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苦广告植入久矣。一句“戏言”,道出了影视作品中广告植入问题让不少观众“深恶痛绝”的事实。

这些年,涌现了一批优秀的口碑好剧,其中现实题材剧集的表现尤其亮眼。然而,正是由于现实题材作品与我们的真实生活联系相对紧密,剧集中的广告植入也因此成为让人难以忽视的问题。

由于影视行业发展的需要,剧集制作带来的成本上涨几乎成为片方需要解决的头等大事,这也导致了广告植入成为影视行业发展不可或缺的一个资金补充。以现实题材剧集为例,我们常常看到剧中角色所接触的各种物品,其实都是企业投资该剧的权益体现。企业的广告植入往往是通过在一部作品中,短期内高频率的曝光露出,甚至出现在演员的对白台词里。比如,为了准备宵夜,剧情万变不离其宗地围着某一种食品打转,还借着角色的嘴说出那句产品的品牌口号。 面对广告,尤其是跟剧情无关的“硬式”植入,作为追剧的观众来说,可真是“尬出天际”。

不可否认的是,植入广告也是有着双赢的效果,尤其是一些剧集因口碑出圈,而且广告植入得当,让某些产品也借此深入人心,确实起到了正面宣传的积极作用。在曾经大热的女性群像剧中,某个角色人设是海归精英,喝水的时候必然是小玻璃瓶装的某种进口气泡水,尽管也有观众诟病没有必要,但在角色塑造上也无可厚非。而在刑侦剧集中,借助某些产品的科技优势,远程监控环境和周边人员,确实出人意料也合情合理。这种符合剧情和逻辑的广告植入,对于观众来说,并不会过于苛责。

可有些植入一味地生硬地追求曝光频率,在任何场合都必须占据C位,对观众进行密集的洗脑式的营销。比如,为了凸显某个APP软件,角色还没露脸,耀眼的APP背景图标已经先声夺人亮相在观众面前。事实上,在某些场景中,那个显著的logo或者产品不仅对剧情推动毫无关联,甚至缺乏与剧情之间的基本逻辑关系,有的还违背了人们的常识认知。这一幕,实在太让人出戏了。

既然广告植入在现实题材剧集中已是常态,对企业来说,目的是通过影视作品提高公众对产品的认知,敢于迈出尝试性的第一步,进而获得市场认可,打开销路。那么在广告植入时,就更需要动动脑筋,让产品露出更加丝滑顺畅、顺理成章。

对制作方来说,在植入的情节设置方面,也需要多方调研,科学地、“聪明”地融入使用场合,这才能让观众自发地去搜索产品,了解产品,才能达到品牌投放的最初目的。

不顾剧情生拉硬套、贴片广告时长过长,不仅降低观众收看体验,还会使得剧方或者广告商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责编:王曹群、曲源)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客户端下载
  • 手机人民网
  • 领导留言板
  • 人民日报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5363263    举报邮箱: [email protected]

    人民网服务邮箱: [email protected]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5363636    举报邮箱: [email protected]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1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B1-20060139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广媒)字第172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4065 |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京网文[2020]5494-1075号 |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京)字121号 | 京ICP证000006号 | 京公网安备11000002000008号

    人 民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