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怎么了?入夏以来,气温不断回升并居高不下。还记得四月,寒潮袭来,很多人说:“怎么不热?”、“已经很期待短裙组了,只差一个阳光”等等,表示他们对天气变化的关注。温暖的期待。却不曾想,真正开始炎热天气后,差点崩溃。7月中旬,美国死亡谷出现81度高温,科威特城也达到73度。本月中旬,俄罗斯也突破了85年来的最高气温。这不仅仅是这两天。我国著名的高温区——新疆吐鲁番火焰山,高温再创新高,地表高温达到77℃。


77°C,一个难以置信的数字。火炎山是我国每年高温的地方。如今,民间所谓的“三伏”,2021年40天,今年将进入半年,火炎山将突破以往记录。可想而知,它的峰值还有望继续刷新,形势十分严峻。7月29日13时,全国2418个国家级气象观测站数据显示,前十名中新疆占据前八名。


77度!新疆的火焰山成了“火炉”

火焰山,在《西游记》有著名的劫难。唐僧师徒要过火焰山还是要靠铁扇公主用芭蕉扇将其扑灭,才闯过天劫。虽然这只是虚构,但有一点是非常真实的,那就是火焰山的地表温度确实很高。据官方消息,本月27日,新疆已发布高温橙色预警信号至高温红色预警信号。并且查看天气预报,未来新疆大部地区也将迎来35℃以上的高温天气。


不过正如网友所说,这也过分了:新疆吐鲁番别称“火州”,但官方报道称,“火州”火焰山景区内的“定海神针”地表温度近日已达77℃。众人闻言,不敢置信。在全球高温频发的情况下,我国已经有了台风“烟花”的滋养,现在还有91W和95W双台风胚胎,为什么西部还这么热?中国的高温去哪儿了?


为什么美国和俄罗斯这么热,我们国家也这么热?


据专家解释,美国的高温被公认为“热盖”导致热空气上升,冷空气下压,从而形成“热穹顶”现象。并且由于这种现象,副热带高压明显提前北移。自然,因为同处地球北半球,俄罗斯和我国也受到波及。副热带高压一直在北方挥之不去,甚至基本达到了往年的最北记录,从而影响了持续高温甚至不断刷新的现象。


那么为什么会出现“热穹顶”现象呢?其形成的原因,仍然与去年持续到今年的拉尼娜现象密不可分。目前来看,拉尼娜现象虽然结束,但其带来的“蝴蝶效应”仍不容小觑。其形成的大气环流后,该现象继续存在,北美西部地区变得炎热干燥。但总体副热带高压已经北移,并且由于6号台风和7号台风沿我国沿海登陆以及正在形成的双台风胚胎的影响,长江三角洲地区乃至北方沿海省份都得到了滋养。相比之下还是比较爽的。


当然,这里所说的凉,并不是真正的清凉。高温还是时不时的侵袭,所以凉爽的时候,也夹杂着一些汗水,多半是在快下雨或者不下雨的时候。在“闷”的感觉。但不管怎么说,长三角南部地区还是比较幸福的。与此次被曝刷新2021年地表高温高温的新疆吐鲁番火炎山地区相比,不仅位于北部,而且位于内陆最西端。受高压影响,无降水“救援”。


2021年气候或大变,为何专家说人类造林成本高?

想到气候变化和极端天气的频繁发生,很多人肯定想着植树造林,减少二氧化碳排放,加紧改造沙漠地区“变沙漠为绿洲”,但现实似乎并非如此简单的!


2020年,《自然》杂志刊登了我国造林成果。从公布的森林和草地覆盖率来看,中国地图上绿化面积的增长是有目共睹的。就事实而言,中国公布的毛乌素沙漠消失更是更有说服力的证据。据统计,我国近几十年来种植了数十亿棵树。2019年,美国宇航局还公开宣布,中国植被面积已占世界的6.6%,中国贡献了全球植被面积增长的25%。

与20年前相比,中国更绿,世界更绿。中国在荒漠化和水土流失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是,不能松懈的是,在植树造林和环境保护方面做出了如此大的努力。但据目前统计,我国仍是世界上沙漠面积和沙地面积最大的国家。


2017年,南京大学地理与海洋科学学院院长卢华宇指出了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最后的冰川17,距今26000到16000年,中国的毛乌素沙漠和塔克拉玛干沙漠或沙漠。沙子面积比现在大了10%-39%,现在却缩小了5%-20%,流沙面积几乎缩小了一半。为什么?卢华宇直接表示:如果人们试图通过植树、种草等方式大规模改造沙漠,成本可能太高了。减少人类活动其实是治理流沙最好的办法!


总结

按照今天科学家的说法,并不是说植树造林不行,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效果不好,而是要付出很大的代价。但是没办法,当环境受到一定程度的破坏时,如果没有人为干预造林,是不可能靠自然生态自行恢复的。人类对地理环境的破坏力是巨大的,各种工业生产、经济发展产业链、国际贸易等都是通过人力改造自然。


只担心未来的天气是没有意义的。毕竟,地球也离不开人类,如果人类不信守承诺,地球就会“退票”。比如现在的撒哈拉沙漠,曾经是地球上的撒哈拉森林。全球变暖是一个国际性问题,我国一直在积极倡导“绿色”方式。就目前而言,一个国家的力量还比较弱小。然而,全球极端气候频发的“气候临界点”中线仍偏向“不利”一侧。还是需要全世界共同减排,共同努力,应对气球“逆转”才能更有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