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日休:影淡雪霁后,香泛风和时
自安史乱后,这唐朝便一路地悲催了下去,至晚唐时,大权旁落,皇帝已无掌控国家之实权,四处藩镇割据,盛世风光不再,大唐在风雨飘摇中奄奄一息,如一等死的老妪在将没的夕阳下,发出声声地感叹。
李商隐和杜牧当是晚唐诗坛最后一抹光亮,自他们之后,虽然还可以列出一堆的诗人,如司空图、郑谷、陆龟蒙等等,但细细想来,除了被列为花间的温韦,加上一个罗隐,其它的实在是乏善可陈。
但这其中有个叫皮日休的倒是有点意思,我知道他是比较早的,因为他身上有个著名的标签,即参加了农民起义军,这在我们身处造反有理的特殊年代,那是要被大加赞颂的。
我见有文说他是 “唯一参加农民军造反的诗人”,这个就有些言过其实了,不说历代在造反的集团中文人多多,哪个不能来上两句诗,就是他那主子黄巢,写的《菊花》诗也要几个人来比吧,按此推理,是不是可以说黄巢是唯一文人造反的领袖人物呢,于理不通嘛。
皮日休,字袭美,湖北襄阳人,因曾居住在鹿门山,道号鹿门子。皮日休是晚唐著名诗人,与陆龟蒙齐名,世称“皮陆”,进士出身,历任太常博士、毗陵副使等职务,后参加黄巢起义,任翰林学士,起义失败后不知所踪。
以上是官方的说法,但实际上,对皮日休的身世,乃至其作品的解读有很多不同说法,他的作品几乎全部是早期写就,至于后期是否是因为跟随了黄巢,作品便被销毁不存,或者就直接是死于黄乱,这些就不得而知了,所以,我们现在从他现存的作品中,也看不出他人生的轨迹和思想变化的整个过程,一切皆云山雾罩中。
他在官家正史中自然是没有传的,靠着点滴的野史笔记也很难画出一个相对准确的轮廓,只知道他出生于平民家庭,祖上几代务农为生,皮日休从小过着清贫的生活,较接近下层人民。
在乡间读书自是很用功,不过,苦读也有回报,他未及30便考中进士,虽然是最后一名,但这也足以让人骄傲了。
不过,虽然考上了,但并没有给他带来多少益处,只给他授了个苏州判官,同幕僚无异,后来又任著作佐郎、太常博士及毗陵副使。
这其中也许就是个“博士”对今人有点吸引力了,其实这是个有名无实的“散官”,属从七品上,这对皮日休来说自然是大材小用了,所以他用诗来概括当时的境况:“画虎已成反类狗,登龙才变即为鱼。”好容易踏入进士行列,算是“画虎已成”,却类似于“狗”;虽登入“龙门”,却不是龙,而变成了鱼。
总是在七品上下徘徊,这对心气颇高的皮子来说,自然很是不满意,及至后来黄巢起事,于是,他被卷入其中,及黄巢攻占长安后,他被授翰林学士,起义失败后不知所踪。
这其中的问题多多,疑点多多,我们以前所接受的教育一直是说,皮日休是参加了农民起义军,当然是正能量之人,但在《唐才子传》中则明确写道是“陷巢贼中”,那么,这只能说明皮日休是同前辈王维一样,是出走不及被掳,至于后来授的什么伪官,自然都是被迫的了。
我是十二万分地憎恶那黄巢,走一方,掠一城,屠一路,以人肉当军粮,实乃吃人之恶魔,虽然有人说那是统治者刻意抹黑农民起义领袖,但不管正史野史,笔记书笺,所载俱是字字血,声声泪,怕就不止是一个故意所能为了吧。
更为可恶的是,他败退时,一把火将千年古都长安焚得个干干净净,即使当年安禄山攻占长安,败走时也只是劫掠一空,并没有放火屠城嘛,所以,我对黄巢的仇视自然也会迁到这为虎作伥的皮日休身上。满满的鄙视感。
但是,当后来发现也许皮日休是被迫为之,这情况就不一样了,王维在后世虽然也有人拿他这“降贼”说事,但完全不影响他在人们心中大诗人之地位,何以这皮日休却享受不到这样的待遇呢?
