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哥窑瓷的开片曾有一个故事。浙江
龙泉
县,有
章生一
、
章生二
两兄弟,弟兄俩各主一窑。生二妒忌哥哥的技艺,一次,在哥窑即将出窑的时候,从
窑口
浇进一瓢冷水,好端端的一窑瓷器
釉子
全部开裂了,可不成想,却出现了意想不到的美感,哥窑也因此入选宋代
五大名窑
。古代文献都说,哥窑专烧开片瓷,
弟窑
也就是
龙泉窑
,烧的是无开片的
龙泉青瓷
。可是当代
古陶瓷
研究者发现,宋代文献里只字没有哥窑和弟窑的记载,这个故事是从元到明逐渐编出来的。故事虽然荒诞,倒也点出了瓷器骤冷开裂这个技术上的关键问题。专家们在龙泉县境内进行了大面积的窑址调查和发掘,并未找到专烧哥
釉瓷
的哥窑,却一致认为:带开片的哥釉瓷就是龙泉窑部分窑场的一种产品。它的开片技术,受的是同处浙江的
南宋官窑
的影响。 把原本是缺陷的开片变成瓷器表面自然天成的装饰,说明工匠们已经掌握了开片的规律,可以人为地加以控制和利用,这只有制瓷工艺达到高峰的宋代才能做到。这种装饰方法的出现,与宋代的文化风尚和审美情趣极其和谐。读读宋词:抑扬顿挫的节奏,细腻婉约的情调;看看宋画:出神入化的笔墨,归隐田园的意境;听听宋歌:凭栏怀古的
低吟
,嘈嘈切切的琴音……高雅得几入巅峰的宋代文化,充满了理性的洒脱与人工的自然,难怪连日常器用都印上了鲜明的文人气息。宋代文化造就了官哥瓷器独特的
审美价值
,把青瓷的美,推到了一个新的境界。
哥窑
哥窑是宋代五大名窑之一,以纹片著称。明代《
格古要论
》中有这样的描述:“哥窑纹取
冰裂
、鳝血为上,梅花片墨纹次之。细碎纹,纹之下也。” 其特征可归纳为:黑胎厚釉,
紫口铁足
,釉面开大小纹片。遗憾的是,宋哥窑的窑址,至今还没有被人们发现,我们只有从传世作品上去解读哥窑的历史。
哥釉
瓷的重要特征是釉面开片,这是发生在釉面上的一种自然开裂现象。开裂原本是瓷器烧制中的缺陷,后来人们掌握了开裂的规律,有意识地让它产生开片,从而产生了一种独特的美感。宋代哥釉瓷
釉质
莹润,通体釉面被粗深或者细浅的两种纹线交织切割,术语叫作“
冰裂纹
”,俗称“
金丝铁线
”。哥窑瓷土脉微紫,质薄,有油灰色、米色、粉青色三种
瓷釉
彩,表面满裂纹。
因为土质含铁量较高,烧胚时发生还原,瓷器胚呈紫黑
铁色
,瓷器没有
涂釉
的底部显现瓷胚本来的铁色,叫“铁足”,而
釉彩
较薄的口部呈紫色,叫“紫口”,俗称“
紫口铁足
”。一般来说,
大器
小开片者和小器大开片者颇为珍贵。由于
哥釉
瓷细致、精美,以后各代对它都有仿造。特别是到了清代,还出现了一个仿哥釉瓷的高潮。到了
清朝后期
,哥釉明显地不如清前期,颜色越来越深,开片越来越细碎,釉面甚至出现凹凸不平的疙瘩釉,胎质也变得疏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