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良知 知行合一 格物致知 怎么理解?

本人高三生 好多历史概念都还不懂 能不能通俗一点解释
关注者
15
被浏览
4,016

15 个回答

往大的说 知行合一 是一个哲学概念
如果 只是简单的理解为 理论和实际的关系 那就太简单了

很难简单的一下子解释清楚 知行合一的具体含义 可以给出一些思考的路

人行为的本质是 由思想决定的 人的思想是很复杂的

比如有善恶之分 有好坏之分 有利己利他之分……

王阳明给出了一个修炼方法 分为三个模块

一 心即理

心即理也,心外无理,心外无物,心外无事

所谓心即理,王阳明认为“心的本体就是天理”,天理就是人们所苦苦追求的圣人之道,就是宇宙间最高的“天道”。

简单的理解就是 有点像西方 认知心理学 情绪ABC理论:外界事物进入到人内心,经过人认知的加工后呈现出来的情绪是正面还是负面 主要取决于人的认知水平和角度。

比如 某个人 坐公交车中途发现 自己钱包丢在车站 于是急急忙忙的下车回去找,结果还是没找到,同时也因为错过了公交车 自己迟到了 ,如是他认为自己很倒霉。但很快他听说 他坐的公交车发生车祸,车上的人无一幸免,于是瞬间感觉自己很幸运。他倒霉还是幸运其实 并不取决于外界事物,而是取决于他内心的观点。

比如 你看到一只猫 请问你为什么认为是一只猫 当你从来没见过猫 也没有从任何途径学习和了解过什么是猫,你还会认为你看到的是猫吗,答案很显然 你不知道它是猫,我们假设你从一开始接触到的观念说猫非猫 而是“狗”, 那么你看到的就是“狗”。

所以你对外界实际一切的认知 ,往往是你内心认知的写照。那么改变我们自己认知维度,是不是就可以改变我们对世界的看法。改变了对世界的看法,是不是就可以稳定我们的情绪。减少痛苦的发生。让自己变的更加幸福。

心即理的本质就是告诉我们 ,修炼的本质是应该是内修 修炼自己的内心,而不是外求 到外部去寻求帮助。

二 知行合一

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修心学只一个功夫,知行不可分作两事

很多人 会说 自己知道 但就是做不到。用知行合一的理论来解释就说明 自己做不到其实就是不知道

知行合一提出最早 也有解决 朱熹认为的 先知后行的理论 但是有很多人 不做 就说自己知的还不够,所以停滞不前。

这个道理其实很简单,就是说:“你明白了一个道理,就应该用行动去实践它。若实践符合这个道理,那‘知’就是真知。若实践与道理相悖,那‘知’就不是真知。”

简单来说 知行合一 就是在行动中思考 是思考中行动 不要只做不想 或只想不做
任何一件事 知和行是同时存在 同时产生又同时消失的
比如你开车 真正要学会开车 一定是边学边练 边练边学 在这个过程中 知行是不分开的。

这个理论告诉我们 任何事情 光说不练假把式 光做不思考 又是死脑筋

知行合一就是告诉我们 做任何事情 都是在做的过程中思考 在思考的过程中去做 最后做成了 也就知道了。

另外知行合一 也告诉我们一个最基本的道理 凡是都有两面性 就想硬币的正反面一样,有正面就一定有反面,有好就一定有坏。任何事情都是双面性的。我们做任何事情的时候,如果只抓住事物的一面去思考,一定会产生偏激的想法。

三 致良知

良知之外,更无知,致知之外,更无学。

见父自然知孝,见兄自然知悌,见孺子入井自然知恻隐,此便是良知。良知是人之本性,人之初性本善,人之所以有善恶之分 纯粹是因为后天环境和教育的影响。

王阳明认为 既人生来就有良知,那么上面说到的 心即理 修炼内心 就可以去寻找自己本真的良知。佛教认为 身似 菩提树 心如明镜台 时时勤拂拭 莫使惹尘埃 人的内心本来是一个铜镜 贪欲就好比铜镜上的锈迹灰尘,修炼就是吧锈迹灰尘擦去,漏出本来的面貌。

当人寻找到本质的良知后 按照良知去 知行合一的做事 那么人就达到至高的境界 这就是儒家追求的圣人的境界。


王阳明还有著名的四句教
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人的本体 是没有善恶之分,真正的善恶 都是意念(观念)的影响。能区分何为善、何为恶这种能力,就是孟子所说的“良知”;而儒学理论的重点之一——格物,在这里就是“为善去恶”。

综上所述 知行合一 是一种哲学观念 也是一种修行的方法 如果简单理解为理论加实践就太简单了。

阳明心学修炼的方法总结如下:
首先 心即理 修行的方向是内修,遇事先从自身找原因,改变自己的观念,改变自己对时间的态度,让自己变的足够强大。

其次 知行合一 在修心中思考,在思考中修行。考虑问题是两面的 好坏、高矮、胖瘦……都是同时存在的

最后 致良知 守住良知的底线 分辨善恶,去除贪欲。

致良知就是格物致知就是知行合一!

致:恢复,达到!

良知:人人具有,不虑而能,不学而知,比如你的恻隐之心,你的怜悯之心,你的孝顺之心,等等。

比如,你想孝顺父母,去做家务,但你此时又想玩游戏,这个玩游戏的心就是私欲,就需要格物,格除掉私欲后,自然就是你的良知挥发,就是去做家务了!这就是致良知,就是格物致知,讲到这里知行合一就在其中了,如果还不太明白请继续往下看

这个私欲只有你自己知晓,而且需要变化的看,比如那些拿游戏当职业的打,自然那是工作!应该另当别论!

知行合一:从良知上讲,还从刚才的例子讲,因为你想替父母做家务,但你想玩游戏,这时你的良知挥发就被私欲所阻断,就不能知行合一了。当你格除私欲后,自然就能知行合一,顺从你的良知挥发了!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这本来不曾被私欲阻断。所以你只有时时刻刻的去觉察自己的内心,去看,去听,看自己真正的意念,听自己真正的声音,不要欺骗自己,然后出来不善的就克倒。如此就可!


如何格物?

在七情六欲生发时,不着它一分意思就可,就是允许它在你脑中,但不去管它,不去注意它,良知自会把它消磨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