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学习党的二十大,培根铸魂育新人。党委教师工作部、党委宣传部特别推出“初心 使命 时代”专题报道之“讲述我的育人故事”“师说”“师德建设特色经验交流”等专栏。其中“师说”,将讲述近五年来,我校北京市教学名师、北京市青年教学名师获得者忠于党的教育事业、深耕教学科研一线、潜心教书育人的故事。今天推出第四期:助力卓越医学人才成长 为学子腾飞插上语言翅膀——访北京市教学名师、我校医学人文学院院长卢凤香教授。

在首都医科大学诸多公共课程中,她教授的课程经常登上“热搜”,火爆到来晚的同学会没有座位。经过她的不懈努力,我校《大学英语》获首批国家级“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本科课程”,两门医学英语慕课上线印尼国家在线教育平台。在同事们眼中,她是团队的“主心骨”,在她的带领下,团队连续三次获得北京市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并获“北京市大学英语优秀教学团队”荣誉称号。在学子的心里,她是值得信赖的“暖心姐姐”,不论学习还是生活中,遇到的高兴事和难事总是想着找她分享。“教师是天底下最好的一份职业,如果给我一次重新选择的机会,我还会毫不犹豫地选择做教师!”北京市教学名师、医学人文学院院长卢凤香教授说。

17载无悔奋斗路,创新《大学英语》课程体系

记者: 医学院校的《大学英语》与其他学校同类课程相比有何不同?

卢凤香教授: 我是一名医学院校的英语老师,要根据首都医科大学的学生培养目标,同时着眼于学校未来建设发展需要,还要结合培养对象的需求,来具体规划课程的内容设置。我们的英语课程面向的是医学生,要培养未来医务工作者医学英语的综合应用能力,为今后医学实践和科研工作打下坚实的医学英语语言表达基础。这样一结合,就体现出了我们的《大学英语》与综合院校同类课程的区别。

记者: 与其他医学院校相比,我校《大学英语》有怎样的优势?您在哪些方面进行了创新?

卢凤香教授: 我校的《大学英语》如果说优势的话,可以归纳为三点:

《大学英语》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一流课程建设历程

第一,起步早。2004年,教育部推动大学外语改革,也就是在这个时候英语课程体系建设开始萌芽;2005年,医学英语联合教研室成立,我们成功获批教育部第二批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扩展项目;2012年,我们第一次拿到北京市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2018年,经过师资队伍建设、课程资源建设、教材建设等长时间的沉淀与积累,英语课程体系建设“水到渠成”,再次荣获北京市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课程团队积极拥抱互联网带来的新变革,探索慕课课程建设,2020年,《大学英语》获批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线上线下混合式);2021年,学校开设“首医阶平班”,着手培养具有国际视野、拔尖的医学人才,我们又承担起培养高端医学人才英语素养的重任;2022年,我校两门医学英语慕课上线印尼国家在线教育平台,代表着我国的医学英语教育水平获得国际认可。

医文交融的《大学英语》课程体系

第二,成体系。对于医学人才英语素养培养,我们提出“两个层次”、“三个阶段”。“两个层次”中,一个是通用英语的基本技能层次,另一个是专业技能层次,针对口腔、基础、药学、护理等不同专业,有针对性地培养提高。“三个阶段”分别为初级阶段、桥梁课阶段和专业阶段,根据医学生不同的英语水平而设置。第一、二阶段的英语教学由校本部英语教师讲授,第三阶段的英语教学则由校本部英语教师与临床教师共同负责。对于研究生的英语教学,我们现在又开展了一种新的模式——“ARB模式”。“A”模式是高级模式(advanced),这个模式下的学生主要在教师指导下进行自主学习,最终考试时需要提交一篇结合研究的英文文献综述;“R”模式是常规模式(regular),学生采取线上自主学习和线下课堂面授相结合的形式进行学习;“B”模式是基础模式(basic),采用全部课堂面授学习,这样就满足了各种不同层次英语水平学生的需求。

带领团队出版从基础医学英语到高级医学英语系列纸质教材21册

第三,全方位。一方面,我们的医学英语教育面向的授课对象不仅涵盖了本科生,还包括研究生,甚至成人教育,在覆盖面上是全方位的。另一方面,教学团队始终坚持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在对新学子的寄语中,我提到“人劳碌一生,其实最高奖赏不在于从中获得了什么,而在于借此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就是启迪学子们不要虚度光阴,要做有意义、有价值的事,尽己所能帮助他人。我经常对学生讲:“科学是没有国界的,但科学家是有国籍的。”练就的医学本领要服务国家、服务人民,时刻不要忘记自己的根在哪儿。从新生入学第一课开始,我们便将育人熔铸于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努力培养服务健康中国战略的国家医药卫生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Get英语语言技能,站在世界舞台发出中国声音

记者: 您认为大学英语教育在医学生培养过程中扮演着怎样的角色?

卢凤香教授: 医学生的长远目标是成为一名优秀的医务工作者,学好英语是为了学以致用,掌握一种语言技能。我们要积极响应习近平总书记的号召,走出国门、走向世界,培养学生“说得顺、听得懂、看得出、写得清”的能力,这是语言课程最基本的要求。英语学习也是一种思维的锻炼,能够让学子具有国际视角、国际化思维,更好地结合实践开展学习。英语同时也是一种沟通交流的工具。在西医研究领域,国际上使用的官方语言大多为英语,发表的研究成果也是用英文进行表述。我们学习医学英语,就是要看懂、研究透这些专业内容,通过努力,最终使我国的医学研究、医疗水平走在世界前列。

记者: 您在与学生的沟通的过程中,有没有印象比较深刻的故事?

