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 2014 年的电影《星际穿越》(Interstellar) ?

关注者
14,649
被浏览
6,846,972

963 个回答

应该听听前NASA宇航员 Garrett Reisman 是怎么评价星际穿越的!

在Quora看到了他的回答,我就当个搬运工转过来顺便翻译一下。。注明出处应该不算侵权啥的吧,原文地址: What do the astronauts think about the movie Interstellar?


“几天之前,我们在SpaceX的几个哥们儿下午没上班,跑去看了Christopher Nolan的《星际穿越》。简直碉堡了。不过嘛我们不常出门,所以也许就算我们去看《鸳鸯侠盗》也会觉得很不错。


就我个人来说,我非常享受这部电影,但的确有几个我认为不太合理的地方。首先最重要的,就是演员。真的有必要每次都要找Matthew McConaughey, Anne Hathaway, George Clooney, Sandra Bullock, Tom Hanks, and Kevin Bacon这一类高大的演员来演这种有宇航员的电影吗?我只有165好吗!?什么时候才能找Paul Giamatti, Wallace Shawn这一类人来演这种太空动作冒险大片!?就一次也行啊!


还有一些值得注意的小瑕疵(剧透警报!)。例如,像NASA这样大的政府官僚机构开个会是不可能十几个人都不到的。还有就是,和其他许多电影一样宇宙船都通过旋转来人工制造重力,以Endurance号的半径是远远不够大到可以产生不让人恶心的类地球重力的。最后,如果存在某个高级文明可以牛逼到创造一个书架的四维立方体,为啥不在里面放一个白板呢?的确用乱飞的书,乱跳的手表还有二进制排列的沙子会更有戏剧性,但是去解释一个全新的重力理论如果能写下公式和画出图标的话会比一堆看起来随机的二进制容易很多。


但星际穿越的确有很多处理得当的地方。所有的视觉特效都非常精确(至少我在加州理工的朋友是这么跟我说的)。看到那么多熟悉的太空船上的硬件设备非常有意思。那个装人类后代胚胎的大冷冻器看起来就和国际空间站上的那个一模一样(只不过我们没往里面放用来繁衍一个行星的基因材料,也许这是个好主意不过)。Endurance号上的那个半球形的窗户看着也和国际空间站的那个半圆顶窗一模一样。当然,还有就是,爱的确是可以跨越时间和空间的;)


我也注意到Cooper非常频繁的手动操纵飞船。现在的趋势是所有操作都要尽可能的自动化,Cooper却似乎每隔5分钟就要握着操纵杆手动控制。这似乎象征着这个角色强烈的想要操纵自己命运和人类命运的欲望。《星际穿越》强烈的表达了我们美国式的自由意志:我们每个人都是自由的个体,可以决定我们自己的命运。与这种自由随之而来的就是沉重的责任和负担。Professor Brand倔强的想让人类走上他所想的未来,无谓的努力,惨烈的失败。但这种自由意志是美国个人英雄主义的精髓,那些探索者,先驱,通过才华,坚韧和决心面对挑战最终拯救一切,这就是Cooper。其他文化也许更宣扬集体荣耀,或者顺应天命,我们不一样。我们接受选择带来的负担,和奖励。这种精神代表了我们民族的特性,我们应该大力弘扬,在面对更遥远的太空时激励我们和Cooper的下一代!


当然星际穿越的另一个大主题就是父亲和孩子的亲情。这一部分我也找到许多可以共鸣的地方。


不久之前,我去做了一次演讲,回家时还穿着我那蓝色的宇航员服。晚上我在哄我那4岁的儿子睡觉时,他看着我,问我是不是刚又上了一次太空。我跟他说没有,他又接着问:那,你是不是很快又要去呢?

你不去我就不去,我真诚的回答道。

那一瞬间我看到放松和满足闪现在他脸上,但很快又被皱眉和揪心所取代:

但是我没有宇航服啊,怎么办呢?


