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检索 文献等级分类

指未经正式发表或未形成正规载体的一种文献形式。如:书信,手稿, 会议记录 ,笔记等。
特点: 客观性 ,零散性,不成熟性。一般是通过口头交谈、参观展览、参加 报告会 等途径获取,不仅在内容上有一定的价值,而且能弥补一般 公开文献 从信息的客观形成到公开传播之间费时甚多的弊病。
它是指未经过任何加工的 原始文献 ,如实验记录、手稿、原始录音、原始录像、谈话记录等。零次文献在原始文献的保存、原始数据的核对、原始构思的核定(权利人)等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
( primary document):是指作者以本人的研究成果为基本素材而创作或撰写的文献,不管创作时是否参考或引用了他人的著作,也不管该文献以何种物质形式出现,均属一次文献。大部分期刊上发表的文章和在科技会议上发表的论文均属 一次文献
(secondary document):是指 文献工作者 对一次文献进行加工、提炼和压缩之后所得到的产物,是为了便于管理和利用一次文献而编辑、出版和累积起来的 工具性 文献。 检索工具 书和 网上检索引擎 是典型的 二次文献
(tertiary document):是指对有关的一次文献和二次文献进行广泛深入的分析研究综合概括而成的产物。如 大百科全书 、辞典、电子百科等。

文献检索 检索

狭义的检索(Retrieval)是指依据一定的方法,从已经组织好的大量有关文献集合中,查找并获取特定的相关文献的过程。这里的文献集合,不是通常所指的文献本身,而是关于文献的信息或文献的线索。
广义的检索包括信息的存储和检索两个过程(Storage and Retrieval)。 信息存储 是将大量无序的信息集中起来,根据 信息源 的外表特征和内容特征,经过整理、分类、浓缩、标引等处理,使其系统化、有序化,并按一定的 技术要求 建成一个具有 检索功能 的数据库或检索系统,供人们检索和利用。而检索是指运用编制好的 检索工具 或检索系统,查找出满足用户要求的特定信息。

文献检索 计算机检索

计算机技术 为手段,通过光盘和联机等现代检索方式进行文献检索的方法。与 手工检索 一样, 计算机信息检索 应作为未来 科技人员 的一项基本功,这一能力的训练和培养对科技人员适应未来社会和跨世纪科研都极其重要,一个善于从 电子信息系统 中获取文献的 科研人员 ,必定比不具备这一能力的人有更多的成功机会,美国报道生活新方式的期刊POV也将 交互网络 检索专家作为未来十大 热门职业 之一,这些情况都说明了 计算机文献检索 越来越重要,故值得大家对这一技术予以重视。
专利、标准、档案由一个国家的专门部门管理,它们是 国家专利局 国家技术监督局 和国家档案局以及各地的相应机构。
学术论文由国家图书馆和中国 科技信息研究所 学位授予单位 共同收藏。
图书、期刊、 会议录 和报告等面广量大的文献主要由国家文献信息系统提供。
国家文献信息系统包括科技信息系统、社会科学院 图书馆系统 、高校图书馆系统和公共图书馆系统 四个系统
文献检索是一项实践性很强的活动,它要求我们善于思考,并通过经常性的实践,逐步掌握文献检索的规律,从而迅速、准确地获得所需文献。一般来说,文献检索可分为以下步骤:
(1)明确查找目的与要求;
(2)选择检索工具;
(3)确定 检索途径 和方法;
(4)根据文献线索,查阅原始文献。

文献检索 印刷型检索

(1)、目录、索引、文摘 目录,也称书目。它是著录一批相关图书或其它类型的出版物,并按一定次序编排而成的一种检索工具。 索引,是记录一批或一种图书、报刊等所载的文章篇名、著者、主题、人名、地名、名词术语等,并标明出处,按一定排检方法 组织起来 的一种检索工具。索引不同于目录,它是对出版物(书、报、刊等)内的 文献单元 、知识单元、内容事项等的揭示,并注明出处,方便进行细致深入的检索。 文摘,是以提供文献内容梗概为目的,不加评论和补充解释,简明、确切在记述文献重要内容的短文。汇集大量文献的文摘,并配上相应的文献题录,按一定的方法编排而成的检索工具,称为文摘型检索工具,简称为文摘。
(2)、 百科全书 参考工具书之王。它是概述人类一切门类或某一门类知识的完备工具书,是知识的总汇。它是对人类已有知识进行汇集、浓缩并使其条理化的产物。百科全书一般按条目(词条)字顺编排,另附有相应的索引,可供迅速查检。
(3)、年鉴 按年度系统汇集一定范围内的重大事件、新进展、新知识和新资料,供读者查阅的工具书。它按年度连续出版,所收内容一般以当年为限。它可用来查阅特定领域在当年发生的事件、进展、成果、活动、会议、人物、机构、 统计资料 、重要文件或文献等方面的信息。
(4)、手册名录 手册,是汇集经常需要查考的文献、资料、信息及有关专业知识的工具书。 名录,是提供有关专名(人名、地名、机构名等)的简明信息的工具书。
(5)、词典(字典) 词典是最常用的一类工具书。分为语言性词典(字典)和知识性词典。
(6)、 表谱 图录 表谱,采用图表、谱系形式编写的工具书,大多按 时间顺序 编排。主要用于查检时间、历史事件、人物信息等。图录,包括地图和图录两类。
(7)、类书, 政书

