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关系

[fǎ lǜ guān xì]
具有法律上权利义务形式的社会关系
收藏
0 有用+1
0
法律关系,是指 法律规范 在调整人们的行为过程中所形成的具有法律上权利义务形式的社会关系。现实社会关系的主观形式。就其主观形式特征而言,它属于 上层建筑 范畴,就其社会内容而言,它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的社会关系。其构成要素有三项:(1) 法律关系主体 ;(2) 法律关系内容 ;(3) 法律关系客体 。法律关系是 统治阶级 通过 国家意志 作用于社会关系,借以保证统治阶级利益的重要手段和途径。按照不同标准, 法律关系的种类 可以分为: 一般法律关系 具体法律关系 调整性法律关系 保护性法律关系 平权法律关系 隶属法律关系 积极型法律关系 消极型法律关系 简单法律关系 ,复杂法律关系;以及各部门法的法律关系等。 [1]
中文名
法律关系
外文名
Legal relations
拼    音
fǎ lǜ guān xì
主    体
人、国家
定    位
法理学

名词介绍

电子商务托管的法律关系图
法律关系是法律在调整人们行为的过程中形成的特殊的权利和义务关系。或者说,法律关系是指被法律规范所调整的权利与义务关系。法律关系是以法律为前提而产生的社会关系,没有法律的规定,就不可能形成相应的法律关系。法律关系是以国家强制力作为保障的社会关系,当法律关系受到破坏时,国家会动用强制力进行矫正或恢复。
法律关系由三要素构成,即法律关系的主体、法律关系的客体和 法律关系的内容
法律关系 (34张)
法律关系是根据 法律规范 建立的一种社会关系,这一命题至少说明三个问题:第一,法律规范是法律关系产生的前提。如果没有相应的法律规范存在,就不可能产生法律关系。第二,法律关系不同于法律规范调整或保护的社会关系本身。社会关系是一个庞大的体系,其中有些领域是法律所调整的(如 政治关系 经济关系 行政管理关系 等),也有些是不属于 法律调整 或法律不宜调整的(如友谊关系、爱情关系、政党社团的内部关系),还有些是法律所保护的对象,这些被保护的社会关系不属于法律关系本身(如刑法所保护的关系不等于刑事法律关系)。即使那些受 法律法规 调整的社会关系,也并不能完全视为法律关系。例如,民事关系( 财产关系 身份关系 )也只有经过民法的调整(即立法、执法和守法的 运行机制 )之后,才具有了法律的性质,成为一类法律关系( 民事法律关系 )。第三,法律关系是法律规范的实现形式,是法律规范的内容( 行为模式 及其后果)在现实 社会生活 中得到具体的贯彻。换言之,人们按照法律规范的要求行使权利、履行义务并由此而发生特定的法律上的联系,这既是一种法律关系,也是法律规范的实现状态。在此意义上,法律关系是人与人之间的合法(符合法律规范的)关系。这是它与其他社会关系的根本区别。
法律关系
从实质上看,法律关系作为一定社会关系的特殊形式,正在于它体现国家的意志。这是因为,法律关系是根据法律规范有目的、有意识的建立的。所以,法律关系像法律规范一样必然体现国家的意志。在这个意义上,破坏了法律关系,其实也违背了国家意志。
法律关系 (4张)
但法律关系毕竟又不同于法律规范,它是现实的、特定的 法律主体 所参与的具体社会关系。因此,特定法律主体的意志对于法律关系的建立与实现也有一定的作用。有些 法律关系的产生 ,不仅要通过法律规范所体现的国家意志,而且要通过法律关系参加者的个人意志表示一致(如多数 民事法律关系 )。也有很多法律关系的产生,往往基于 行政命令 而产生。总之,每一个具体的法律关系的产生、变更和消灭是否要通过它的参加者的意志表示,呈现出复杂的情况,不可一概而论。
法律关系是以法律上的权利、义务为纽带而形成的社会关系,它是法律规范(规则)“指示”(行为模式, 法律权利 和义务)的规定在 事实社会关系 中的体现。没有特定法律关系主体的实际法律权利和 法律义务 ,就不可能有法律关系的存在。在此,法律权利和义务的内容是法律关系区别于其他社会关系(社团组织内部的关系)的重要标志。

