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古籍辞典
1
《简明古籍辞典》胡道静主编齐鲁书社
本书共收辞目
1944
条,主要介绍了古籍图书和古籍整理等一般知识,古籍图书的体例、古籍的分类和目录学知识等。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一部大型的书目解题著作。这部辞书简要介绍了现存中国古代主要典籍。对于从事中国古代文化学习和研究的读者来说,简明扼要,非常适用。
2
《中国古籍版刻辞典》瞿冕良编著齐鲁书社
本书收集了
21500
余条辞目,大体时间断限上溯唐代下及清代乾隆前后。主要内容涵盖以下四个方面:一是版刻名词。包括各种版本的名称、印刷用纸、款式、装帧,也包括一些专业用语,如朱丝栏、黑口、鱼尾等,从中可以窥见版刻的时代变迁。二是刻工。本书中收录了万余条关于刻工的辞目,主要记录他们所雕刻的图书。三是历代刻书家、抄书家。侧重于宋、元、明三代,也包括少数稀见的和有学术价值的书籍的刻印者和抄写者。四是版本书目。收录了部分版本方面的专著、书目、题跋,并简介其内容和使用价值。另外,本辞典的资料来源既有原本或影音本,也有各种参考工具书,书后附列了从清乾隆
38
年(
1773
)武英殿聚珍本到
2005
年部分版本方面的专著、书目共计
248
种,为研究我国古籍版刻的重要线索。
2
人名
1
、《中国人名大辞典》(臧励龢)
2
、《中国文学家词典》(谭正璧)
3
、《中国文学家大辞典》(先秦汉魏晋南北朝卷、隋唐五代卷、宋代卷、辽金元卷、清代卷、近代卷)
4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张撝之、沈起炜、刘德重主编)上海古籍版
5
、《宋代传记资料索引》
6
、《元代传记资料索引》
7
、《二十五史纪传人名索引》上海古籍版
8
、《四十七种宋代传记综合引得》
9
、《八十九种明代传记综合引得》
10
、《三十二种清代传记综合引得》
【藏书家】
1
、《藏书纪事诗》(叶昌炽)
2
、《辛亥以来藏书纪事诗》(伦明)
3
、《广东藏书纪事诗》(徐信符)
4
、《续藏书纪事诗》(吴则虞)
5
、《续补藏书纪事诗》(王
)
【刻工】
1
、《古籍宋元刊工姓名索引》(王肇文)
2
、《明代刊工姓名索引》(李国庆)
3
室名别号
1
、《明人室名别称字号索引》(杨廷福、杨同甫编)
2
、《清人室名别称字号索引》(增补本)(杨廷福、杨同甫编)
3
、《中国近现代人物名号大辞典》陈玉堂编著浙江古籍出版社
4
地
1
、《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臧励龢等编)
2
、《中国历史地名大词典》(魏嵩山)广东教育
3
、《中国历史地图集》(谭其骧主编)
5
请输入标题
1
、《中国古代职官大辞典》(张政烺主编)河南人民出版社
2
、《中国历代官制大辞典》(吕宗力主编)北京出版社
3
、《宋代官制辞典》(龚延明编著)
4
、《称谓录》(梁章鉅)
5
、《中国历代职官别名大辞典》(龚延明编著)上海辞书出版社,
2006
年
(以上均简便实用)
6
、《清季重要职官表》、《清季新设职官表》(钱实甫编)
6
年代
1
、《中国历史纪年表》(方诗铭),上海人民出版社
1976
年编辑、出版。
该表是《辞海》所附《中国历史纪年表》的修订本。由于出版较晚,吸收了新的研究成果,改正了他种纪年表的错误,内容简要,使用方便,是同类纪年表中较好的一部。末附按笔划编排的《年号索引》。
2
、《中国史历日和中西历日对照表》(方诗铭、方小芬)
有时某些具体纪年的年末已经跨入公元纪年的次年,标注公元纪年遇到这种情况,一定要注意。此时可查该书。
3
、《二十史朔闰表》(陈垣)此书可查月朔。
4
、《中西回史历日》(陈垣)
5