文献检索 计算机检索

(1)SCI是美国《 科学引文索引 》的英文简称,其全称为:Science Citation Index,,创刊于1961年,它是根据现代 情报学 尤金·加菲尔德 (Eugene Garfield) 1953年提出的引文思想而创立的。时至今日加菲尔德仍是SCI主编之一。SCI是由 ISI ( Institute for Scientific Information Inc. )美国科学情报所出版。现为双月刊。ISI除了出版SCI外,还有联机型据SCISEARCH。 ISTP (Index to Scientific &Technical Proceeding)也由其出版。 SCI是一部国际性索引,包括有:自然科学、生物、医学、农业、技术和 行为科学 等,主要侧重 基础科学 。所选用的刊物来源于94个类、40多个国家、50多种文字,这些国家主要有美国、英国、 荷兰 、德国、 俄罗斯 、法国、日本、 加拿大 等,也收录一定数量的中国刊物。
(2) EI 创刊于1884年,是美国 工程信息 公司(Engineering information Inc.)出版的著名 工程技术 综合性检索工具 。收录文献几乎涉及工程技术各个领域。例如:动力、电工、电子、 自动控制 、矿冶、 金属工艺 机械制造 、土建、水利等。
(3) ISTP 创刊于1978年,由美国科学 情报 研究所编辑出版。该索引收录 生命科学 、物理与 化学科学 、农业、生物和环境科学、工程技术和 应用科学 等学科的 会议文献 ,包括一般性会议、座谈会、研究会、 讨论会 、发表会等。其中工程技术与应用科学类文献约占35%,其他涉及学科基本与SCI相同。
(4) 中国知网 ,是 国家知识基础设施 (National Knowledge Infrastructure,NKI)的概念,由 世界银行 于1998年提出。 CNKI工程 是以实现全社会 知识资源 传播共享与增值利用为目标的信息化 建设项目 ,由 清华大学 清华同方 发起,始建于1999年6月。
(5) 维普网 建立于2000年,其所依赖的《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 》,是中国最大的数字期刊数据库。
其它不一一列举。