我很爱他,如果是为了救他,就算是黑洞我也会义无反顾的进去。”

  • 诺兰为什么选马修

事实上,诺兰并不是在今年摘得最佳男主才选择的马修。马修在访谈里说道试镜的细节,当时他走进诺兰的办公室交谈了近三个小时,这三个小时讨论的内容全是围绕家庭与孩子,跟电影毫无关系——这反而正是《星际穿越》的内核。69年生的马修与70年生的诺兰处于同样的年龄段,同样身为人父,有着完整的家庭。时代周刊在文章的配图标注道:Nolan and McConaughey humanize copper as a father first, an adventurer second.(诺兰与马修共识道主角Copper首先是个父亲,其次才是探险者。)

家庭与责任,父亲与女儿的从属关系让这两个在好莱坞多年的男人达成共识,这是一个亲情为先,科幻其后的故事——而正是这一点,也成了《星际穿越》无法达到更高视野的科幻片关键原因。

或许诺兰早知这一点,在纽约时报的采访中他一直和记者强调《星际穿越》中家人之间的互动,而不是穿越星系的部分---它核心要表达的东西,是在空间时间连续被重塑的过程中家人的分离。诺兰坦言道:“这个故事对我来说,讲的就是父亲的故事,别的什么都不是。有孩子以后,你对时间和时间流逝的感觉肯定会变化。你会有一种强烈的愿望,想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时刻相随。” 他身兼制片人的妻子艾玛说:“过去他做电影不为别的,只是因为他自己想看那些电影,现在他想做电影和孩子们一起看。”

另外值得一提的一点是,在《星际穿越》立项的时候,诺兰命名其为“致Flora的信”(Flora是他的女儿),因为电影拍摄导致长时间无法陪伴孩子,诺兰坦诚心里对他们十分愧疚:“离开的时候越是悲伤,就越说明你对他们的爱。对我来说,这部电影其实是关于成为父亲的意义。你生命的意义在你面前流逝,你的孩子在你的眼前成长。理查德·林克莱特的《少年时代》,这部非凡的电影就以一种完全不同的方式在讲述这一点。在时间之中生活就是我们正在经历的最大谜团。”

这样一来,关于为什么诺兰在近三个小时中频繁地给马修特写让其一把鼻涕一把泪地大飙演技,让安妮·海瑟薇发表关于“爱是时空之外的另一维度”的演说就有了合理的解释---这是一部family film,是诺兰对父亲过世的缅怀,以及对子女的情感载体,至于科幻的部分,不过是一件华裳而不是核心。Kip Throne的加入和全道具模拟则是源于诺兰承袭了古典主义的传统严谨,而非他对物理学的兴趣---文学出身的诺兰很坦诚:“我对物理学并不感兴趣,有科学家帮我呈现细节。”

另一方面,1997年马修麦康纳曾出演的《超时空接触》(Contact)与如今的《星际穿越》有许多相似之处:同样是科幻电影,虫洞穿越,高维生命介入,马修十七年前在《超时空接触》里扮演英俊神父,而今是个末日宇航员,或许诺兰早已考量过这一点。

  • 配乐师 Hans Zimmer的翻身

Hans Zimmer在好莱坞是个争议很大的电影配乐师,毁誉参半。他的名字可能有些人不知道,但是他配过乐的电影很多人应该看过:《狮子王》《埃及王子》《黑鹰堕落》《加勒比海盗》《珍珠港》《黑暗骑士三部曲》《盗梦空间》(近十年更是成了诺兰的御用)

喜欢他的人非常欣赏他的管弦乐合成作曲方式,贴合剧情发展,恢弘大气,助力情绪渲染。

抵触他的人总是对他非师承古典,采用电子合成技术去展现“交响”的方式鄙夷,认为其是门外汉。但无疑在数字时代,Hans是开拓了一个前人未有走过的路程。

之所以说《星际穿越》是Hans的翻身仗,是因为近年来Hans的曲风越来越相似,千篇一律的铜管与弦乐齐鸣,虽说好莱坞配乐给人大体的印象就是交响化为主导,但Hans显然已经有点像一个罐头生产机,乍一听恢弘大气,势不可挡,但却只是拆了东墙补西墙,配乐已经进入瓶颈状态——这也正是他非科班出身没有系统乐理基础所导致的阻碍。

而《星际穿越》里,Hans选择用管风琴。

从玉米地的镜头开始,管风琴渐入。让人很是惊喜,以为这只是Hans的小尝试,未曾想到至此管风琴将主导整部电影。从地球到虫洞,从外太空至归途,都由这架有了90多年历史的伦敦教堂里的管风琴搭配。

Hans的转变,也正是由诺兰引导。

Hans回溯一开始诺兰并没有给他剧本,而是让他做了一件当时看来非常无法理解的事情:

"before I began, last January, Chris said to me, 'Hans, I will write one page of text for you. And you will give me just one day. Just write whatever comes to you from this one single page,'"It (the page) wasn't about the film," Zimmer told GQ. " ... In a peculiar way, what Chris wrote down that day, and what he wanted from me, had more to do with my story than the plot of the movie. He knows how to get under my skin. That's the game we play." (在我开始之前,今年一月份,克里斯跟我说,‘Hans,我会写一页纸给你,然后你用一天时间还给我,上面写下你在这张纸上的任何想法’这张纸跟电影毫无关系,确切地说,克里斯那天写给我并且想从我这里得到的,更多的是关于我自己的故事而不是这部电影,他知道如何挖掘我的内心,这就是我们的游戏。”)

这是诺兰的电影,也是Hans真正意义上属于自己的音乐。这次他不再是”配“乐,而是从自身挖掘的音律——来自Hans自己的故事,与星空遥相映衬。在影片渐进高潮的危机平行剪辑当中,管风琴像极了Cooper身为人父渴望归途的号角;Cooper进入五维空间开始干涉三维时空时,正是管风琴的音律架起另一座冲破时空束缚的桥梁,将父亲与女儿重新联系在一起,以听觉的方式将观众代入视觉以外的感观层面。


  • 第五元素

第五元素的概念,来自于吕克贝松的同名科幻电影——指代“爱”。

而正是这Cooper对女儿的“爱”这一驱动力,才有了如此因果循环,让故事首尾呼应;展开来说,同样身为人父,在光影之中来回穿梭的诺兰和马修借用这样一个故事,用导和演的方式表现了他们对子女和家庭的情感——这样的”爱“,似乎借用但丁《神曲》天堂篇的结尾十分应景:"But yet the will roll'd onward, like a wheel in even motion, by the love impell'd, that moves the sun in heaven and all the stars." ( 那爱将意志转动,如车轮被均匀推动。正是爱,转动了太阳和群星。)

但也正因为过度着墨于亲情这一关系,不能让《星际穿越》走得更加深远一些。

这部片子只能到这样的高度,是因为在观众理解的极限之内,无法借助如此瑰丽幻想而启发至思考更为严肃的问题,尽管有高纬生命的介入和引导,事关整个人类群体的拯救与存亡,但这部科幻与它的前辈们(《2001太空漫游》《超时空接触》《第三类接触》)总显得少了些什么,而个关键点的缺失直到我看见了友邻Peter的短评才恍然大悟:

“严格说,这不是一部太空电影,太空片之所以特殊,是因为他能打破伦理视角,而从超越维度(宇宙论,宗教)重新把握人类社会。而诺兰的努力,则更近于用物理学之外的盲点,拔高人伦价值。这个观点借电影视听效果获得了情感上的保证,但也牺牲了形而上的深度。”

诺兰努力让整个故事获得了情感上的满足,却也牺牲了更加深远的人文深度。

科幻之所以迷人,正是因为故事的无限可能性及超越时代的视野。而《星际穿越》始终被架设于父女情小前提内,诺兰似乎有意忽略了更大的议题。相比之下,同样讲述科幻设定之下的父女深情,《超时空接触》对人类视角的归纳反思和宇宙文明类型的猜测是《星际穿越》所不能及的。

即便如此,能在这个商业爆炸的年代看见诺兰坚持道具模拟,坚持70mm的胶片及2D格式,会庆幸还有这么传统的人,在跟数字世界做抗衡。但事关”情怀“,难免有股酸味——就像过度渲染”爱“的概念,会让人觉得泛滥,而看电影本身就是比较娱乐轻松的事情,各有喜好,仁者见仁。

1968年的斯坦利·库布里克有阿瑟·克拉克的小说同步护航,而如今的诺兰有Kip Throne的论文齐飞。相隔46年,将近半个世纪的光影变化,正是诺兰与库布里克在时空之中的差距,也是护航者Kip与克拉克所代表的科学与科学幻想的差异---引领文明最前端的火炬不但是科学技术,同样也是人类无限的想象力---回到电影对星空想象的伊始,乔治·梅里埃在1902年完成《月球旅行记》,不知不觉中电影已经帮助人类见证了一个世纪的对宇宙的向往与好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