特征

法律关系是由于法律规范的存在而建立的社会关系,没有法律规范的存在,也就不可能形成与之相应的法律关系。 法律关系与法律规范 两者之间的关系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一方面,法律规范是法律关系存在的前提,没有相应的法律规范的存在就不可能产生法律关系。另一方面,任何一种法律规范只能在具体的法律关系中才能得以实现。法律规范只规定人们的 行为规范 和相应的 法律后果 ,它所针对的对象为一类人,因此具有普遍 适用性 。只有当人们按照法律规范的 行为模式 ,或者说符合一定的 法律事实 时,才形成了针对于个人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
2.法律关系是以权利义务为内容的社会关系
法律关系与其他社会关系的重要区别,就在于它是法律化的权利义务关系,是一种明确的、固定的权利义务关系。这种权利和义务可以是由法律明确规定的,也可以是由法律授权当事人在法律的范围内自行约定的。
3.法律关系是以国家 强制力 作为保障手段的社会关系
通过 社会舆论 和道德约束来实现的社会关系具有不稳定性和非强制性。而在法律关系中,一个人可以做什么、不得做什么和必须做什么都是 国家意志 的体现,反映国家对 社会秩序 的一种维持态度。当法律关系受到破坏时,就意味着国家意志所授予的权利受到侵犯,意味着国家意志所设定的义务被 拒绝履行 。这时,权利受侵害一方就有权请求国家机关运用国家强制力,责令侵害方履行义务或承担未履行义务所应承担的 法律责任 ,也即对违法者予以相应的制裁。因此,一种社会关系如果被纳入 法律调整的范围 之内,就意味着国家对它实行了强制性的保护。这种国家的强制力主要体现为对法律责任的规定上。

属性

我们认为,首先,以所谓思想关系和物质关系作为社会关系基本分类的看法,尽管有其深刻性,但并不能真正概括现实生活中的社会关系,即其不是社会关系分类的最佳方式,其原因前文已有论述。只有本源性社会关系和调整性社会关系的分野,才是划分社会关系的恰当方式。按照这一基本分类,则法律关系的基本属性是调整性社会关系。调整性既是法律关系的基本属性,又是法律关系的社会本质。在调整性一词中,已经充分包含了法律关系之主体意志性,可以这么讲:人类所创造的调整社会关系的一切方法,都具有主体主观能动的认识特征,都具有“ 思想性 ”特征,都具有意志性特征。但是究竟用什么词汇来表达这一属性更名实相符、辞能达意?我们认为比较恰当的还是调整性这个词,而不是思想性,意志性,或 主观能动性 等等。因为只有如此,才可以充分显现调整性社会关系(包括法律关系)的 客观性 ,否则,易误导人们认为法律关系不具有客观性,而是纯粹主观操作的结果。
法律关系的上述特征是紧密联系的,既具有内在关联的一个整体,如上诸特征的完整结合,形成了法律关系从内部到外在的统一的特征。