文献检索 软件检索

在资源电子化的时代,人们已经能很方便的从各个数据库中检索到文献,科研人员为了检索所需要的文献,要登陆不同的数据库进行检索,操作比较繁琐,于是,文献检索的软件应运而生,目前国内外有很多的 文献管理软件 都提供检索功能,集成的数据库越多,越方便使用, NoteExpress 参考文献管理软件支持数以百计的全球图书馆书库和 电子数据库 ,如 万方 维普 、期刊网、Elsevier ScienceDirect、 ACS OCLC 、美国国会图书馆等。一次检索,永久保存。
分类
1.按照检索结果内容划分为以下三种:
(1) 数据检索 :以文献中的数据为对象的一种检索。如查找某种材料的电阻,某种金属的熔点;
(2) 事实检索 :以文献中的事实为对象,检索某一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或过程;如查找 鲁迅 生于某年;
(3)文献检索:以文献原文为检索对象的一种检索。
2.按照文献检索的手段划分为以下两种:
(1)手工检索;
(2) 计算机检索
我国 文献检索教育 的发展
第一阶段 1949年以前的 目录学 教育阶段
我国自古代起就比较重视目录学教育,到清朝乾嘉时期,目录学一度成为“ 显学 ”(著名的学说、学派),成为学人必读的一门学问。到了近代,在教育界人士和文化学者的热心倡导下, 用户教育 以目录学、参考工具书使用法为主要内容在大学讲坛上得到了传播。这段时期, 图书馆学 情报学 用户教育处于萌芽时期,图书馆利用的教育刚出现,但因体制等原因没有坚持下去。如 东南大学 1920曾办过几次图书馆 暑期学校 ,也搞过读者培训,但到1930年以后,由于学校内外条件的变迁、人事变动而未能继续下去。
第二阶段 1949-1966年的起步阶段
1949年以后,我国的 高等教育 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大学图书馆也走上了新的 发展阶段 ,图书馆的用户教育走上起步阶段。无论在 教育思想 、目标、方法还是在观念形态、内容方面,大学图书馆用户教育都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召开读书座谈会、组织阅读交流活动等, 南京师范学院 等为学生开设了“目录学”、“语文工具书使用方法”、“中文工具书使用方法”等课程; 南京工学院 等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到1965年,曾为在校大学生讲过“怎样查找 科技文献 ”、“美国四大报告文献检索”等课程。还有一些学校为学生开讲了专业文献利用课。
第三阶段 1976-1983年的生长时期
1966-1976年用户教育陷入停顿或瘫痪。
1981年7月和8月,《人民日报》先后刊载刘毅夫、 潘树广 的建议在高校开设文献检索课的文章,1983年全国高校图书馆工作委员会秘书处筹办了理工、医药、农业3个文献检索课师资培训班,10月召开了“全国高校《文献检索与利用》课专题讨论会”。
国内已有一定数量的学校开设了文献检索课。
第四阶段 1984年以后进入新的发展时期
①国家重视 1984年教育部下达的[84]高教字004号文件《关于在高等学校开设文献检索与利用课的意见》。1985年9月又颁发了《关于改进和发展文献课教学的几点意见》提出了文献检索课“要逐步实现分层次连续教育”的教学指导思想,两个文件的颁发,成为用户教育兴旺发达的重要保障,也为文献检索课的教学奠定了基础。1992年5月原 国家教委 再次印发了《文献检索课教学基本要求》,对文献检索课的课程性质、教学目的要求等作了细致而全面的规定,从而使文献检索课从形式到内容更加规范化、系统化。1996年成立了全国文献检索课教学指导小组。
教学手段 丰富 检索课程教育中开始应用 多媒体技术 编制计算机辅助 教学课件 ,或在 电子阅览室 多媒体教室 进行演示性教学,或将 教学内容 做成 交互式学习 课程发布到网上供用户自学。
③教学面扩大,教学队伍壮大 到1990年代中期已有700多所高校开设了“文献检索”课。形成了2000千多人的师资队伍,出版了600多种教材。经过近20余年的实践和探索,正在逐步发展成为一门具有一定理论深度和知识广度的课程。
国家技术监督局 在1992年11月颁布了《国家标准学科分类代码》,将文献检索学列为类目,成为一个独立的 三级学科 。国家教育部1988年颁布的《 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 》,其培养要求明确规定目录中的218种专业须“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或“掌握资料查询、文献检索及运用 现代信息技术 获取相关信息的基本方法。”
数字时代,
我们还需要去实体图书馆吗?
以自己数十年服务读者的亲身经历给出了明确答案
——并非所有信息都能在网上找到, 网络资源 检索也远非一个回车那么轻松,
看完作者介绍的各种 检索方法 和技巧,以及各种检索实例,你才会明白
——我们其实从未好好利用过图书馆!
在浩瀚的知识海洋中,成功的探索者既要能驾驭 高速艇 驶往预定目标,也要能划着小船从容搜寻;既要掌握最新的网络和电子资源的检索手段,也要学会用传统方法从纸本书刊中获得资源。在短期内不可能将书刊完全转化为电子资源的中国尤其如此,这就是我推荐这本极富运用价值的工具书的理由。
—— 葛剑雄 复旦大学 教授、图书馆前馆长
只要 图书馆员 具备真功夫,能够解决或协助解决读者在阅读、检索、研究中遇到的问题,那么, 谷歌 和度娘可以成为图书馆员的助手,却不能替代他们。读《 怎样利用图书馆做研究 》可以学习、掌握这些真功夫。
—— 周德明 上海图书馆 副馆长
这本富有洞察力的及时力作应该立于每一位研究者的案头。托马斯·曼以高超的技巧引领学者们遨游于数字时代的海量资料之中,同时又告诉我们,作为保存所有人类知识的场所,图书馆的关键作用并不会消失。
——保罗·勒克拉克, 纽约公共图书馆 馆长
这本书对任何领域的研究者(不管他是出于学术的、专业的、商业的还是消遣的目的)、图书馆专业的学生和专业人员都有着巨大的实用价值和启示。这是唯一一本成功地将文献工作与知识信息的组织和提取的各种要素相结合的书。普通读者能够读懂,而那些在图书馆和相关领域的专业人士也能借此书提升他们的技巧和理解水平。
——迈克尔·戈尔曼, 美国图书馆协会 主席
目 录|Contents
第1章 概述性起点资料: 百科全书 …………………………………… 1
第2章 主题标目 图书馆目录 ……………………………………… 22
第3章 一般性 浏览、专指性浏览与分类排列的图书 ……………… 50
第4章 主题标目与 期刊论文 索引…………………………………… 67
第5章 关键词检索…………………………………………………… 98
第6章 引文检索 …………………………………………………… 117
第7章 相关记录检索 ……………………………………………… 126
第8章 高层次综述: 文献综述 ……………………………………… 130
第9章 出版书目 …………………………………………………… 137
第10章 布尔 组合检索 与检索的限制条件………………………… 148
第11章 在其他图书馆寻找资料…………………………………… 170
第12章 人脉途径…………………………………………………… 179
第13章 隐藏的宝库……………………………………………… 197
第14章 特殊主题和格式……………………………………………231
第15章 参考资料:按照文献类型查找 ………………………… 255
附录:智慧 ………………………………………………………… 2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