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奥尼恩斯校长,
老师们、同学们:
英国人常说:“Last but not least”(“最后但也同样重要”)。 这正好可以用来形容我今天访问帝国理工学院。因为,在英国“G5”精英大学中,帝国理工学院是我最后到访的一所,而帝国理工学院无论是实力,还是知名度,显然不逊于其他四所中的任何一所(牛津、剑桥、伦敦政治经济学院和伦敦大学学院)。
我今天演讲的主题是中国的创新,这是奥尼恩斯校长给我出的题目。其实这也是我一直在思考的课题,可以说我们不谋而合。就我而言,这个题目的由来还要追溯到去年初我访问剑桥大学的时候。我参观了著名的李约瑟研究所,当时该所研究人员提到了李约瑟先生在著述《中国科学技术史》时发现的一个难题——“李约瑟之谜”,即古代中国科技成果遥遥领先于其他文明,而为何在明清以来的近代,中国科技水平远远落在了西方后面?据我所知,这个谜团目前并没有标准、统一的答案,各种解答林林总总,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李约瑟之谜”是关于近代中国的问题,事实上,关于当代中国,同样也有一个谜,这也是我在各种场合经常被问到的一个问题:当代中国飞速发展,其成功的秘诀是什么?对这个问题的回答也有很多不同说法。
今天,我想谈一下我对这两个问题的思考,并尝试给出我的一个解答:创新。无论近代中国的落后,还是当代中国的进步,都可归结为有无创新。
近代中国的落后,是由于明清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以天朝自居,故步自封;是由于自给自足、靠天吃饭的小农经济;是由于腐朽的科举制度迫使知识分子穷经皓首,却无经世济用之学;是由于列强入侵,造成人民流离失所,国家切肤之痛。而正是种种内外因素的综合作用,扼杀了中国制度创新和科技创新的动力,束缚了创新思想和创新精神,破坏了创新条件和环境。因而,近代中国举步不前。当西方工业革命方兴未艾、科技突飞猛进时,中国的停滞守旧就意味着衰弱落后。
那么当代中国又是如何重拾创新脚步,从而实现中国的繁荣复兴呢?中国近三十多年的发展脉络给了最好的诠释:
——中国准确把握时代主题,顺应人民愿望,作出了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我们改革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政策和体制,结束长期对外封闭的状况,实行“引进来,走出去”。我们“摸着石头过河”,边摸索实践,边总结推广。改革开放既是政策创新,也是制度创新,更是思想创新,为中国的现代化建设注入了强大活力,改变了中国的面貌。
——中国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突破只有资本主义才能搞市场经济的认识误区,从而发挥了市场在国民经济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这一体制创新促使中国短期内迅速建立了全国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和日臻熟练的宏观调控体系,使中国经济在短短三十多年内从世界15位跃升为第2位。
——中国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创新对外经济合作方式,在更大范围、更高水平上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大力发展开放型经济,推动中国和世界的关系发生了深刻变化。10年来,我们不断降低进口产品关税税率,取消所有不符合世界贸易组织规则的进口配额、许可证等非关税措施,全面放开对外贸易经营权,扩大外资市场准入。10年来,中国货物贸易额的全球排名由第六位上升到第二位;累计吸收外商直接投资居发展中国家首位;对外直接投资年均增长40%以上,2010年居世界第五位;中国每年平均进口7500亿美元的商品,为贸易伙伴创造大量就业岗位和投资机会。
——中国积极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不断创新国家管理方式。我们不照搬西方国家的三权分立制度,而是根据自己的国情,不断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及政治协商制度,努力发展中国特色的民主制度。我们不断加强法制建设,制定了200多部法律。我们废除了领导干部终身制,党和国家领导人实现有序更替,各级干部的录用选拔引进了公开招考、差额选举、竞争上岗、任前公示和民主测评等制度,努力做到选贤任能,广纳人才。我们积极将网络和微博纳入社会管理的新方式,政府更加贴近民众。我们提出了“生存权和发展权是首要的基本人权”重要观点,将尊重和保障人权写人中国的根本大法——宪法,制定了以促进人权为主题的国家行动计划。
——中国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制定了“科教兴国”战略,树立了建设“创新型国家”的目标。中国的科技投入持续大幅增长,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目前超过了1.5%,形成了比较完备的科技基础条件和学科布局。中国建立和完善了科技奖励制度和知识产权制度,出台了一大批激励自主创新的政策措施。中国发明专利授权量已上升到世界第3位,国际科学论文总量居世界第2,被引用量居世界第8。中国在高温超导、纳米科技、量子通讯、生命科学等领域取得了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创新成果,在超级杂交水稻、汉字激光照排、高性能计算机、第三代移动通信等许多重大关键产业技术取得了重要突破。中国的基础工业、制造业和新兴产业的技术创新水平显著提高,高技术产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持续增长的新动力。中国将科技创新大量运用在推动节能减排、服务北京奥运和上海世博、支撑三峡工程和青藏铁路等重大的工程和活动中。中国成功实施载人航天和探月工程,为人类和平利用太空做出了新的贡献。
