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明君唐宪宗李纯:励精图治,平定藩镇,开创“元和中兴”,被称为中兴之主,却最终命丧宦官之手!
唐朝被称为中国历史上最强盛的王朝,共延续了289年,诞生了21位帝王,其中有一位皇帝,用了15年时间为唐朝续命一百年,这位皇帝就是唐宪宗李纯。
唐宪宗李纯是唐朝第11位皇帝,他锐意进取、颇有作为,与唐太宗李世民、唐玄宗李隆基,并称“唐羡三宗”。李纯壮年即位,勤政克己、纳谏任贤、平服藩镇,开创“元和中兴”,与贞观之治、开元盛世一道被后人称颂,在他的统治下,帝国的命脉得以延续,帝国的声誉重现转机。
这位被后世史学家称为“中兴之主”的帝王,究竟创造了怎么样的丰功伟绩,让他跻身为唐朝最杰出的三位皇帝。然而,他为大唐重拾荣光之后,却又为何美业难终,中兴的帝国为何再次陷入万劫不复的深渊!
在唐朝历史上,有三位皇帝得到后世的较高评价、他们是唐太宗李世民、唐玄宗李隆基、唐宪宗李纯,这其中唐宪宗李纯并没有开创一个辉煌盛世,却能够高居“唐羡三宗”,这又是为什么呢?
安史之乱以来,唐朝由盛转衰,叛乱余党在河朔形成藩镇割据,帝国权力日益削弱、政令不通,地方割据愈演愈烈。公元807年,元和2年在中国最早的会计专著《元和国计薄》中记载:唐王朝总计有48藩镇、295州府、1453个县。其中有魏博、淮西等7个割据藩镇,泾原、振武等8个不报户口,不纳赋税的藩镇。将近三分之一的大唐疆域,脱离了帝国的实际控制,这些割据的藩镇,子孙世代承袭节度使,拥兵自重,相互支援或伐戈,俨然已经形成多个独立的小王国。
李纯继位后,重用主张裁撤藩镇势力的朝臣李吉甫、武元衡、裴度等人。利用藩镇之间的矛盾,先后平定了西川刘辟、江南李锜的叛变,使朝廷的威望有了明显的提高,整顿了江淮赋税,招降了河北强大的魏博节度使田弘正,任用名将李愬率军雪夜突袭蔡州,生擒淮西节度使吴元济,使其它节度使相继降服,长达60余年的藩镇割据势力宣告结束、全国统一史称“元和中兴”,宪宗李纯被称为“中兴之主”。
自安史之乱以来,藩镇割据已成为大唐帝国身上的一颗毒瘤,肃宗、代宗、德宗、顺宗都曾想解决这个难题,但均以失败告终。
在大唐国运衰弱退败之际,为什么唐宪宗李纯能不畏艰难、削平藩镇再振国威呢?
唐宪宗李纯是唐顺宗李诵的长子,庄宪皇后王氏所生。七岁时因“泾原兵变”,李纯跟随祖父德宗从长安出逃,亲眼目睹了地方藩镇叛乱、皇室子孙惨遭杀戮,经历了奉天之难的血雨腥风,叛乱最终被平息,李唐皇室又重返长安。从小就刚直无畏的李纯,对藩镇叛乱有着切肤之痛,期盼有朝一日,能重拾李唐江山。
公元805年8月9日,宦官俱文珍等逼迫顺宗退位禅让,拥立28岁的太子李纯即位于大明宫宣政殿是为唐宪宗,次年改年号“元和”。至此,这个藩镇割据近五十年的庞大帝国,即将在李纯的领导下迈向一个崭新的时代。李纯登基时,正直壮年、精力充沛、斗志昂扬,他经常读列圣实录,见贞观开元故事,仰慕不已,并决心以太宗之创业、玄宗之致理为榜样,为整顿朝纲,宪宗首先正身律己、勤于政务。
即位不久,代宗长女升平公主进献给他数名女子,宪宗拒绝说:“太上皇尚不守献,朕何敢违例”。接着荆南的官员,献上两只毛龟祝贺新皇登基吉祥,也被宪宗拒绝,同时李纯下诏“朕所宝维贤,珍禽异兽皆毋得献”。
李纯经常在延英殿与朝臣议事,讨论治国方略,他认为“为政之本,在于安人”,于是颁布了重视农桑、改革赋税、整顿吏治等诏令。李纯还鼓励大臣直言极谏,元和年间形成了,贞观开元以来从未有过的良好政治风气。
然而,解决藩镇问题绝非易事,一场耗资巨大、困难重重历时三年的战争即将拉开,宪宗李纯也将面临更大的挑战,他又该如何抉择呢?