主体

2.机构和组织(法人)。这主要包括三类:一是各种国家机关( 立法机关 、行政机关和司法机关等);二是各种企事业组织和在中国领域内设立的 中外合资经营企业 中外合作经营企业 和外资企业;三是各政党和 社会团体 。这些机构和组织主体,在法学上可以笼统的成为“法人”。其中既包括公法人(参与 宪法关系 行政法律关系 、刑事法律关系的各机关、组织),也包括私法人(参与民事或 商事法律关系 的机关、组织)。中国的国家机关和组织,可以是公法人、也可以是私法人,依其所参与的法律关系的性质而定。
3.国家。在特殊情况下,国家可以作为一个整体成为法律关系主体。例如,国家作为主权者是国际 公法 关系的主体,可以成为外贸关系中的债权人或债务人。在国内法上,国家作为法律关系主体的地位比较特殊,既不同于一般公民,也不同于法人。国家可以直接以自己的名义参与国内的法律关系(如发行 国库券 ),但在多数情况下则由国家机关或授权的组织作为代表参加法律关系。
4.外国人和外国 社会组织 。外国人、 无国籍 人和外国社会组织,以我国有关法律以及我国与有关国家签证的条约为依据,也可以成为我国某些法律关系的主体。
5.合伙。
1.权利能力。又称权义能力(权利义务能力),是指能够参与一定的法律关系,依法享有一定权利和承担一定义务的法律资格。它是法律关系主体实际取得的权利、承担义务的前提条件。
公民的权利能力可以从不同角度进行分类。首先,根据享有权利能力的主体范围不同,可以分为 一般权利 能力和特殊的权利能力。前者又称基本的权利能力,是一国所有公民均具有的权利能力,它是任何人取得公民法律资格的 基本条件 ,不能被任意剥夺或者解除。后者是公民在特定条件下具有的法律资格。这种资格并不是每个公民都可以享有,而只授予某些特定的法律主体。如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行使职权的资格,就是特殊的权利能力。其次,按照 法律部门 的不同,可以分为 民事权利能力 、政治权利能力、行政权利能力、 劳动权利能力 诉讼权利能力 等。这其中既有 一般权利能力 (如民事权利能力),也有 特殊权利能力 (政治权利能力、劳动权利能力)。
法人的权利能力没有上述的类别,所以与公民的权利能力不同。一般而言,法人的权利能力自 法人成立 时产生,至法人解体时消灭。其范围是由法人成立的宗旨和 业务范围 决定的。
2.行为能力。是指法律关系主体能够通过自己的行为实际取得权利和履行义务的能力。
公民的行为能力是公民的 意识能力 在法律上的反映。确定公民有无行为能力,其标准有二:一是能否认识自己行为的性质、意义和后果;二是能否控制自己的行为并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因此,公民是否达到一定年龄、神智是否正常,就成为公民享有行为能力的标志。例如,婴幼儿、 精神病 患者,因为他们不可能预见自己行为的后果,所以在法律上不能赋予其行为能力。在这里,公民的行为能力不同于其权利能力。具有行为能力必须首先具有权利能力,但具有权利能力,并不必然具有行为能力。这表明,在每个公民的法律关系 主体资格 构成中,这两种能力可能是统一的,也可能是分离的。
公民的行为能力也可以进行不同的分类。其中较为重要的一种分类,是根据其内容不同分为权利行为能力、义务行为能力和责任行为能力。权利行为能力是指通过自己的行为实际行使权利的能力。义务行为能力是指能够 实际履行 法定义务 的能力。责任行为能力(简称 责任能力 )是指行为人对自己的违法行为后果承担 法律责任 的能力。它是行为能力的一种特殊形式。
公民的行为能力问题,是由法律予以规定的。 世界各国 的法律,一般都把本国公民划分为完全行为能力人、 限制行为能力 人和无行为能力人。(1)完全行为能力人。这是指达到一定 法定年龄 、智力健全、能够对自己的行为负完全责任的自然人(公民)。例如,在民法上,18周岁以上的公民是成年人,具有完全的 民事行为能力 ,可以独立进行 民事活动 ,是完全 民事行为 能力人。16周岁以上不满18周岁的公民,以自己的 劳动收入 为主要生活来源的,也被视为完全民事行为能能力人。(2)限制行为能力人。这是指行为能力受到一定限制,只具有部分行为能力的公民。例如,我国 民法通则 规定,10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不能完全辨认自己行为的精神病人,是限制行为能力人。中国刑法将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的公民视为限制行为能力人(不完全的 刑事责任能力 人)。(3)无行为能力人。这是指完全不能以自己的行为行使权利、履行义务的公民。在民法上,不满8周岁的未成年人,完全的精神病人是无行为能力人。在刑法上,不满14周岁的未成年人和精神病人,也被视为 无刑事责任能力 人。
法人组织 也具有行为能力,但与公民的行为能力不同。表现为:第一,公民的行为能力有完全与不完全之分,而法人的行为能力总是有限的,由其成立宗旨和业务范围所决定。第二,公民的行为能力和权利能力并不是同时存在的。也就是说,公民具有权利能力却不一定同时具有行为能力,公民丧失行为能力也并不意味着丧失权利能力。与此不同,法人的行为能力和权利能力却是同时产生和同时消灭的。法人一经依法成立,就同时具有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法人一经依法撤销,其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也就同时消灭。

