
2. 新浪網站,http://news.sina.com.tw/books/know/barticle/14959-2.html,讀取時間:2015年6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