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孔雀舞,大家就会立马想到我国著名艺术家杨丽萍闻名中外的独舞作品《雀之灵》。
陶醉于如梦如幻的舞姿中,很多人不知道的是,杨丽萍老师作品中的孔雀舞,背后竟有着云南傣家人绵延千年的故事传说,在历史的变迁和革新中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内涵。
在《华阳国志》《山海经》《南诏野史》等历史文献中,就有关于孔雀舞“常浴千江”、“巢人家树上”、“婚娶长幻舞,吹芦笙为《孔雀舞》”的记载,流露出傣族人民对孔雀、孔雀舞的喜爱。
孔雀舞傣语发音“嘎洛勇”“嘎南洛”或“梵洛勇”,意为孔雀跳,主要模仿孔雀飞奔下山,漫步森林,饮泉嬉水,追逐嬉戏以及拖翅、晒翅、展翅、开屏、飞翔等动作。
孔雀舞流布于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的瑞丽、潞西及西双版纳、孟定、孟达、景谷、沧源等傣族聚居区,其中以云南西部瑞丽市的孔雀舞(傣语为"嘎洛勇")最具代表性。
关于孔雀舞的传说
传两千多年前在一次重大的祭祀活动中,孔雀为瞻仰佛祖,从千里迢迢的天柱山赶到佛祖面前,无奈佛祖被周围的人团团围住,孔雀无法靠近佛祖,于是就在人群外跳起了美丽的孔雀舞,向佛祖展示它美丽的羽毛。
人们纷纷被孔雀的美丽所吸引,给孔雀让开了一条道路,孔雀将它美丽的羽毛献给了佛祖。
也因此,孔雀舞就代代相传下来,在每逢盛大节日时,男子们头戴金冠、面带菩萨的面具,穿着由细竹和绸布做成的表演服套在身上表演孔雀吃水、抖动翅膀、林中漫步以及开屏抖翅等各种孔雀姿态。
在表演孔雀舞的时候,表演者需要有足够的臂力和手腕的力量,配合鼓点进行表演,所以很多民间艺人常常自己练习,于是就出现了专门表演孔雀舞的艺人。
经过多年积淀,孔雀舞逐渐形成了程式化的表演流程以及动作。
男子表演孔雀舞时动作硬朗、刚健,以其流畅的线条模仿孔雀的姿态动作。
傣族人民把孔雀视为美丽、善良、吉祥和幸福的化身,视为自己民族高尚精神的象征,而孔雀舞也已成为傣族民族文化传承和向外辐射传播的重要载体之一。
傣家人对孔雀舞的喜爱,折射的是古老的图腾崇拜。
此外,从孔雀舞中还能看出对小乘佛教的信仰。
如,在如今西双版纳勐远仙境的傣族村寨寺庙中,内壁多彩画,其中多见的是人首孔雀身的舞蹈、舞姿图像。
孔雀是佛教文化中的圣鸟和尊者,最早期的孔雀舞是由男子表演的,现代的孔雀舞已经是历经“孔雀舞王”毛相、“孔雀公主”刀美兰和杨丽萍等大家独特改造后上演的民族文化精品。
孔雀公主的故事
说到“孔雀公主”刀美兰和杨丽萍,大家都知道。
但还有一个孔雀公主的故事你就不一定知道了。
从前,在美丽的西双版纳有一个勐板扎国,该国的王子召树屯外出狩猎时,与金湖中洗澡的七位孔雀神女中的老七婻穆婼娜相爱,并结为夫妇。
该国的国师故意挑起了与邻国的战争,召树屯带兵上战场。
国师趁机陷害婻穆婼娜,并说动国王,要烧死她。
婻穆婼娜祈求在刑场的台子上再跳一曲故乡的孔雀舞。
得到允许后,她跳了一支舞,并在跳舞期间,披上孔雀仙衣,飞回了孔雀国。
召树屯凯旋后得知了妻子的遭遇。
他历尽千辛万苦,穿过了国师布置的障碍,来到了孔雀国。
孔雀国国王对召树屯无法保护自己的女人感到无比失望与愤慨,但被召树屯的真诚感动了。
国王出了一些考验召树屯的难题,最终召树屯经受住了考验,抱得美人归。
回国后,召树屯向国王陈述了事实,消灭了国师。
王子与公主,从此以后幸福地生活在一起。
这个美丽的爱情故事时至今日仍在傣族人家中广泛的流传着,尤其是在勐远仙境旁的几个寨子里。
孔雀公主故事中的象山——勐远仙境城子村
因为这里的孔雀河河谷地带就是《孔雀公主》的故事就发源地。
孔雀公主故事发生地-勐远仙境曼康村
公主七姐妹洗澡的金湖就在孔雀河河谷地带,王子与公主的故事也发生在这里。
“让傣家人民的孔雀飞出去”
作为傣族民间舞中最负盛名的传统表演性舞蹈,瑞丽地区的傣族孔雀舞被列入2005年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据专家介绍,瑞丽的孔雀舞相比杨丽萍的作品更具原生态。
被誉为“孔雀舞王”的毛相因孔雀舞曾被国家文化部授予“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但他也明确认为,少数民族始终跟随社会发展大潮一同进步……
现在的孔雀当然要跳现代舞!毛相解释说,直到解放后,女孩才开始走上舞台。
现在男女性跳孔雀舞的大部分的动作都一样,但还有些细微的差别。
孔雀舞在不同性别舞者的舞动中,表达着各具特色的文化内涵:男性表达了傣族文化的大气阳刚,而女性舞者则传达了其中的温柔美丽。
除了杨丽萍通过《雀之灵》《雀之恋》等作品展现了现代孔雀舞的风姿,另一位出身西双版纳“皇族”的“孔雀公主”刀美兰在师承毛相的基础上,也同样为孔雀舞的现代复兴做出了大刀破斧的改革。
她去掉了原来的面具,让美丽的傣家姑娘露出漂亮的脸蛋,大大方方展示傣族人的婀娜风情。即,“让傣家人民的孔雀飞出去!”
刀美兰还糅合了其它民族的动作和艺术风格,在集大成中形成了现代孔雀舞丰富的表现形式,赋予孔雀舞以典雅、传情的特性。
中国乐府诗有眼:“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
而在西南边境这里,也有一种孔雀舞,伴随着芦笙和歌声的悠扬,在清风细雨、芦花木棉的绽放中,在神人合一的叙事性肢体语言中,以其飘逸灵动的舞姿,为世人构建了傣族人民在绵延千年中投射的一个艺术精神空间,成为了傣家人独特的文化标记和生命情趣。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