内容

权利义务是一对表征关系和状态的范畴,是法学 范畴体系 中的最基本的范畴。从本质上看,权利是指法律保护的某种利益;从 行为方式 的角度看,它表现为要求权利相对人可以怎样行为,必须怎样行为或不得怎样行为。
义务人指人们必须履行的某种责任,它表现为必须怎样行为和不得怎样行为两种方式。在 法律调整 状态下,权利是受法律保障的利益,其行为方式表现为意志和行为的自由。义务则是对法律所要求的意志和行为的限制,以及利益的付出。权利和义务是法律调整的特有机制,是法律行为区别于 道德行为 最明显的标志,也是法律和 法律关系内容 的核心。
权利和义务的分类
对权利和义务可从不同的角度,按照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
根据权利和义务所体现的社会内容的重要程度,即它们在权利义务体系中的地位、功能及 社会价值 的不同,可以把权利义务分为基本的权利和义务与普通的权利和义务。基本权利和义务是人们在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中根本利益的体现,是人们 社会地位 基本法律 表现,是人们日常生活中 利益关系 的反映。
根据权利和义务的适用范围不同,可以把权利义务分为一般的权利和义务与特殊的权利和义务。 一般权利 又称抽象权利,其主体是一般权利人,同时也无特定义务人。 一般义务 的主体是每一个人,而每个义务人没有与之相对应的特定的权利人。一般义务通常不是积极作为,而是消极的 不作为 。特殊权利又称 具体权利 ,其主体是特定的权利人,同时也有特定义务人, 特殊义务 是指特定义务人作出的积极的作为或消极的不作为。
根据权利和义务的主体不同,可以分为公民的权利和义务、集体的权利和义务、国家的权利和义务(职权和职责)、人为的权利和义务(人权)。另外,根据 部门法 的划分,我们还可以把权利义务分为 民事权利 和义务、 诉讼权利 和义务等等。
权利和义务的相互关系
权利与义务作为法律关系的重要因素,它体现了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及其相互关系,反映着法律调整的文明程度,从宏观方面讲,可以把权利与义务的关系概括为:历史进程中曾有的离合关系逻辑结构上的对立统一关系。总体数量上的等值关系,功能上的互补关系,运行中的制约关系,价值意义上的主次关系。
1.法律关系是根据法律规范建立的一种社会关系,具有 合法性
第一,法律规范是法律关系产生的前提。如果没有相应法律规范的存在,就不可能形成法律关系。
第二,法律关系不同于法律规范调整或保护的社会关系本身。例如,刑法调整各种 违法行为 关系,而其所保护的却是违法行为所破坏的社会关系。
第三,法律关系是法律规范的实现形式,是法律规范的内容在现实 社会生活 中的具体贯彻。换言之,人们按照法律规范的要求 行使权利 、履行义务并由此发生特定的法律上的联系,这既是一种法律关系,也是法律规范在实际社会生活中的实现状态。在此意义上,法律关系是人与人之间的合法关系。这是它与其他社会关系的主要区别。
2.法律关系是体现意志性的特种社会关系。
从实质上来看,法律关系作为一定社会关系的特殊形式,正在于它体现 国家意志 性。因为法律关系是根据法律规范有目的。有意识地建立的,法律关系向法律规范一样必然体现 国家意识 。在此意义上看,破坏法律关系,其实也违背了国家意志。
但法律关系又不同于法律规范,它是现实的、特定的 法律主体 所参与的具体社会关系。因此,特定法律主体的意志对于法律关系的建立与实现也有一定的作用。有些 法律关系的产生 ,不仅要通过法律规范所体现的国家意志,而且要通过法律关系参加者的个人意志表示一致(如多数民事法律关系)。也有很多法律关系的产生,并不需要通过这种意志表示。例如,刑事法律关系则往往由于违法行为而产生。
3.法律关系是特定法律主体之间的权利和义务关系。
法律关系是以法律上的权利、义务为纽带而形成的社会关系。它是法律规范之内容在 事实社会关系 中的体现。没有特定 法律关系主体 的实际 法律权利 法律义务 ,就不可能有法律关系的存在。 [1]