这就是从皮日休的思想渊源来考量了,他虽然长期浸润于儒学之中,但他推崇的却是孟子学说,即“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他对晚唐黑暗的现实不满,他肯定人民可以反抗暴君的,国君如“有不为尧舜之行者,则民扼其吭,捽其首,辱而逐之,折而族之,不为甚矣。”
这种言论和思想在忠君为仕人所必须尊崇的第一要务之封建时代,必须要引起强烈的反对,肯定是属于“异端学说”,对此异类之人,必遭到人人口诛笔伐,群起而攻之。
落尽残红始吐芳,佳名唤作百花王;
竞夸天下无双艳,独立人间第一香。
这首名为《牡丹》的诗,我一直以为牡丹是没有香气的,为写此文还专门咨询了知青群中一位喜好养花的大姐,她告诉我说,牡丹并非没有香,而是只有淡淡的气味,可以说是一种不能称其为香味的味道,据此,我认为,所谓“国色天香”只是人们的一种据其“国色”而产生的臆测而已,不知当否中,也许品种的不同其味也殊。
然而皮日休不仅称牡丹国色无双,而且称其为“一花独放,独香天下”,细究起来,我们似乎能看出此诗实际上同黄巢的那首“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有异曲同工之妙。
如果这种推测成立的话,我们就可以看出,这首诗虽然表面上看赞美牡丹,敢于在晚春末日一花独放,花中称王的高大形象和气魄;而实际上称颂的是他的主子黄巢,由此来看,他加入黄巢集团就并非是被胁迫了。
据《中国通史》记载:黄巢建立大齐政权后,皮日休“为起义军起草文告、赦书等。”而对于黄巢借以号召民众的“冲天”及“均平”政治主张,皮日休是主要的倡导者。
不可否认,《中国通史》限于时代局限,对黄巢是不吝溢美之词,但说皮日休是这些政治主张的倡导者,未免太言过其实了,想那“均平”的提出在黄巢起事时就已提出,与皮日休是没有一毛钱的关系。
皮日休只是一介文人,而黄巢亦是一落第秀才,从黄巢的诗作中可以看出,水平也很是不低,如果当年他考上的话,说不定会成为唐朝的一位好官也未可知;所以,以他的文学素养,加上他已建立政权的傲气,未见得能看上这皮日休的文学水平。
欲知圣人姓,田八二十一;
欲知圣人名,果头三屈律。
据说这也是皮日休的作品,这应该不能叫诗了,它是一个类似谜语的谶言,就是那种让儿童百姓传唱,以证明我黄巢是真圣人之意,于是便让人广为传唱这歌谣,以便日后能顺理成章地当皇帝。
不幸的是,黄巢的头发天生就是卷曲的,皮日休这个谶语说“果头三屈律”,好像嘲笑了黄巢的头发,因此,黄巢称帝后不久,就找了一个理由杀害了皮日休。
这个只是皮日休死因的一种说法,还有一种说是黄巢兵败后被唐朝皇帝所杀,当然还有“不知所终”一说,毕竟没有正史支撑,怎么说都有理,如同当年骆宾王一样。
皮日休早年在襄阳鹿门山隐居了五年左右,此地不仅是风景名山,还是文化名山,早年的孟浩然便是隐居于此,皮日休在醉卧山林的同时,学道作文,创作了大量的作品。
他好酒,在他给自己起的“号”中,醉士醉民醉吟的一堆。他的作品中有大量吟咏酒的诗篇,面面俱到,可以说是用诗歌对酒文化进行了最为全面的诠释,他在所作的《酒箴》中说道:“皮子性嗜酒,虽行止穷泰,非酒不能适。居襄阳之鹿门山,以山税之馀,继日而酿,终年荒醉,自戏曰“醉士”。完全是一副前朝刘伶转世的形象。
皮日休的遣作有《皮子文薮》,内收其文200篇,诗1卷,数量也不算少了,他的不少著作反映了晚唐的社会现实,暴露了统治阶级的腐朽,反映了人民所受的剥削和压迫。
鲁迅先生对皮日休的评价很高,他在《小品文的危机》写道:“唐末诗风衰落,而小品文放了光辉。但罗隐的《谗书》,几乎全部是抗争和愤激之谈;皮日休和陆龟蒙自以为隐士,别人也称之为隐士,而看他们在《皮子文薮》和《笠泽丛书》中的小品文,并没有忘记天下,正是一塌糊涂泥塘里的光彩和锋芒。”
皮日休的文化底蕴很深,他的作品朴质刚健,揭露了唐末统治阶级的残暴腐朽,反映了劳动人民遭受压迫和剥削的痛苦。这一点和白居易十分相像,他的小品文如《鹿门隐书》、《读司马法》、《原谤》,具有比较强烈的战斗性。
万艘龙舸绿丝间,载到扬州尽不还;
应是天教开汴水,一千余里地无山。
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
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
这首诗是皮日休最为著名的诗了,其实这是两首诗,叫做《汴河怀古二首》,但除了韵不同外,几可看作是一首诗,所以,后世多将其放在一起欣赏和评论。