——中国走新型的发展道路——和平发展道路,既通过维护世界和平发展自己,又通过自身发展维护世界和平。中国上世纪50年代在世界上首倡“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改革开放后,中国先后提出“和平与发展是世界的主题”、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和构建“和谐世界”主张,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倡导互信、互利、平等、协作的新安全观。
老师们、同学们,
中国经过改革开放33年来的创新式发展,已经取得非凡的成就。但面对未来,中国犹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我们没有任何理由懈怠,没有任何理由停滞,必须披荆斩棘,勇往直前,必须与时俱进,不断开拓创新。
——中国将继续推进制度创新。我们将不失时机地继续推进经济、政治、社会体制改革创新,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坚决破除一切妨碍科学发展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我们将继续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拓宽民主渠道;我们将贯彻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原则,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特别是加快推进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中国将全力推进经济创新。我们将积极应对发展中存在的不平衡、不协调和不可持续的问题,加快推进经济发展方式改变和经济结构调整,改变经济增长主要由出口和投资拉动的局面,着力扩大国内需求,着力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2.0版的中国经济,应当再也不需要用出口8亿件衬衫换一架空客A380。
——中国将大力加强科技创新。我们将争取到2020年全社会研究开发投入占GDP的比重提高到2.5%以上,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0%以上,国际科学论文被引用量进入世界前5位。我们将力争在信息、生物、材料和航天领域的前沿技术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在能源开发、节能技术和清洁能源技术取得突破,在重点行业和重点城市建立循环经济的技术发展模式。我们将努力培养一批具有世界水平的科学家和研究团队,建成若干世界一流的科研院所和大学以及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研究开发机构,形成比较完善的国家创新体系,努力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
——中国将积极推动文化创新。现在英美正在热映一部电影《IRON LADY》(铁娘子),这里我愿引用这位铁娘子的一句话:“只出口电视机而不是思想观念的国家,不可能成为超级大国。”当今世界,文化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重要因素,中国必须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着眼于提高民族素质和塑造高尚人格,以更大力度推进文化改革发展,不断进行文化创造。我们将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包容、借鉴和吸收其他民族先进文化成果,形成与中国国际地位相对称的文化软实力,提高中华文化对外影响力,努力创造出中华文化的新魅力和新辉煌。
——中国将坚持不懈致力于外交创新。我们将继续探索和平发展道路,打破“国强必霸”的大国崛起传统模式,超越曾把人类一次次拖入对抗和战乱的老路。我们将以命运共同体的新视角,以同舟共济、合作共赢的新理念,寻求多元文明交流互鉴的新局面,寻求各国应对多样化挑战的新方式,寻求世界实现包容性发展的新途径,不断赋予和平发展道路新内涵和新实践。
老师们、同学们,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动力。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回顾中国近几百年来的落后与进步、衰弱与复兴,更证明了这条颠扑不破的宝贵历史经验。
最后,借用帝国理工学院的校训:“知识是帝国的光彩和守护者(Scientia imperii decus et tutamen)”,我想说,“创新是中国的光彩和守护者”。