客体

概念

笼统地讲, 法律关系客体 是指法律关系主体之间的权利和义务所指向的对象。它是构成法律关系的要素之一。
法律关系客体是一定利益的 法律形式 。任何外在的客体,一旦它承载某种利益价值,就可能成为法律关系客体。法律 关系建立 的目的,总是为了保护某种利益、获取某种利益,或分配、转移某种利益。所以,实质上,客体所承载的利益本身才是 法律权利 法律义务 联系的中介。这些利益,从 表现形态 上可以分为 物质利益 和精神利益、有形利益和无形利益、直接利益和间接利益(潜在利益);从享有主体的角度,利益可分为 国家利益 社会利益 个人利益 ,等等。
法律关系客体是一个历史的概念,随着 社会历史 的不断发展,其范围和形式、类型也在不断的变化着。总体来看,由于权利和义务类型的不断丰富,法律关系客体的范围和种类有不断扩大和增多的趋势。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类:
1.物。法律意义上的物是指法律关系主体支配的、在生产上和生活上所需要的客观实体。它可以是天然物,也可以是生产物;可以是活动物,也可以是不活动物。作为法律关系客体的物与 物理意义 上的物既有联系,又有不同,它不仅具有物理属性,而且应具有法律属性。物理意义上的物要成为法律关系客体,须具备以下条件:第一,应得到法律之认可。第二,应为人类所认识和控制。不可认识和控制之物(如地球以外的天体)不能成为法律关系客体。第三,能够给人们带来某种物质利益,具有 经济价值 。第四,须具有独立性。不可分离之物(如道路上的 沥青 、桥梁之 构造物 、房屋之门窗)一般不能脱离 主物 ,故不能单独作为 法律关系的客体 存在。至于哪些物可以作为法律关系的可以或可以作为哪些法律关系的客体,应由法律予以具体规定。在我国,大部分天然物和生产物可以成为法律关系的客体。但有以下几种物不得进入国内 商品流通领域 ,成为私人法律关系的客体:(1)人类公共之物或国家专有之物,如海洋、山川、水流、空气;(2)文物;(3)军事设施、武器(枪支、弹药等);(4)危害人类之物(如毒品、 假药 、淫秽书籍等)。
2.人身。人身是由各个生理器官组成的生理整体( 有机体 )。它是人的 物质形态 ,也是人的精神利益的体现。在现代社会,随着现代科技和医学的发展,使得输血、植皮、 器官移植 、精子提取等现象大量出现;同时也产生了此类交易买卖活动及其契约,带来了一系列法律问题。这样,人身不仅是人作为法律关系主体的承载者,而且在一定范围内成为法律关系的客体。
但须注意的是:第一,活人的(整个)身体,不得视为法律上之“物”,不能作为物权、债权和 继承权 的客体,禁止任何人(包括本人)将整个身体作为“物”参与有偿的经济 法律活动 ,不得转让或买卖。贩卖或拐卖人口,买卖婚姻,是法律所禁止的违法或 犯罪行为 ,应受法律的制裁。第二,权利人对自己的人身不得进行违法或有伤风化的活动,不得滥用人身,或自践人身和人格。例如,卖淫、自杀、自残行为属于 违法行为 或至少是法律所不提倡的行为。第三,对人身 行使权利 时必须依法进行,不得超出法律授权的界限,严禁对他人人身非法强行行使权利。例如,有 监护权 的父母不得虐待 未成年子女 的人身。
人身(体)部分(如血液、器官、皮肤等)的法律性质,是一个较复杂的问题。它属于人身,还是属于法律上的“物”,不能一概而论。应从三方面分析:当人身之部分尚未脱离人的整体时,即属人身本身;当人身之部分自然的从身体中分离,已成为与身体相脱离的外界之物时,亦可以视为法律上之“物”;当该部分已植入他人身体时,即为他人人身之组成部分。
3. 精神产品 。也称 精神财富 非物质财富 。精神产品是人通过某种物体(如书本、砖石、纸张、胶片、磁盘)或大脑记载下来并加以流传的思维成果。精神产品不同于 有体物 ,其价值和利益在于物中所承载的信息、知识、技术、标识(符号)和其他精神文化。同时它又不同于人的 主观精神 活动本身,是精神活动的物化、 固定化 。精神产品属于非物质财富。西方学者称之为“无体(形)物”。我国法学界常称为“ 智力成果 ”或“无体财产”。
4.行为。这种客体一般情况下发生于债。比如说合同的标的就是行为,当事人之间签订合同之后,要相互履行约定的义务,而此种履行义务的行为其实就是合同的标的。这就行为与行为结果是不同的。比如说, 承揽合同 (做一套衣服), 承揽行为 的结果是一套衣服,但是合同的标的是承揽行为,也就是完成这套衣服的行为,而行为结果只能称之为 标的物 而已,此标的物虽比标的多了一个字,但意义却是相差很远的。
在研究法律关系客体问题时,还必须看到,实际的法律关系有多种多样,而且多种多样的法律关系就有多种多样的客体,即使在同一法律关系中也有可能存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客体。例如买卖法律关系的客体不仅包括“货物”,而且也包括“货款”。在分析多向(复合)法律关系客体时,我们应当把这一法律关系分解成若干个单向法律关系,然后再逐一寻找它们的客体。多向(复合)法律关系之内的诸单向关系有主次之分,因此其客体也有主次之分。其中,主要客体决定着次要客体,次要客体 补充说明 主要客体。它们再多向(复合)法律关系中都是不可缺少的构成要素。