元和9年,公元814年9月,淮西节度使吴少阳病逝,其子吴元济与朝廷对抗气焰嚣张,李纯下令讨伐淮西,从而打响了中晚唐所有削藩战争中最为激烈的一仗。
宪宗李纯将淮西用兵之事,交由当时的宰相武元衡负责,武元衡受命之后兢兢业业、昼夜操劳宪宗十分倚重。朝廷征讨淮西的每一个胜利,都让当时的平卢节度使李师道和成德节度使王承宗感到恐慌。他们心里明白淮西平定后,下一个可能就是自己,为了能阻止平定淮西,一场制造骚乱促使朝廷罢兵休战的阴谋反击开始了。
公元815年6月3日的黎明,力主削藩的武元衡,在上朝的路上被藩镇派出的刺客暗杀,割下其头颅呼啸而去。同时御史中丞裴度被袭,身受重伤,一时间恐怖气氛笼罩着整个长安城。宪宗闻讯愕然,心中悲痛难以言表,面对藩镇的猖獗,年近不惑之年的李纯已无所犹豫,反而更加坚定了讨平藩镇一统天下的决心,宪宗下令李愬为主将,讨伐河西节度使吴元济。
时大风雪,旌旗裂人马冻死者相望,人人自以为必死,然畏愬,莫敢违。
这是司马光《资治通鉴》中,李愬雪夜入蔡州的片段,讲述了李愬带兵奇袭吴元济的经典战役,寒风暴雪的夜晚唐军奇袭淮西藩镇老巢蔡州,好似神兵天降,生擒贼首吴元济。
淮西藩镇的平服,使天下大受震动,在宪宗恩威并施的强大攻势下,成德王承宗主动归服,而后平卢也被收复。其它藩镇见势也纷纷主动上表、称臣纳贡全国藩镇割据的局面终于结束了,元和中兴的高潮到来了。这位年近四十岁的帝王,在即位的第12年平定藩镇威震天下,取得了安史之乱以来最伟大的成就。
然而这位英明神武的大唐天子为什么仅在三年之后就撒手人寰了呢?
元和12年淮西既平、上浸骄奢,李纯自以为立下了不朽之功业,开始忘乎所以、逐步骄傲放纵。为举行庆祝讨伐淮西胜利的大会,李纯下令扩建当时相当于国宴厅的麟德殿。
在讨伐藩镇时,为了节省开销、筹措军费,每年年首的麟德殿朝会宴饮也一概罢免。但自从平定淮西以后,各种宴饮活动却逐渐增多,有时候连续数日,宪宗在生活上的变化是胜利后的骄傲自满所致。
次年正月宪宗派宦官迎凤翔法门寺佛骨到京师,三日之后移至京城诸佛寺中巡回供奉,京城中形成了一股迎佛骨的热潮。唐宋八大家之一的韩愈写了一篇名为“论佛骨表”的文章,其中心论点是佛不足事,坚决反对宪宗拜迎佛骨。宪宗览表后龙颜大怒,立即下令处死韩愈,最终韩愈被贬为潮州刺史。平定藩镇后,宪宗不仅信佛,还痴迷神仙和长生不老,广招天下方士。
公元819年李纯服用所请的长生不老神丹之后,身体每况愈下、性情暴躁多怒身边的宦官常被斥责,动辄性命不保宦官自感朝不保夕。
元和15年,公元820年2月14日夜,宦官陈弘志、王守澄潜入大明宫中和殿弑杀了唐宪宗李纯。随后陈弘志对外伪称“皇帝误服丹石、毒发暴崩”,唐宪宗李纯在长安大明宫中和殿逝世,享年四十三岁,谥号“圣神章武孝皇帝”,庙号宪宗,葬于景陵。
唐宪宗李纯在位十五年,始终抱有一统天下的坚定信念,在国运衰败之际高举贞观开元的旗帜,不畏艰险、削平藩镇、再振国威体现出勇于进取、百折不挠的“元和精神”。然而李纯这位平定藩镇的中兴之主无论如何也没有想到,自己竟然死于家奴之手,大好的中兴局面毁于一旦、美业难终,让人无限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