、《中国、日本、朝鲜、越南四国历史年代对照表》(公元前
660
年—公元
1918
年)山西省图书馆编
7
藏书印
1
、《中国藏书家印鉴》(林申清)上海书店
2
、《明清著名藏书家
·
藏书印》(林申清)北京图书馆出版社
3
、《日本藏书印鉴》(林申清)北京图书馆出版社
4
、《藏书纪事诗》(叶昌炽)等
8
古籍书目
查考先秦至清代著述,了解历代图书的存佚情况,可以利用正史和《通志》、《文献通考》中的艺文志或经籍志,以及历代其它官私书目。
1
史志目录
正史中的艺文志、经籍志是根据当时政府藏书并参考了其它官私书目而编成的综合性书目,又叫史志书目。
(
1
)《汉书
·
艺文志》一卷
(
2
)《隋书
·
经籍志》四卷
(
3
)《旧唐书
·
经籍志》二卷
(
4
)《新唐书
·
艺文志》四卷
(
5
)《宋史
·
艺文志》八卷
(
6
)《明史
·
艺文志》四卷
(
7
)《清史稿
·
艺文志》四卷
《汉书
·
艺文志》至《宋史
·
艺文志》都是古今典籍一并收录,《明史
·
艺文志》、《清史稿
·
艺文志》则只记当代人的著述。
《汉书
·
艺文志》依据刘歆《七略》,有叙有论,对于学术思想的演变有所揭示,《隋书
·
经籍志》仿其体例且有所补阙,历来受到人们的重视,而其它史志书目在“辨章学术,考镜源流”方面都没有下功夫,遂使学术源流多不可考。
《汉书
·
艺文志》沿袭《七略》分六艺、诸子、诗赋、兵书、术数、方技六略,是我国古代图书分类六分法的代表作;《隋书
·
经籍志》则在史志目录中首次按照经、史、子、集四部分类。
【史志目录之补编】
二十四史中的一些史书没有《艺文志》或《经籍志》,有的即使有,收编也不甚完备,(余嘉锡《古书通例》中有系统讲述)为此,后代有不少学者撰写补志,如姚振宗《汉书艺文志拾补》、《隋书经籍志考证》等等,都是极精密的好书,值得注意。
开明书店所辑《二十五史补编》是专收史书的补表、补志的丛书,其中共收录三十二种艺文经籍补志,这是阅读和研究史志书目极其重要的参考资料。这三十二种书目是:
(
1
)《汉艺文志考证》十卷,(宋)王应麟。
(
2
)《汉书艺文志拾补》六卷,(清)姚振宗。
(
3
)《汉书艺文志条例》八卷首一卷,(清)姚振宗。
(
4
)《汉书艺文志举例》一卷,(民国)孙德谦。
(
5
)《前汉书艺文志注》一卷,(清)刘光蕡。
(
6
)《补续汉书艺文志》一卷,(清)钱大昭。
(
7
)《补后汉书艺文志》四卷,(清)侯康。
(
8
)《补后汉书艺文志》十卷,(清)顾懷三。
(
9
)《后汉艺文志》四卷,(清)姚振宗。
(
10
)《补后汉书艺文志》一卷《考》十卷,(民国)曾朴。
(
11
)《补三国艺文志》四卷,(清)侯康。
(
12
)《三国艺文志》四卷,(清)姚振宗。
(
13
)《补晋书艺文志》四卷《补遗》一卷《附录》一卷《刊误》一卷,(民国)丁国钧撰,丁辰注并撰刊误。
(
14
)《补晋书艺文志》六卷,(清)文廷式。
(
15
)《补晋书艺文志》四卷,(清)秦荣光。
(
16
)《补晋书经籍志》四卷,(民国)吴士鉴。
(
17
)《补晋书艺文志》四卷,黄逢元。
(
18
)《补宋书艺文志》一卷,聂崇岐。
(
19
)《补南齐书艺文志》四卷,陈述。
(
20
)《隋书经籍志补》二卷,张鹏一。
(
21
)《隋书经籍志考证》十三卷,(清)章宗源。
(
22
)《隋书经籍志考证》五十二卷首一卷,(清)姚振宗。
(
23
)《补南北史艺文志》三卷,徐崇。
(
24
)《补五代史艺文志》一卷,(清)顾怀三。
(
25
)《宋史艺文志补》一卷,(清)黄虞稷、倪灿撰,卢文弨录。
(
26
)《西夏艺文志》一卷,(清)王仁俊。
(
27
)《辽艺文志》一卷,(民国)缪荃孙。
(
28
)《辽史艺文志补证》一卷,(清)王仁俊。
(
29
)《补辽史艺文志》一卷,黄任恒。
(
30
)《补元史艺文志》四卷,(清)钱大昕。
(
31
