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644年
笛卡儿
在《哲学原理》中就提出了运动不变的思想,但没有给出具体反映这种
不变性
本质的物理概念。随着人们对自然界认识的不断加深和拓广,逐步发现不同的物理现象之间存在着内在的联系。德国科学家迈耶从哲学角度首先确定了这种永恒性,他坚信“无不生有,有不变无”,通过对马拉车运动过程进行了细致地分析,指明轮子摩擦散热和马
做功
一定有确定的比例;后来英国科学家焦耳通过大量精确和严格的实验,测量出
热功当量
为4.18J/cal,确立了建立能量转化与
守恒定律
的实验基础;德国科学家亥姆霍兹最终建立了
能量守恒定律
的数学表达。他从v=推出了mgh=1/2mv^2,并建议用1/2mv^2代替mv表示
机械运动
的强弱,用来度量能量的改变。能量转化与守恒定律的建立过程说明了正确的
哲学思想
、严格的实验和严密的数学推理是自然科学认知过程的三个基本要素。
1850年前后,物理学界普遍认识到了热现象和分子运动的联系,但微观结构和分子运动的物理图像仍是模糊或未知的。凭借着对分子运动的假设和运用
统计方法
,克劳修斯正确地导出了气体实验公式。另外,
麦克斯韦
和
玻尔兹曼
在研究分子分布规律和
平衡态
方面也做出了卓有成效的工作。后来
吉布斯
把
玻耳兹曼
和麦克斯韦所创立的统计方法推广而发展成为系统的理论,将平衡态和涨落现象统一起来并结合
分子动理论
一起构成统计物理学。
在1900年欧洲物理年会上,英国物理学家
开尔文
发表过一段非常著名的讲话,其中他不仅讲道“19世纪已将物理学大厦全部建成,今后物理学家的任务就是修饰完善这座大厦了”,而且又讲道“在物理学的天空中几乎一片晴朗,只存在两朵乌云。”他所指的两朵乌云其实就是迈克尔逊—莫雷测量“
以太风
”实验和测量
黑体辐射实验
中用现有的
经典物理
无法解释。后来对“以太”的测量的研究和
爱因斯坦
狭义相对论
的建立,揭示了经典牛顿时空观的
严重缺陷
;而对黑体辐射能
谱分布
规律的研究及对
热容量
的研究,揭示了经典统计物理学理论的
重大缺陷
,发现了微观运动的新特性。1900年
普朗克
提出了能量量子化的假设,用这种假设成功地揭示了
黑体辐射
问题。与
量子力学
的
有机结合
使经典统计物理学发展成为量子统计物理学。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以后,
非平衡态热力学
和统计物理学得到迅速发展,其代表人物是
比利时
物理学家普里高金。
热力学主要是从
能量转化
的观点来研究物质的热性质,它揭示了能量从一种形式转换为另一种形式时遵从的宏观规律。热力学是总结物质的宏观现象而得到的热学理论,不涉及物质的
微观结构
和
微观粒子
的相互作用。因此它是一种唯象的宏观理论,具有高度的可靠性和
普遍性
。
热学中一个重要的基本现象是趋向
平衡态
,这是一个
不可逆过程
。例如使温度不同的两个物体接触,最后到达平衡态,两物体便有相同的温度。但其逆过程,即具有相同温度的两个物体,不会自行回到温度不同的状态。
这说明,不可逆过程的初态和
终态
间,存在着某种
物理性质
上的差异,终态比初态具有某种优势。1854年克劳修斯引进一个函数来描述这两个状态的差别,1865年他给此函数定名为熵。
1850年,克劳修斯在总结了这类现象后指出:不可能把热从低温物体传到高温物体而不引起其他变化,这就是
热力学第二定律
的克氏表述。几乎同时,开尔文以不同的方式表述了热力学第二定律的内容。
1912年能斯脱提出一个关于低温现象的定律:用任何方法都不能使系统到达
绝对零度
。此定律称为
热力学第三定律
。
热力学的这些基本定律是以大量实验事实为根据建立起来的,在此基础上,又引进了三个基本状态函数:温度、内能、熵,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热力学
理论体系
。此后,为了在各种不同条件下讨论
系统状态
的热力学特性,又引进了一些辅助的状态函数,如焓、
亥姆霍兹函数
(
自由能
)、
吉布斯函数
等。这会带来运算上的方便,并增加对
热力学状态
某些特性的了解。
从热力学的基本定律出发,应用这些状态函数,利用数学推演得到系统
平衡态
各种特性的相互联系,是
热力学方法
的基本内容。
热力学应用
热力学理论是普遍性的理论,对一切物质都适用,这是它的优点,但它不能对某种特殊物质的具体性质作出推论。例如讨论
理想气体
时,需要给出理想气体的
状态方程
;讨论电磁物质时,需要补充电磁物质的
极化强度
和
场强
的关系等。这样才能从热力学的一般关系中,得出某种特定物质的具体知识。
平衡态
热力学的理论已很完善,并有广泛的应用。但在自然界中,处于
非平衡态
的
热力学系统
(物理的、化学的、生物的)和不可逆的
热力学过程
是大量存在的。因此,这方面的研究工作十分重要,并已取得一些重要的进展。
21世纪以来,研究
非平衡态热力学
的一种理论是在一定条件下,把非平衡态看成是数目众多的局域平衡态的组合,借助原有的平衡态的
概念描述
非平衡态的热力学系统。并且根据“流”和“力”的
函数关系
,将
非平衡态热力学
划分为近平衡区(
线性区
)和远离平衡区(
非线性区
)热力学。这种理论称为广义热力学,另一种研究非平衡态热力学的理论是理性热力学。它是以
热力学第二定律
为前提,从一些公理出发,在连续
媒质
力学中加进热力学概念而建立起来的理论。它对某些具体问题加以论证,在特殊的
弹性物质
的应用中取得了一定成果。
自然界物质运动形式具有多样性,除了存在如汽车、火车的运行,车床飞轮的飞转,
天体运动
等一类现象之外,还有物质的
热胀冷缩
、
热传导
、扩散,导体
电阻率
随温度变化及物质可进行固、液、汽三种状态的变化等另外一类现象。前者的特征是物体的
空间位置
发生变化,被称为
机械运动
现象,力学研究其规律;仔细分析后一类现象,会发现存在一共同的特点,即都与温度有关。我们将这一类的物质物理性质随温度变化的现象称为
热现象
。
热现象的产生是物质内部大量分子无规则运动导致的.当讨论和研究热现象规律时,物体的整体宏观机械运动已不再属于讨论的范畴,人们将目光投向物质内部大量分子运动上。区别于机械运动物理概念,人们将由大量无规则运动的分子所组成的宏观物质以热现象为主要标志的运动形态称为
热运动
。
热现象是热运动的宏观表现,热运动是热现象的微观本质.
热运动不是孤立,往往在一定条件下可向其它运动形态转化。如
摩擦生热
、挥发降温、气缸内气体吸热对外
做功
、电流通过电阻发热和
温差电池
等。因此研究热运动同其它运动形态转化的规律也是热学研究的另一个重要基本内容。
热学公式集合
|
Q=mc△T
|
△v=βv'△T
|
Q=mL
|
e=Q-Q'/Q
|
△L=αL'△T
|
e=T-T'/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