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 中国民族乐器 中的优秀代表, 竹笛 留下了许多经典的传世佳作。作为 吹管乐器 的一种,竹笛音域宽广,音色 可塑性 强,有着极强的 艺术表现力 。在众多佳作中最出名的曲子分别是:《 姑苏行 》《 春到湘江 》《 喜相逢 》《 牧笛 》《 小放牛 》《 牧民新歌 》《 鹧鸪飞 》《 黄莺亮翅 》《 五梆子 》《 扬鞭催马运粮忙 》这 十大名曲 ,由不同的 笛子 演奏家创作及改编而成。
姑苏行 》是笛子演奏家、作曲家江先谓于1962年创作的一首笛子曲 ,采用 昆曲 音调,是一首由深受广大 人民群众 喜受的竹笛经典名曲。曲名为游览苏州(古称姑苏)之意,全曲表现了古城苏州的秀丽风光和人们游览时的愉悦心情。乐曲旋律优美亲切,风格典雅舒泰,节奏轻松明快,结构简练完整,是南派曲笛的 代表性 乐曲之一。
牧笛 》作于1958年。是 刘森 根据 刘炽 为双人舞《牧笛》写的 舞蹈音乐 改编的。表现了五十年代农村年轻人的美好生活,可称之为《新小放牛》。清新、明快的引子将人们带到新的农村生活。第一小段小快板表现了男女青年在放牧嬉戏时的快乐心情。第二段慢般优美、动人,抒发的年轻人对生活的热爱,对大自然的热爱,对恋人的热爱。第三段稍快的小快板是第一段小快板旋律的再现和发展。《牧笛》属于北派吐、垛、花、滑的演奏风格,但又与和常见的北派民间演奏风格不同。从技巧上说,乐曲的演奏能随情所至,充分的、恰当的运用了 气息控制 ,深刻的表达了人们的 思想感情
笛曲《 小放牛 》, 陆春龄 改编,乐曲明快流畅,表现了天真活泼的牧童在互相问话对答时的快乐情绪,富有有田园风味。笛子独奏曲,原为昆曲中的“ 吹腔 ”曲牌,描写村姑向牧童问路,两人一问一答,对歌而舞,具有浓厚的农村生活气息。音调明快流畅,富于表情。后经陆春龄编成笛曲,根据歌舞音乐进行器乐化加工,充分发挥笛子演奏技巧对曲调的装饰作用。引子的《八板》头和第一大段运用南方曲笛运气的绵长不断、悠扬曲折,以及打音、 倚音 、赠音、 连奏 等,使音乐富有田园风味和歌唱性,流畅活泼,富有生气。第二段转入快板,旋律多在高音区活动,吐音和连奏交替进行,清晰明快,富有韵味,加上调性变化,音乐显得更加活泼愉快。
牧民新歌 》是以内蒙民歌音调为素材,70年代由 简广易 创作的一首笛子独奏曲。乐曲的引子,描绘了宽广辽阔的大草原,蓝天白云下,牛羊成群……短暂的 离调 ,使动人的引子又增添了迷人的动力。第一段抒情的慢板,内蒙民歌风味的曲调,倾吐了牧民对党、对新生活的热爱。第二段在羽调旋律上,再配上活跃的节奏型,描绘出牧民骑着骏马 奔驰 的欢乐情景。接着进入第三段,节奏放宽,旋律舒展,表达牧民们对社会主义的衷情歌颂。第四、五段音乐情绪更加高潮,运用了 花舌 、吐音、飞指等技巧,形象的模拟骏马的嘶鸣声。最后,在强烈的节奏 音型 衬脱下,旋律更加急骤,进一步的渲染了一望无边的草原上人欢马叫的热烈气氛,在高潮中结束了全曲。
鹧鸪飞 》原为湖南民间乐曲,乐谱最早见于1926年 严箇凡 编写的《中国雅乐集》;以后以 丝竹乐 合奏,箫独奏等多种形式在江南一带流传。上世纪50年代, 陆春龄 赵松庭 分别将它改编成笛子独奏曲。两位先生的改编各有所长,使《鹧鸪飞》成为南派经典。《鹧鸪飞》已经是音乐院校中竹笛 专业学生 的必修曲目。
乐曲通过对 鹧鸪 飞翔的形象描绘,表现了人们向往自由、追求光明的崇高愿望。乐曲分 慢板 、中板两个部分。慢板部分是原民间乐曲的放慢加花,演奏家充分发挥 曲笛 浑厚抒情的特长,通过气息的控制、变化,运用音色、音量得收放变化以及 滑音 。轻音、 打音 叠音 等手法,使音乐悠扬委婉、明澈、圆润。中板部分是前奏的 变奏 ,音乐活拨流丽,表现鹧鸪展翅高飞的情景。
五梆子曲谱
五梆子 》是一首北方 梆笛 的代表传统乐曲,是著名笛子演奏家 冯子存 根据一首北方民间曲牌改编而成的。原曲是" 二人台 "钟的一首 过场 曲牌,名"碰 梆子 "。曲调明快、欢悦、乐观向上,主题共六句,微调式,格局落音逐级下行,分别为3,2,1,6,5,5。全曲共四段,为 变奏体 结构。笛一段呈示主题,速度较慢,旋律明晰,富于歌唱性。用滑音、 剁音 、花 舌音 等技巧润饰旋律,质朴明快。第一变奏用剁音、花舌音等技巧装饰旋律,诙谐风趣。第二变奏速度稍快,用吐音的节奏性贯穿全曲,音乐变得轻快、热情。第三变奏速度更快,即兴发挥更大,多次花"花舌"(颤舌音),是音乐更加热烈,推向高潮。 扬鞭催马运粮忙曲谱
扬鞭催马运粮忙 》是 魏显忠 创作于1969年10月的一首 笛子 独奏曲。该曲根据东北 民间音乐 风格创作,是 新派笛子 的代表乐曲之一。乐曲热情明快,以生动朴实的 音乐语言 ,描写丰收以后的农民驾着满载粮食的大车,喜气洋洋地向国家交售 公粮 的情景。马蹄击节,车轮吟唱,快乐的农夫扬鞭催马,把丰收的喜悦铺撒在运粮的小道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