)《补辽金元艺文志》一卷,(清)倪灿撰,卢文弨录。
(
32
)《补三史艺文志》一卷,(清)金门诏。
2
历代官私书目
(
1
)宋代的《崇文总目》、《中兴馆阁书目》、《中兴馆阁续书目》、《宋国史艺文志》(有清人辑本)。
(
2
)明代《文渊阁书目》、《内阁藏书目录》
(
3
)宋晁公武《郡斋读书志》
(
4
)宋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
(
5
)明高儒《百川書志》
(
6
)清黄虞稷《千顷堂书目》
(
7
)孙殿起《贩书偶记》二十卷
(收录的绝大部分是有清一代的著述,兼及辛亥革命以后迄于抗战以前有关古代文化的著作。凡见于《四库全书》的一律不收,如有收录者必卷数、版本有异,故一向被看成是《四库全书总目》的续编,只是没有提要而已;第二,非单刻本不录,间或有在丛书中者,必定是初刻单行本;而《四库全书》以后新出书,本来就是单刻本居多,故又可与上海图书馆所编《中国丛书综录》配合看,对查找现存古籍甚有帮助。《贩书偶记》还收录一部分《四库全书》失收的明代人的著作,如卷六《诏令奏议类》下有:“《张文忠公奏对稿》二卷,明张居正撰,李卓吾评选,无刻书年月,约天启间刊。”此书不仅《四库》不收,其它各种书目亦未见著录,当为研究张居正、李贽的政治思想的重要材料之一。)
(
8
)《贩书偶记续编》,为孙殿起遗稿,所收书有七、八千种。
(
9
)《中国丛书综录》
以来最精善最完备的丛书目录,可以说我国古代书籍的极大部分都可由此查到;有些书原来就没有单刻本,或者原刻单行本已佚而只有丛书本,更是非查《综录》不可。
《通志》、《续通志》、《清朝通志》中的艺文志,《文献通考》、《续文献通考》、《清朝文献通考》、《清朝续文献通考》中的经籍考,是根据历代官私书目、其中包括上述史志书目而编成。其中《文献通考
·
经籍考》是最为常用的一种。
3
专题书目
(
1
)《中国农学书录》(王毓瑚编,中华书局
1958
年出版,农业出版社
1964
年修订本)
(
2
)《中国医籍考》(日本丹波元胤撰,人民卫生出版社
1956
年出版)
(
3
)《宋以前医籍考》(日本冈西为人撰,人民卫生出版社
1958
年出版)
(
4
)《同书异名通检》(杜信孚编)
4
方志
(
1
)朱士嘉编《中国地方志综录》(商务印书馆
1935
年初版
1958
年增订重印)
(
2
)张国淦编著《中国古方志考》中华书局
1962
年出版
(
3
)洪焕椿编著《浙江地方志考录》科学出版社
1958
年出版
(
4
)上海师院图书馆编印《上海方志资料考录》,
(
5
)上海图书馆
1964
年编印的馆藏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上海地方资料中文书名目录》
以及其他图书馆编印的大量方志目录,是供我们查考方志的重要工具书。
5
版本书目
自古以来,无论宫廷官府还是私人,都有收藏古籍善本的优良传统。历代藏书家穷搜珍籍,手自编目、题跋、校勘,甚或抄写、刻印,以广流传,对于保存文化,厥功甚伟,产生了一大批记录古籍版本的书目,这些书目包含有解题书目、知见书目和题跋鉴赏书目等多种形式,无论哪一种形式,都在不同程度上对记录所见、所藏古籍善本的版本信息起到了重要作用,都有助于版本学的研究,也有助于解决版本方面问题。因此,古籍工作离不开这些版本书目。
(
1
)《遂初堂书目》
(
2
)《郡斋读书志》
(
3
)《直斋书录解题》
(
4
)《汲古阁珍藏秘本书目》
(
5
)《绛云楼题跋》一卷
(
6
)《述古堂书目》
(
7
)《读书敏求记》
(
8
)《爱日精庐藏书志》三十六卷、《续志》四卷
(
9
)《抱经楼藏书志》六十四卷
(
10
)《天禄琳琅书目》十卷、《后编》二十卷
(
11
)《士礼居题跋记》、《荛圃藏书题识》等(黄丕烈书目题跋七种)
(
12