卢凤香教授: 为满足社会对拔尖创新医学人才的需求,我校于2021年开办了拔尖创新、贯通培养复合型高水平医学人才的改革项目——首医阶平班。既然是“高水平”,就对学生各方面能力都提出更高的要求,包括英语语言能力,选拔也更加严苛。新生入学的时候,我们会进行分级测试,测试的成绩需要靠前。与同年级的其他班相比,这个班具有更大的挑战性,仅招收24、25人。作为未来学科的领军人才,不仅业务能力强,而且还要有高尚的医德。招生面试的时候,我会与学生进行全英文的交流。每次我都会问学生:你问什么选择学医?记得有位同学的回答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他说:“Only by doing something can a person be valuable and have a thick life.”(一个人只有做点事,才能有价值,生命才有厚度。)这让我看到了他对医学那股出于骨子里的热爱。

记者: 不少医学生认为医学英语很难学,尤其单词不容易记忆。您认为学好医学英语需要迈过几道坎?

卢凤香教授: 第一关,词汇关。在医学英语中,有个说法叫“一词三式”,就是一个单词有三种说法:希腊语、拉丁语和英语,这与其他专业有很大不同。有些医学词汇虽然很长,但它是有规律的。我们要进行“庖丁解牛”,分析语言的构成、语言的特征,才能轻松记忆。把这些词汇学懂弄通了,再上专业课的时候就会有更加立体的感受。第二关,阅读关。在夯实词汇的基础上,要研读文献,做大量的阅读活动。同样读一篇文献,不同人看后get到的东西是不一样的,为什么?就是没有真正读懂。第三关,写作关。医学生要发表英文论文,那么这些英文文章有哪些特点,就需要把这些专业的内容梳理出来。第四关,口语关。医学生学习英语还要学以致用,未来要出席国际会议,站在国际舞台上,展示中国学者的风采。

“我觉得教师这份职业,是天底下最好的一份职业”

记者: 在您的教师生涯中,哪件事给您留下深刻印象?

卢凤香教授: 最初选择当教师,也没有太多的想法。但是做了教师以后,我便越来越爱上了这份职业,觉得内心充实,有时还会特别感动。

前不久,有个学生来看我。两年前,他曾经找我征求关于是否继续深造的意见。综合考虑他的各方面实际情况后,我没有太认同他的观点,并诚恳地向他分析利弊。之后我们一直没再联系。然而这次见面时,他说:“正是您的坦率直言,让我清醒地了解自己该如何发展。”看到他也带了学生,一切都走向正轨,我的心里特别高兴。正是教师这份职业,才让我有机会了解到这么多人的故事,分享他们的快乐。有时候,可能老师不经意间的一句话、一件事,就影响改变了学生的一生。我觉得教师这份职业,是天底下最好的一份职业。

老师扮演的角色:助力、陪同、引领

记者: 作为北京市教学名师,一定有不少育人心得,可以同大家分享下应该如何帮助学生成长吗?

卢凤香教授: 选择医学,就选择了奉献。医生这份职业很高尚,但高尚的背后是艰苦的付出,而且是一生的付出。医学的综合性、包容性强,是一门很复杂的学科。要成为医学大家,除了精湛的医术,还需要具备艺术性的服务、高尚的医德,这就对医学生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教学”中,一个“教”,一个“学”,是相辅相成,互为统一的。如果只考虑“教”,忽略了“学”,就没体现出以学生为中心。作为教师,应当更多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思考,在他们成长成才过程中需要什么。帮助学生成长,我觉得教师要在这些方面发挥作用:第一是助力,为学生创造条件、搭建平台,引导推动学生成长;第二是陪同,在学生遇到困难的时候多多鼓励,激发他们的斗志;第三是引领,教师要做研究,用最新的理论武装头脑,带着学生往前走。就像给汽车安装上高速的马达,才能更快到达终点。

“把自己融入学生成长成才、学校建设发展中”

记者: 您在团队培养方面是如何做的?您认为应该怎样才能成为新时代的好老师?

卢凤香教授: 对于新来的老师,要努力作“四者”:一为师者,要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二为研者,要去做研究,只教书是不够的;三为管理者,在一个团队中,总要有舍身请命的人,二八定律中,如果人人都做“八”,团队就无法往前走;四为服务者,在团队中要有服务意识,我们有教学、科研等小组,会邀请新入职的老师加入,带动他们尽快融入集体。

我本身是学语言出身,但在学习过程中,导师却总“逼”着我去上跟医学有关的课程,当时还很不理解,工作之后,越来越体会到当时老师的用心良苦。如果没有导师的指引,就不会有今天的我。现在,学院新入职的英语老师都要先学两年医学,跟着新生一块学。作为医学院校的英语教师,不论教学还是科研,都要与医学英语相关。如果不懂医学,就找不准英语与医学的契合点,就无法开展有针对性的教学。作为英语老师,不是简简单单地去教书,而是对这份职业、对所做的事情,要认真思考,怎样才能更好地满足医学生对英语的需求。不是“我要做什么”,而是“学生需要我做什么”,把自己融入到学生的成长成才、学校的建设发展当中,找到自己的专长与学校发展最贴近、最契合的地方,才能发挥更大能量。

策划:党委教师工作部、党委宣传部

采写:姜俊吉

地址:北京右安门外西头条10号 邮箱:[email protected] 电话:010-83916554 邮编:1000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