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要表扬一下法国,作为针对防御地面进攻的陆上要塞,它的设计还是相当先进的:马奇诺防线的要塞炮设计体现了抵抗地面进攻的终极进化形态。那种装甲升降炮台,只有射击孔露在外面,不射击时完全隐蔽在地下。顶层防护即使1000磅炸弹直接命中也不能穿透。整个掩体都由厚实的装甲和混凝土包裹起来,除非调动古斯塔夫或者高脚柜这种终极武器,否则一般部队是很难啃下来的。 当然,然而并没有什么用。 当时日军在林加延湾登陆,美军把8门炮派出去,结果在路上被日军飞机(估计是台南航)击毁6门。剩余两门后来退入巴丹半岛,其中一门在作战中打出五发校射弹后就被对方飞机/火炮反击摧毁,其余一门结局不明。 关于美军当时驻军的情况: 珍珠港事件爆发时,瓦胡岛上的美军主力部队是美第24、25步兵师。他们是1941年10月才新组建的。这两个师的前身是驻防夏威夷的“夏威夷步兵师”,是个4团建制的步兵师。1940年代开始美国陆军觉得这种编制太大,开始搞三团三三制步兵师,于是这个师就被一分为二成为两个步兵师,缺额的两个团由夏威夷国民警卫队编成两个团分别补充进这两个师。 可以说当时瓦胡岛的驻军主力师是新成立的、缺乏经验和训练的二线部队。其兵力大致上相当于一个2旅团4联队建制的日军甲种步兵师。而论战斗力应该还逊于日军。此外这两师的兵力也并没有集中在瓦胡岛,其中至少有一个团实际配属在外岛。而历史上日军打下马来亚和新加坡才动用3个师团,面对英印澳大利亚部队大约有7个师。 珍珠港在1941年末的状态并没有比盟军在太平洋上其他类似的驻垒要塞强。当时海防要塞的通病:防御侧后有空隙、忽视空中威胁、保护要塞的陆军战斗力差、缺乏足够的空中掩护、主观上自大轻敌等等,珍珠港也都一个不少。 因此,日军利用开战初期优势,突击进攻得手的可能性还是有的,可以有针对性地利用美军当年的防御具体漏洞。 1941年底,美军现有的岸炮主要是集中在南部防御珍珠港水道的正面和瓦胡岛北岸比较容易防守的海岸,陆军兵营也是布置在岛中央靠北的方位。瓦胡岛的东部海岸因为紧贴科劳山脉的关系,基本没有什么像样防御,可以说是空档。但是这个地方恰恰有一片适合登陆的海滩和大小适中的平原能够展开兵力。 所以登陆成功关键转移到了制空权的夺取。有了制空权,就能有效压制美军的岸炮和美军地面部队,而地面进攻的成功取决于其突然性、日本步兵的能耐还有美军的反应速度。 网登网视备(沪)02020000041-1号 互联网宗教信息服务许可证:沪(2022)0000197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沪)字第03952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210968   违法及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2376571

沪公网安备 31010502000027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上海市互联网违法与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