)《思适斋题跋》等(顾广圻书目题跋三种)
(
13
)《拜经楼藏书题跋记》五卷
(
14
)《楹书隅录》五卷、《续编》四卷
(
15
)《铁琴铜剑楼藏书目录》
(
16
)《善本书室藏书志》
(
17
)《万卷精华楼藏书记》一百四十六卷
(
18
)《皕宋楼藏书志》
(
19
)《郑堂读书记》(附《补逸》)
(
20
)《滂喜斋藏书记》三卷
(
21
)《开有益斋读书志》六卷《续志》一卷
(
22
)《艺风藏书记》八卷、《续记》八卷、《再续记》一卷
(
23
)《郘亭知见传本书目》
(
24
)《宋元旧本经眼录》
(
25
)《藏园群书经眼录》
(
26
)《藏园群书题记》
(
27
)《宝礼堂宋本书录》
(
28
)《涵芬楼烬餘书录》
(
29
)《中国善本书提要》(王重民)
(
30
)《日本访书志》十六卷《补》一卷
(
31
)《经籍访古志》六卷《补遗》一卷
(
32
)《古文旧书考》四卷
(
33
)《宋版书叙录》
(
34
)《四库全书总目》,可以了解书的版刻、源流、文字异同、著述体例、内容得失和作者生平等等。
(
35
)《四库全书简明目录》
(
36
)《四库未收书目提要》(阮元撰,傅以礼重编)
(
37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补正》(胡玉缙撰,王欣夫辑)
(
38
)《四库提要辨证》(余嘉锡著)
(
39
)《四库简明目录标注》(邵懿辰撰,邵章续录)
(撰于咸丰时,中华书局
1959
年出增订本,题为《增订四库简明目录标注》。是书对《四库简明目录》著录的书籍(包括其它书籍)加以批注,标明撰者、卷数和各种版本,并将王懿荣、孙诒让、黄绍箕诸家有关版的批注,逐条移录于各书之后的附录中,它和莫友芝的《郘亭知见传本书目》是两部版本目录学的重要工具书。)
(
40
)《书目答问补正》(张之洞著、范希曾补正)
旧的读书志、藏书志、善本书目,仅能供研讨图书版本时作参考,对今天要查阅利用善本书则意义不大,因为那里提及的书往往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或则已经佚失;而传世者又多半已入各公家图书馆,少量流散于私人,亦辗转易手。我们要查阅善本书,主要得查近代以来各大中型图书馆的藏书目录,例如:
(
1
)《故宫善本书目》(张允亮编)
(
2
)《北京图书馆古籍善本书目》(北京图书馆善本部编)
(
3
)《浙江图书馆古籍善本书目》
(
4
)《北京大学图书馆藏古籍善本书目》(北京大学图书馆,
1999
年)
(
5
)《上海图书馆善本书目》,
1957
年版;
(
6
)《复旦大学图书馆善本书目》、《补编》
(
7
)《中国古籍善本书目》
9
古籍书影、图录
1
《珍稀古籍书影丛刊》目录 北京图书馆出版社
(
1
)《铁琴铜剑楼书影》(瞿启甲编)
(
2
)《盋山书影》(南京国学图书馆编)
(
3
)《涉园所见宋版书影》(陶湘)
(
4
)《文禄堂书影》(王文进)
(
5
)《宋元书式》(佚名)
(
6
)《嘉业堂善本书影》(刘承幹编)
(
7
)《故宫善本书影》
(
8
)《留真谱》(杨守敬编
(
9
)《访书馀录》(〖日〗和田维四郎编)
2
图录
(
1
)《明代版本图录初编》(潘承弼、顾廷龙编)
(
2
)《清代版本图录》(黄永年、贾二强编)
(
3
)《清代版刻一隅》(黄裳)
(
4
)《中国版刻图录》
(
5
)《四部丛刊》
(
6
)《百衲本二十四史》
(
7
)《古逸丛书》
(
8
)《续古逸丛书》
(
9
)《古逸丛书三编》
(
10
)《中华再造善本》
(
11
)《中国国家图书馆古籍珍品图录》
(
12
)《(上海图书馆)馆藏精选》
(
13
)《北京大学图书馆藏善本书录》
来源:国家古籍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