种类

按照法律关系产生的依据、执行的职能和实现规范的内容不同,可以分为 调整性法律关系 和保护性法律关系。调整性法律关系是基于人们的合法行为而产生的、执行法的调整职能的法律关系,它所实现的是法律规范(规则)的 行为规则 (指示)的内容。调整性法律关系不需要适用法律制裁,法律主体之间即能够依法行使权利、履行义务,如各种依法建立的民事法律关系、行政 合同关系 等等。保护性法律关系是由于违法行为而产生的、旨在恢复被破坏的权利和秩序的法律关系,它执行着法的保护职能,所实现的是法律规范(规则)的保护规则(否定性法律后果)的内容,是 法的实现 的非正常形式。它的典型特征是一方主体(国家)适用法律制裁,另一方主体(通常是违法者)必须接受这种制裁,如刑事法律关系。
纵向的法律关系和横向的法律关系
纵向(隶属)的法律关系和横向(平权)的法律关系按照法律主体在法律关系中的地位不同,可以分为纵向(隶属)的法律关系和横向(平权)的法律关系。纵向(隶属)的法律关系是指在不平等的法律主体之间所建立的权力服从关系(旧法学称“ 特别权力关系 ”)。其特点为:(1)法律主体处于不平等的地位。如 亲权 关系中的家长与子女,行政管理关系中的上级机关与下级机关,在 法律地位 上有管理与被管理、命令与服从、监督与被监督诸方面的差别。(2)法律主体之间的权利与义务具有强制性,既不能随意转让,也不能任意放弃。与此不同,横向法律关系是指平权法律主体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其特点在于,法律主体的地位是平等的,权利和义务的内容具有一定程度的 任意性 ,如民事财产关系, 民事诉讼 关系、被告关系等。
单向法律关系、双向法律关系和多向法律关系
单向(单务)法律关系、双向(双边)法律关系和多向(多边)法律关系。按照法律主体的多少及其权利义务是否一致为根据,可以将法律关系分为单向法律关系、双向法律关系和多向法律关系。所谓单向(单务)法律关系,是指权利人仅享有权利,义务人仅履行义务,两者之间不存在相反的联系(如不附条件的 赠与 关系)。单向法律关系是 法律关系体系 中最基本的构成要素。其实,一切法律关系均可分解为单向的权利义务关系。双向(双边)法律关系,是指在特定的双方法律主体之间,存在着两个密不可分的单向权利义务关系,其中一方主体的权利对应另一方的义务,反之亦然。例如,买卖法律关系就包含着这样两个相互联系的单向法律关系。所谓多向(多边)法律关系,又称“复合法律关系”或“复杂的法律关系”,是三个或三个以上相关法律关系的复合体,其中既包括单向法律关系,也包括双方法律关系,例如, 行政法 中的人事调动关系,至少包含三个方面的法律关系,即调出单位与调入单位之间的关系,调出单位与被调动者之间的关系,调入单位与被调动者之间的关系。这三种关系相互关联,互为条件,缺一不可。
第一性法律关系和第二性法律关系
第一性法律关系(主法律关系)和第二性法律关系(从法律关系)。按照相关的法律关系作用和地位的不同,可以分为第一性法律关系(主法律关系)和第二性法律关系(从法律关系)。第一性法律关系(主法律关系),是人们之间依赖建立的不依赖其他法律关系而独立存在的或在多向法律关系中居于 支配地位 的法律关系。由此而产生的、居于从属地位的法律关系,就是第二性法律关系或从法律关系。一切相关的法律关系均由主次之分,例如,在调整性和保护性法律关系中,调整性法律关系是第一性法律关系(主法律关系),保护性法律关系是第二性法律关系(从法律关系);在实体和程序法律关系中,实体法律关系是第一性法律(主法律关系),程序法律关系是第二性的法律关系(从法律关系),等等。