汴河,亦即通济渠,也就是大运河,为隋炀帝所开,也是他最大的罪恶之一;前一首是说隋炀帝带领着浩荡的舰队过运河,然而无一能回程的,被宇文化及所杀的史实;后一首是对后人指责开运河是隋朝灭亡根本原因一说的翻案。
这其实是从另一个角度肯定了隋炀帝开凿运河的肯定,强调的是大运河百年大计的功能,虽然未提及劳民伤财之苦,但大运河泽被后世,作为其开创者的杨广功肩大禹乃是应该得到人们认可的。
隋炀帝作为历史上公认的暴君,被历代所黑,其罪名层层叠加,世世相累,早已被黑得不成人形了;但是,要说皮日休这是在为隋炀帝翻案却也并不尽然,因为在最后一句的前面是有个定语的,这就是“若无水殿龙舟事”,若细细品味,其含义很是绵长。
这话其实是分两头在说,一方面是肯定了开拓大运河的功绩,另一方面却又把矛头指向了“龙舟事”,所以,他翻案的是开凿大运河之事,而否定的还是隋炀帝这人,所以,后世将此诗看作是为隋炀帝翻案的说法是不对的。
皮日休不但咏史诗写得好,他的一些小诗也写得清新可人,比如说下面这首《秋江晓望》。
万顷湖天碧,一星飞鹭白;
此时放怀望,不厌为浮客。
悲秋是古老的题材,自宋玉始,这见秋风起便勾起诗人心中的悲凉,顿起“无边落木萧萧下”的伤感;但皮子的这首诗却是不同,他出语高亢明快,全无低回之气,似一丹青高手在我们面前泼墨挥毫,一幅浩渺清远的秋江图即现眼前。
晨曦时分,霞光微露,浩渺天宇,山水一色,一只白鹭如启明星般迅疾地在湖面飞翔,衬着这水之静,鸟之动,这宁静美丽的画面怎不让人动容,我想,诗人一定想起了老前辈刘禹锡的“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的豪情吧。
一般人都知道皮日休是文学家,但是,很少有人知道他还是一位对教育有着一套自己观念的重要人物,而他的教育思想,对后世也有着重要的影响。
他的教育思想集中在其早期著作《皮子文薮》中,这时的他还对晚唐政权抱有幻想,所以,他所提出的观点俱为挽救唐政权为出发点,但他又反对一味地“忠君”,他极力推崇孟子,力主将其列入官定教材,所以,我们还不能单一地将其列为文学家的范畴。
正如清人在《四库全书》所言:“今观集中书、序、论、辨诸作,亦多能原本经术,其《清孟子为学科》、《请韩愈配享太学》二书,在唐人尤为卓识,不得谨以词章目之。”
据野史《西麓堂琴统》载,皮日休精通音乐,是著名的古琴家,流传最至今的《醉渔唱晚》古琴曲,是他与亦是晚唐著名诗人的陆龟蒙泛舟松江,见渔父醉歌,感悟而作。
“明月太虚同一照,浮家泛宅忌昏晓,醉眼冷看朝市闹,烟波老,谁能惹得闲烦恼。”
此曲实有笑傲烟云、醉乡酣美之意,非尘埃奔走、粗心浮气所能领其趣也;所谓“瓮里乾坤大,壶中日月长”,聆斯曲,顿生归隐之意。
早年皮日休一直是隐居于湖北襄阳的鹿门山,过着诗酒自娱、怡然自得的隐士生活,及至后来在尘世中打拼,处处不得意,所以,在他烦忧之时,这归隐便是他最后期望的归宿了。
不见明居士,空山但寂寥。白莲吟次缺,青霭坐来销。
泉冷无三伏,松枯有六朝。何时石上月,相对论逍遥。
这是他所作的一首名为《游栖霞寺》的诗,此诗对仗工整,意韵绵长,带有满满的禅意,大有王维之“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之韵味,从中也可看出,他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白莲、青霭、冷泉、枯松,高僧已逝,空山寂寥,然而,空山何曾寂寞,寂寞的是失意中的自己,“园里水流浇竹响,窗中人静下棋声”,尘世间兴衰变迁,自叹“觉今是而昨非”,一声“不如归去”,追寻高僧的魂灵,明月下,“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观皮日休的一生,本是书生一枚,不幸生于季世,历经战乱之苦,一生坎坷,行空走马,黄乱之后便人间蒸发,倘若生于昌明之世,定能有所作为,尤其是他将孟子“民本位”的思想诉诸笔端,对后世有着承先启后之功用。
幸有《皮子文薮》传世,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一位忧国忧民的知识分子,对晚唐之际社会现实的反映,在暴露统治阶级的腐朽,及反映人民所受剥削和压迫的同时,更多地是体现了他所代表的一个文士阶层,在身处乱世之际的愤懣,他无愧于鲁迅先生赞誉的“是一塌糊涂的泥塘里的光辉的锋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