产生变更消灭

所谓法律事实,就是法律规范所规定的、能够引起法律关系产生、变更和消灭的客观情况。也就是说,法律事实首先是一种 客观存在 的外在现象,而不是人们的一种 心理现象 心理活动 。其次,法律事实是由法律规定的、具有法律意义的事实,能够引起法律关系的产生、变更或消灭。在此意义上,与人类生活无直接关系的纯粹的客观现象(如宇宙天体的运行)就不是法律事实。
1.法律事件。法律事件是法律规范规定的、不以当事人的 意志力 为转移而引起法律关系形成、变更或消灭的 客观事实 。法律事件又分为 社会事件 自然事件 两种。前者如 社会革命 、战争等,后者如人的生老病死、 自然灾害 等,这两种事件对于特定的法律关系主体(当事人)而言,都是不可避免的,是不以其意志为转移的。但由于这些事件的出现,法律关系主体之间的权利与义务关系就有可能产生,也有可能发生变更,甚至完全归于消灭。例如,由于人的出生便产生了父母与子女之间的抚养关系和监护关系;而人的死亡却又导致抚养关系、夫妻关系或赡养关系的消灭和继承关系的产生,等等。
2.法律行为。法律行为是指以法律关系主体意志为转移,能够引起 法律后果 ,即引起法律关系形成、变更和消灭的人们有意识的活动。它是引起引起法律关系形成、变更和消灭的最普遍的法律事实。因为人们的意志有善意与恶意、合法与违法之分,故其行为也可以分为善意行为、 合法行为 与恶意行为、违法行为。善意行为、合法行为能够引起法律关系的形成、变更和消灭。例如,依法登记结婚的行为,导致 婚姻关系 的成立。同样,恶意行为、违法行为也能够引起法律关系的形成、变更和消灭。如犯罪行为产生刑事法律关系,也可能引起某些民事法律关系(如 损害赔偿 、婚姻、继承等)的产生或变更。
在法学上,人们常常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法律事实所构成的一个相关的整体(两个以上的法律事实引起同一个法律关系的产生、变更或消灭),称为“ 事实构成 ”。例如 房屋买卖 ,除双方签订合同,还需要登记过户。同一法律事实可引起多种法律关系变化,如工伤致死,引起婚姻关系消灭,继承、 保险关系 产生。
在研究法律 事实问题 时,我们还应当看到这样两个复杂的现象:(1)同一个法律事实(事件或者行为)可以引起多种法律关系的产生、变更和消灭。例如,工伤致死,不仅可以导致 劳动关系 、婚姻关系的消灭,而且也导致 劳动保险 合同关系 、继承关系的产生。(2)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法律事实引起同一个法律关系的产生、变更或消灭。例如,房屋的买卖,除了双方当事人签订买卖协议外,还须向房管部门办理登记过户手续方有效力,相互之间的关系也才能够成立。在法学上,人们常常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法律事实所构成的一个相关的整体,成为“事实构成”。

法律关系的意义

移转

1. 身份关系 ,因人的变更而受影响,其不得让与或继承。
2. 物权关系 得为让与或继承。
3. 债权关系 ,尤其是契约,原则上得让与。

判断

(1)立法角度:
立法者经由法律认可的表决程序作出决定。
(2)司法角度:
平等主体 之间具有可诉性的社会关系。
2.情谊关系不是 民事法律关系
一项 情谊行为 ,只有在给付者具有法律上受约束的意思时,才具有 法律行为 的性质,如邀请参加宴会、郊游、看电影、舞会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